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设计了3种微带线馈电的宽缝结构的超宽带天线:矩形微带馈电的阶梯状宽缝天线,矩形微带馈电的半圆形宽缝天线和圆形微带馈电的半圆形宽缝天线。实测结果表明这3种天线都具有超宽带性能。其中具有圆形微带馈电的半圆形宽缝天线具有更宽的阻抗带宽和良好的辐射性能。  相似文献   

2.
微带阵列天线的馈电方式有微带线馈电和同轴馈电两种方式,本文利用HFSS软件对微带阵列天线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两种馈电方式的传输损耗及其对天线方向图的影响,利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法实现了一种基于同轴线馈电结构的多元矩形微带阵列天线。在HFSS仿真设计环境里对天线进行了物理建模,该微带阵列天线的方向图特性良好,工程上实现比较方便。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一种新型双频段磁电偶极子天线。通过一对印刷在介质板上的金属贴片与金属地板垂直相连形成磁偶极子,2组尺寸不同的印刷振子形成电偶极子并产生2个谐振频段,构成了双频段磁电偶极子天线。采用微带线-平行双线巴伦的馈电方式实现了不平衡到平衡馈电的转化,以便于给磁偶极子和电偶极子同时馈电,该馈电方式可使天线的整体尺寸更小、结构更加紧凑,有利于天线结构和馈电结构一体化设计。实测和仿真结果表明:在2.29~3.13GHz和4.70~5.85GHz的工作频带内,天线具有良好的方向性、稳定对称的辐射方向图、低交叉极化和低后瓣特性。  相似文献   

4.
为获得良好的超宽带特性和高增益特性,对脉冲辐射天线的馈源进行设计与优化.以梭形馈电臂结构为基础,通过电磁仿真着重研究了馈电臂边界形状和馈电臂间夹角对天线性能的影响,获得了各参数对天线性能的影响趋势及天线结构参数的最优值.对天线的实测结果表明,此脉冲辐射天线具有非常宽的阻抗带宽,其反射损耗低于-10,dB的频率范围达到0.97~18.8 GHz,同时天线具有较高的增益,在2~14 GHz范围内增益值为15.4~30.1 dB,测量结果与仿真分析吻合良好.该天线可以广泛地应用于超宽带通信、脉冲雷达等领域,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设计了两种小型宽缝结构超宽带天线,一种采用接地CPW馈电方式,另一种采用带状线馈电方式.结果表明这两种天线都有较宽的阻抗带宽.分析了两种天线的特性参数,并比较两种天线的增益和辐射特性,给出两种天线在远区场的脉冲波形比较,并得出不同天线结构对脉冲波形的保真度的影响,这对实际超宽带脉冲天线的设计与应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等效电路法在Vivaldi天线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实现突破反复实验设计的传统方法,设计了微带线馈电结构的Vivaldi超宽带天线.该天线馈电部分的设计采用等效电路法,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手段优化天线结构,对制作的实验样机进行了测试.最后,分析了加工工艺对该天线设计参数的影响.该天线工作频段为3.1~10.6 GHz,在整个频段内天线增益超过8.5 dB,3 dB波束宽度超过40度,辐射效率达到了81%,满足FCC规定的超宽带天线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为了实现双正交振子的圆极化,正交同相馈电双振子天线的研究为设计圆极化的天线提供了依据,使振子天线在通信领域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通过对同相馈电双正交振子结构的理论分析,研究了同相馈电双正交振子天线实现圆极化的基本原理,得出振子的长度与半径和轴比之间的关系,继而实现了双正交振子天线的圆极化。利用HFSS软件进行仿真以验证矩量法计算结果的正确性。结果显示,通过改变振子的长度和半径,可以改善天线的轴比,实现天线的圆极化。  相似文献   

