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y1.打科学旗号反对科学。 “伪科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违反和否定已被千百万人无数次科学实验所反复证实了的科学原理、科学定理和定律。他们把违背科学定律如能量守衡定律,物质不灭定律等看作是自己的创造和成就,但却还要宣称自己的愚昧和迷信是“科学’,甚至公然说是“违背科学的科学”。他们往往把和科学对立的迷信思想和活动冠以“预测学”,“人体科学”,“研究天、地、人的学说”……等美名。  相似文献   

2.
吴瑞华 《世界科学》1996,(11):47-48
反对迷信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吴瑞华(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迷信是在无知情况下对某种事物或现象的盲目的信仰。从人类历史上来看,长期以来由于科学不够发过而使迷信盛行,这是不足为奇的。解放以来,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科学的普及,宣传迷信思想和大搞迷信活动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科学不能带妖气毕东海在科学昌明的今天,连孩子们都知道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重要性。然而,有的大人们却不崇尚科学.而去信奉迷信了;更有人打着科学的摇号,向人兜售“科学其命”、“电脑看相”,这算命瞎子也扯起“科技咨询”的招牌,堂而皇之进行营业.这与现代...  相似文献   

4.
在世界各地,都有一些人宣称自己记得"上辈子"的事情。荷兰科学家进行的最新研究发现,这些人产生前世印象不仅仅是迷信思想在头脑中作祟,而是今生所看到的事物在脑海中产生的记忆错觉。许多人都宣称自己的脑海里还留有关于前世的印象,有些画面甚至历历在目。于是他们试着寻求各种方法,比如催眠、算命或巫术,以此找寻自己可能的前世经验。对于这些宣称自己记得前世景象的说法和找寻前世记忆的方式,科学家一直以来都深感怀疑,不少科学家甚至不屑一顾,把它们归结为简单的"迷信"。荷兰科学家却发现,不少人的前世印象不单单是迷信思想在作祟,而是因为这些人更容易发生记忆错觉。  相似文献   

5.
在世界各地,都有一些人宣称自己记得"上辈子"的事情。荷兰科学家进行的最新研究发现,这些人产生"前世印象"不仅是迷信思想在头脑中作祟,而且是今生所看到的事物在脑海中产生的记忆错觉。  相似文献   

6.
正斯蒂芬·霍金,科学苍穹中最耀眼的明星,他的真知灼见塑造了现代宇宙观,激励了全球各地数百万人。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时间简史》的作者,于2018年3月14日在位于剑桥的家中去世,享年76岁。他曾经说过:"如果宇宙不是你所爱之人的家,那就不能称之为宇宙。"对于其他科学家和霍金所爱的人来说,霍金健康状况不佳的身体和合成的声音成为人类思维具有无限可能  相似文献   

7.
进化的主流     
进化的主流是科学的不断渗透。当处于蒙昧中的人类不能左右自然时,迷信充当了人类进化的主流。各位神灵作为托词被生生造了出来,愚弄自己也欺骗别人。迷信凶狠地扼杀科学的萌芽,经过不计其数的斗争、无数先驱为赛先生殉葬之后,科学终于成为人类进化的主流。  相似文献   

8.
《科学通报》2020,(Z2):3061-3064
<正>陈林根, 2019年起任武汉工程大学领军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现代热力学、构形理论等方向研究,在《中国科学》系列和《科学通报》(以下简称"两刊")发表大量中英文论文,先后获得《中国科学》优秀作者和《科学通报》优秀审稿人奖.我与"两刊"的故事您在"两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什么?当时是怎么决定向"两刊"投稿的?在文章的写作和发表过程中有什么印象深刻的经历吗?  相似文献   

9.
曾甘霖 《自然杂志》2015,37(5):392-396
马丁·加德纳是20世纪享誉世界的数学科普大师,他在数学界的地位独一无二。他没有数学博士学位,但他的作品雅俗共赏,让无数数学家和数学爱好者赞不绝口、爱不释手。他主持《科学美国人》的"数学游戏"栏目,并使其成为该杂志的"招牌产品";他善于利用公众对魔术的兴趣传播数学知识,魔术在他那里是一种用来数学科普的工具和手段;他还善于运用数学的手段破除人们对数字的种种迷信。他在数学科普领域的贡献将永载史册。  相似文献   

10.
在世界各地,都有一人宣称自己记得"上辈子"的事情.荷兰科学家进行的最新研究发现,这些人产生前世印象不仅仅是迷信思想在头脑中作崇,而是今生所看到的事物在脑海中产生的记忆错觉.  相似文献   

11.
《科学之友》创刊于1980年10月。15年来,在各级领导和广大读者、作者的关心、支持下,经过杂志社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科学之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提高、发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已成为群众喜爱的优秀科普刊物。这是十分值得庆贺的。《科学之友》诞生在"科学的春天"。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没有科学技术现代化,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  相似文献   

12.
编读往来     
来信内容被本栏目摘登过的朋友,将会收到杂志社赠送的礼品——本刊编辑部编辑同志:您好!我是一名大三学生,平时喜欢看一些科普方面的杂志,认识贵刊是在我刚入大学的时候。三年来,我基本上是期期必读,“知力”不仅扩大了我的知识面而且提高了我的科学素养,称得上是我大学生活的良师益友。目前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还不容乐观。某调查显示,在中国,每2人中有1人迷信求签,每4人中有1人迷信星象,每50人中只有1人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前不久,中国科学院院士黄昆去世。这位在物理学界赫赫有名的泰斗,许多人竟不知其是谁,有人居然还将他与衷心感谢您对…  相似文献   

