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梁遇春的散文深受英国小品文的影响,特别是兰姆的小品文的影响,在创作中,他接受了兰姆的散文创作观点,吸收了兰姆的散文创作方法,同时又受到了传统文化,特别是六朝文风的影响,使他的散文出现闲、随、奇的特点,纵观梁遇春的创作成果,确实真正实现了中西合璧.  相似文献   

2.
梁遇春是五四时期著名的散文家,早年曾翻译《小品文选》和《英国诗歌选》等外国文学作品。1926年冬开始在《语丝》、《新日》等新文学刊物上发表散文作品,到1932年夏天他二十七岁逝世这不满六年的时间内,写了近四十篇“闪耀着智慧光芒,具有独特风格的散文”。谈到梁遇春的散文创作时,他的好友刘国平曾颇有见地地指出:“他耽于书卷比谁都厉害一点,他不受任何前辈先生的意见支配,他苦讨冥搜,他自己就是‘象罔’,这确是最能得古人精髓的人应有的本色。”梁遇春这位“口含烟斗的白面教授”  相似文献   

3.
小品文始于魏晋,盛于明清,在数百年中形成了以真、趣、活、畅、小为特征的传统。在五四时期,这一传统被否定,小品文将向何种方向发展?于是周作人提出美文说,之后又有鲁迅的Essay说、胡梦华的Familiaressay说、梁遇春的小品文说、周作人的性灵小品文说、林语堂的幽获小品文说等,他们所作的全部努力聚焦于一点,那就是使小品文回归传统并具有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4.
20世纪20年代文人梁遇春的散文在"审美现代性"建构中有较大意义。他的创作艺术风格呈现出某种现代意味的"美的自律",他采用幽默与想象性、象征等笔法,既增进了文章的趣味性,又在与传统笔法的继承与突破中表现了审美的"现代性"特质。  相似文献   

5.
林事堂标举幽默闲适小品文,在30年代的中国文坛独树一帜并形成了以他为代表的“论语派”。幽默、性灵和闲适是林语堂文艺思想的三个支点,他企图通过幽默来改变中国现实,继而改变中国人的苦闷人生;他提倡性灵就是主张在文学上发挥个性,表现真思想,真情感。“论语派”的小品文思想和艺术上的特征非常明显。较之于五四以来的散文所具有的感伤、浪漫、矫情、教化色彩,“论语派”的小品文便显得从容睿智,轻松自然,它对于现代散文审美领域的开拓是人类所共见的。其最大的局限性是有意超离现实,缺乏当时的主流文学对现实的批判力度。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小品文史上,郁达夫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家.他吸取了晚明小品抒写性灵的精髓,又得力于西方随笔的影响,既有理论的建树,又有独特的美学追求和个人话语.其山水小品既是自然的清丽的画卷,也是自己的人格史、心灵史.他的创作风格对其后山水小品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苏轼的散文,主要特点是随物赋形,如行云流水,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苏轼的散文,大体上分为议论文和记叙文.议论文有深刻独到的见解,雄辩的特色,能摆脱传统说法,自出新意,而又切合实际.记叙文不拘一格,情文并茂,多姿多彩,具有鲜明的个性.他的游记散文,开拓了表现范围.带来了文体的新变化.他的小品文是明代小品文的前驱.他的<赤壁赋>是新体散文赋的佳作,标志着散文赋的成熟.他的传记散文能绘形传神,刻画人物的个性.苏轼还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苏轼散文的成功,得益于丰富的生活经验,广博的文化知识,有敏锐的思维能力和卓越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8.
用诗意化语言说诗兰寿春杨朔是我国当代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创作,深受古典诗歌的影响。他曾说:“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我向来爱诗,特别是那些久经岁月磨炼的古典诗章。这些诗差不多每篇都有自己新鲜的意境,思想,情感,耐人寻味而结构严密,选词...  相似文献   

9.
运用实证法,从韩英小品文的创作活动与作品中概括了他的艺术追求的多样化:艺术精神上的理想主义,小文章在大时代中的文学回声,向周围的艺术空间潜入。同时也指出了他创作小品文的一种忽略——载道重于言志。  相似文献   