8.
正交缝隙耦合馈电宽带圆极化微带天线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实现圆极化微带天线的频带拓宽和增益提高,在缝隙耦合天线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Ku频段正交缝隙耦合馈电的宽带圆极化微带天线。该天线以双层方形贴片为辐射单元,在拓展天线阻抗带宽的同时提高了增益;采用微带线结合正交左旋缝隙结构实现耦合馈电,通过优化缝隙结构改善了天线轴比特性。测量结果表明:阻抗带宽(VSWR2)和轴比带宽(AR3dB)分别达到22.5%和16.2%,轴比带宽内天线增益均大于9dBi。该结构天线以其简单的馈电设计为宽带圆极化微带天线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一种用于产生OAM波束的集成圆极化天线阵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在S波段内产生轨道角动量(OAM)波束的集成圆极化微带天线阵列.天线采用同轴馈电的方式.为了获得良好的圆极化特性,利用CST软件对天线结构参数进行了仿真优化分析,最终确定天线整体尺寸为0.416λ_0×0.416λ_0×0.026λ_0,3-dB轴比带宽为3.79~3.85 GHz,S_(11)-10 dB的工作带宽为3.74~3.96 GHz.该天线结构简单紧凑,易于实现.天线阵列由6个相同的圆极化天线组成,相邻阵列单元沿顺时针方向旋转60°,通过仿真和实验结果得知,在对阵元进行等幅、等相位的馈电的条件下,该天线阵列能够产生模态l=-1的OAM波束,这能够有效避免复杂馈电网络结构的设计.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提出一种新型平面交叉偶极子天线.该天线以原平面单极子天线为原型,通过采用交叉馈电和缝隙耦合技术将单极子拓展为异面偶极子,实测和仿真数据显示在频段0.8GHz~1.0GHz/1.7GHz~2.5GHz的驻波比均在2.0以下,低频段增益为2.62dB,高频段增益为4.21dB.该天线结构尺寸紧凑,易隐藏且安装方便,偶极子的结构使得可以在天线中心馈电,便于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提出一个甚高频抗重影电视接收天线方案,以二频道为例,分析了小尺寸八木天线前后比F/B的窄带性及展宽频带的方法。合理地配置F/B,实现抗重影性能。  相似文献   

12.
在具有一致Gateaux可微范数的Banach空间中,假设任意非空有界闭凸子集都有非扩张映射的不动点的性质,讨论并在一定条件下证明了一族强单调映射的公共零点的迭代程序的强收敛定理.  相似文献   

13.
在量子光学压缩真空态概念的基础上,借助玻色振子逆算符的性质,提出了压缩真空态的激发态的概念,导出了介凤RLC电路在该量子态下电荷和电流的量子零点涨落,发现该涨落明显依赖于电路的元件,压缩参数以及激发态的量子数,并得到了该电路在绝对零点时的最子噪声。  相似文献   

14.
给出了集值映射零点集的存在性定理  相似文献   

15.
用Rabinowitz全局分歧定理, 研究二阶Dirichlet边值问题结点解集的全局结构, 其中r为正参数, a: [0,1]→[0,∞)连续且允许其在[0,1]的 部分真子区间上恒为0, f: R→R在0和∞处是渐近线性的且有两个非0零点.  相似文献   

16.
改进的AR模型谱估计法提取载波频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一种利用改进的现代谱估计方法来估计通信信号载波频率的算法 .把载波的提取看成受到干扰的正弦信号的频率估计 .首先对通信信号进行AR建模 ,求出AR模型表达式的零极点 ,再考虑这些零极点的频率响应 ,去掉那些对频率精度影响较大的零极点 ,这样就可以提高谱估计方法的精度  相似文献   

17.
本文引进斥负集点、斥零集点新概念.并利用这些概念研究出顶点子集X 是只有形如NG(v)最小断集的图G的负集的充要条件是:1°X 包含图G中所有度等于K(G)的顶点;2°图G不包含关于X的斥负集点;3°NG(X)中的任意点U, ,K 表示U与X相邻的顶点数,同时指出Y是图G的非特殊零集的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按原有螺旋线进行的螺纹数控加工,针对此类加工提出了一种利用校正的零位脉冲信号来控制螺纹加工的方法,并给出了一个基于8031单片机的校正系统.该系统可实时地对零位脉冲信号进行动态校正,利用校正后的零位脉冲信号进行控制可较好地解决原有螺旋线基础上的螺纹数控加工.  相似文献   

19.
为了得到高选择性、小尺寸、低损耗和低成本的射频带通滤波器,提出了一种具有4个传输零点的源–负载耦合滤波器的设计方法.该滤波器采用二分之一波长T形多模谐振器,以减小滤波器尺寸和方便带宽设计.同时,根据信号的多路径传输产生零点原理,在滤波器的输入和输出端口之间加入可控耦合元件,为信号的传输提供多条路径,使得该滤波器可产生4个独立于带宽和中心频率的可控零点.文中最后设计和制作了一个带内最小测量插损为1.4dB、相对带宽为10%、具有4个传输零点的小型微带滤波器,并对其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与仿真结果吻合良好,说明这种设计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利用八木天线的高定向性, 设计了一种6个方向波束可调的平面八木印刷天线. 天线的主辐射振子采用新颖的梯形结构来增加工作带宽, 将其两臂置于介质板两侧, 仅需在地板上的每个辐射振子臂与地板之间加载一个PIN(positive-intrinsic-negative)二极管开关, 就可控制天线单元的工作状态, 即天线的辐射方向, 而无需专门设计偏置电路. 测试结果与仿真结果吻合较好, 研究结果表明天线输入端反射系数小于−10 dB带宽为400 MHz. 在30°, 90°, 150°,210°, 270°, 330°等主辐射方向上可重构天线增益为7.5 dB, 半功率波瓣宽度小于60°. 该天线能够实现6个不同方向的扫描,具有良好的方向性,可用于小基站或其他无线通信系统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