13.
1915年1月创刊的《科学》,开创了科学在中国传播的新纪元,也留下了不少超越先贤、启迪后学的文字。今天重温这些文字仍是颇受教益的。本刊特从中选择少量重新发表,作为迎接创刊百年献给读者的礼物。本期重新发表的是任鸿隽的《说中国无科学之原因》,原发表在《科学》创刊号上。任鸿隽是《科学》和中国科学社的主要创始人,他这篇文章提出的问题,学术界多称为"李约瑟问题",并时有讨论。由于任氏的这篇文章用文言写成,这次特别配发了文言的译文。还请译者专门撰文对这篇文字进行了解说.梳理了近现代中国学人探讨"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文明中产生"这一问题的脉络。任氏撰文时恐怕没有想到,后人会对"李约瑟问题"展开争论并把它叫做"难题",他自己的答案其实是清楚的。他行文时。也没有在"中国无科学之原因"上着墨太多。在创刊号上,他这篇文字最想表达的,是他们为什么要创办《科学》的心声。所以,他着重说了科学是什么,以及在中国传播科学最要紧的事是什么,并在最后强调:"要之科学之本质不在物质,而在方法","不然,虽尽贩他人之所有,亦所谓邯郸学步,终身为人厮隶,安能有独立进步之日耶"!不难发现,作者所说的"方法",不只是方法论意义上的,更多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联系到作者后来所撰的《科学精神论》,以及《科学》前辈作者的其他有关论述.他们当时用"方法"、"科学精神"、"科学种子"等字眼所指称的,其实就是"教人求得有系统之真知识的方法",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科学思维方式"。抓住了科学思维方式的培育,就抓住了在中国发展科学的"种子"和传播普及科学的"渔"。不然尽贩他人之"鱼".怎么会有我们民族文化的独立进步!关于"科学思维方式",本刊近年来正组织思维方式:人类认识活动的前提》、《科学思维方式:结构和生成》、《科学哲学视野中的科学思维方式》、《科学思维方式中的本体论预设》等系列文章进行论述。读者可以参阅。  相似文献   

14.
面对激烈竞争和信息纷繁的现代生活,谁人没有一本"难念的经"?我刊特辟的"行为咨询"专栏,把咨询焦点对准了现代人的行为及心理。帮助咨询者疏通思维,使之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和实效性;帮助咨询者选择行为,使之有理、有节、合法。本刊特聘中国人才研究会会员智云为专栏作者。欢迎各位咨询者吐尽苦水,倾述衷肠。  相似文献   

15.
编读往来     
<正>大自然探索编辑部:我是《大自然探索》的一个老读者,自从发现并喜欢上这本"揭示自然奥秘,再现探索历程"的科学月刊后,一直把她视为我的文化生活方面的宝贵财富。因为这本16开80页全彩科学月刊,非常通俗地介绍了自然科学的知识;有力地帮助人们清除了迷信的、愚昧的糊涂思想。这样一来.也使读者的精神世界达到了丰富多彩。自2006年第1期开始至2012年12期为止  相似文献   

16.
杨志华 《科学通报》2020,65(31):3341-3343
<正>在《中国科学》系列和《科学通报》(以下简称"两刊")创刊70周年之际,我们采访了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王元院士.王元先生出生于1930年,是中国现代著名数学家,在解析数论、代数数论以及数论方法应用等方面均作出了卓越贡献.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他就成为了"两刊"的作者,他的很多重要的工作都发表在《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从1984年开始,王元先生连续担任"两刊"的编委,直至2007年卸任.在任期间,他是"两刊"在数学方面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为提高"两刊"质量作出了突出贡献.在这次访谈中,90岁的王元先生追忆了他与《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一个甲子的情缘.  相似文献   

17.
<正>他是有"科普界诺贝尔奖"之称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卡林加奖"设立60余年来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他是率领团队将"科学中心"理念践行于中国的第一人;他是在全国发起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第一人;他是第一位加入国际博物馆协会领导层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18.
2003年底,在爱尔兰一片松软泥沼的深处,人们发掘出两具古人的尸体。这两具尸体有一些相同的古怪特征,显示他们都死于带有宗教性质的残忍谋杀。此类发生在远古时期的谋杀,已成为当代科学调查研究的对象。对爱尔兰泥炭人的科学探秘,将带领现代人穿过时光隧道,进入今天爱尔兰人的祖先——凯尔特人的世界。  相似文献   

19.
赵维杰  杨志华 《科学通报》2020,65(11):963-965
<正>在《中国科学》系列和《科学通报》(以下简称"两刊")创刊70周年之际,我们采访了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杨乐院士.杨乐先生出生于1939年,是中国现代著名数学家和优秀的学术领导者.从研究生阶段开始,他就成为了《中国科学》的作者,他的学术经历也与《中国科学》的历史交织在一起,反映着新中国科学研究的发展历  相似文献   

20.
《科学通报》1959,4(2):56-56
今年6月中旬,我們开始了輻射合成“666”的研究。在党的领导下,我們破除了迷信,經过兩个多月的工作,开始摸索到提高“666”γ異構体(丙体)含量的一些初步規律。下面想簡要地敍述这一段工作的一些基本內容和主要的結论。一、沒有催化剂存在时“666”的輻射合成:在20°—50℃的溫度范圍內,大致可肯定,溫度愈低,γ体含量愈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