10.
汤显祖不仅是戏曲大师,也是文章大手笔。从他的小品文中,我们既能看到他的文学主张、创作基本风貌,又能窥探他真实的内心世界。汤显祖一生自始至终追求个性解放和个性自由,这在他的小品有充分的展示。他不仅反对复古主义文学运动中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其文学风格地影响颇大。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周同宾的散文创作实践,对其散文创作中的现代性问题进行考察。通过对作家散文创作中的思想性、表现手法、语言创新等问题的探究,概括出周同宾散文的现代性特质。民族性与现代性的统一,使他既能超越本土文化心态,又不脱离本土文化传统,最终成为在全国有影响的散文作家。  相似文献   

12.
废名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作家,在小说创作中重想象、感悟和禅学思维,他认为新诗内容是诗的,文字则是散文的,散文在他看来是讲道理,重德行,要置身度外,与诗歌的不隔相比,讲隔。废名的艺术接通了与传统文学和文化的血脉,他的艺术探索精神影响了后代作家。  相似文献   

13.
杜鹏程的散文创作记录了时代与个人前进的步伐,表达了对历史和生活的感叹。文章分析了杜鹏程散文的主要内容,阐述了其特定内涵,指出这是他一贯的创作思想使然。同时联系当今散文写作现状.指出杜鹏程散文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唐宋八大家中,苏轼散文因其独特的个性与高尚的品格,呈现出不同凡响的飘逸与洒脱风格。他那种旷达的人生态度,行云流水般的散文创作,无不潜移默化的受了庄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余华是一位有着高度文体自觉意识的作家。他把小说创作的文体创新意识带入到他的散文创作中。余华将叙述引入到他的散文创作中,对散文文体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注重语言的表现力,二是精微的细部描写。余华的散文文体创新为当代散文的革新指明了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16.
在海外华文文学中,余光中是一位影响深巨的重量级作家,他的散文所呈现出的或婉约缠绵、或雄强豪放的绮丽多姿的文学景观,与他独步中西文化的创作素养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是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所铸就的一道引人注目的散文景观。  相似文献   

17.
姚燧的散文创作从一开始就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在他的文章中,无论写景、叙事,还是人物品评,最基本的特质就是理性化。姚燧散文的理性特质,对元代的散文创作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姚隧因之被称为“一代之宗工”;元代散文大家多承继此风,主张“文以明道”,并最终形成元文“偏于经世致用,而乏抒发情性;偏于纪事明道,而乏绘句搞章”的普遍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一 梁衡对散文创作理论的探讨,与他的散文创作几乎是同步的。他的散文新颖别致,一篇《晋祠》曾感动了多少莘莘学子的心怀。他的散文创作理论也有许多独到的见解,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梁衡反对虚构的散文,认为真实是散文的生命。他一再强调散文必须真实,但并不认为散文应该等同于现实生活,像镜子一样再现生活,刻板模形,一丝一毫也不能有差异。他在强调散文应该表现真人、真事、真景、真情的同时,也多次谈到散文是艺术品,创作散文应该像制作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一样,一方面需要生活,另一方面需要创作者完满人格的投入和参与,需要创作者的精雕细刻。散文,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不同于生活原态,其中,渗透了创作者对生活的选择、浓缩和再创造。用一个老掉牙的比喻,创作散文就如同酿酒,创作者将“生活之米”在自己的头脑中反复酝酿,奉献给读者的,是比“生活之米”更浓郁、更芳香的“美酒佳酿”。梁衡虽然并未直接界定散文是“再现”或是“表现”,但从他的文章中不难看出,他是服膺“表现”说的。  相似文献   

19.
周密是宋末著述大家,创作了大量的笔记和词作。由于时代风气的影响和文体内部新变的要求,周密的笔记与词作同步丰收、同题共作,有着基本相同的创作兴趣;宋人笔记具有的杂、散、实录等叙述特点影响了周密词作的风格特征;在词的创作中融人笔记小品文,使得周密词作有着浓厚的笔记小品文的趣味。周密的笔记与词作之间存在着的这些内在联系使得周密词作别具风貌。  相似文献   

20.
作为晚明小品文的两个代表人物,李渔和张岱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他们的小品文雅俗共赏,自然清新,但由于两人的身世背景和人生际遇不同,小品文同中存异。本文从张岱和李渔的小品文创作成果出发,结合二者的人生际遇,探讨李渔与张岱小品文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