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清平山堂话本》看被欲望吞噬的爱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莎  李姝 《韶关学院学报》2012,33(11):53-56
《清平山堂话本》中对情爱的描写寥寥无几,从某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妇女的真实命运,这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是一致的。在这部作品中,女性的爱情被各种欲望吞噬,在世俗文化的熏染之后,她们表现出来的所谓爱情,实质就是男女之间的各种欲望的纠结。究其根源,则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和受众的阅读需求有关,并隐含了女色害人的意义,反映了封建社会男性的情爱观。  相似文献   

2.
莎士比亚喜剧以爱情为中心,刻画了一系列闪耀着人文主义理想光辉的女性形象。她们容颜焕发,光彩照人,是青春和爱情的象征。尤为突出的是她们对爱情的忠贞,对社会邪恶势力不妥协的抗争和身处逆境时的应变能力。这群朝气蓬勃,敢作敢为的女主人公体现了追求个性解放,要求爱情自由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3.
《镜花缘》中“女儿国”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通过对《镜花缘》中"女儿国"的分析来透视作者李汝珍对社会及女性的思考,展示封建社会末期男性话语中的女性意识这一深刻命题。同时反映了作者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以致紧受祖训、抱残守缺,仍然维护了三从四德的妇女节烈观,从而使得这部专写女子的小说却打上了父系社会的深深烙印。  相似文献   

4.
女性的爱是浓烈、缠绵而持久的。在女性退出社会、幽闭于家庭的封建时期,女性个体存在的社会价值已完全被男权社会剥夺,她们只能在情爱和母爱的狭小天地里体认生命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而宋代的侍妾们在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中,复苏了自我意识,热烈而顽强地追求着自己的爱情,但她们的爱情大都如鲜花一样短暂而易谢,她们只能在离愁、相思和性爱欲求而不得中体认生命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朱丽叶与杜丽娘都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是反封建、争取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的光辉典型;她们的爱情悲剧既有同情,又有殊异性。  相似文献   

6.
从刘兰芝以死反抗的做法,到崔莺莺追求自由恋爱,杜丽娘为爱情而死,为爱情而生的执着,再到林黛玉与贾宝玉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产生自由恋爱,展现了我国封建社会妇女解放的趋势和爱情文明的进展,从她们身上初步可以探索到中国妇女解放的演进.  相似文献   

7.
"道"与"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对重要的哲学范畴,人们对二者关系的认识经历了几个发展时期。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线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其所提倡的"重道轻器"之价值取向被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赏识,曾一度主导社会价值观念的取向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走向。在新的社会历史阶段,应客观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器观",并在中国当代社会建立新型"道器观"。  相似文献   

8.
谭恩美从1989年至今先后写了五部小说,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本文从五部小说中的爱情婚姻入手,探析作者的婚姻观。文章先呈现中国封建社会妇女在婚姻中的地位以及她们的挣扎;然后分析了华裔女性在美国遭受的歧视以及应对策略;最后提出,华裔女性必须要努力提升自己,自立自强,保持独立的人格,唯有这样,才能获得社会和婚姻中真正的平等。  相似文献   

9.
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和鲁迅笔下的子君是一对敢于冲破封建旧道德观念束缚,敢于离经叛道,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的女性形象.在她们大胆争取自由爱情的同时,客观上成为了反抗封建伦理道德的代表,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制度残酷、阴暗、不可理喻的一面.两个深深陷入感情泥淖中的女人,为了爱情抛弃了一切,结果被一切所抛弃,终没有得到最后的幸福,她们只有以死来表达对这种社会制度的抗议与批判,完成自己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0.
简·爱、苔丝是在十九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出现的两个著名的女性形象.她们以自己独特的个性在与自然、社会的抗争中,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求证着自身的价值,显示出各自独特的个性特征和价值取向,及独特的人格魅力,正是她们在自我奋斗的历程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个性差异又决定了她们最终不同的命运.  相似文献   

11.
导致《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贾宝玉爱情悲剧的原因,学界有多种解释,但大多从社会和家庭角度入手。结合劳伦斯短篇小说《请买票》中安妮这一典型的西方女性形象来分析,可以看出东西方女性对爱情的不同态度以及她们不同的性格也导致她们不同的命运。  相似文献   

12.
妓女,这一旧社会的畸形儿,在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社会里,是被压迫妇女中一个很特殊的阶层。她们受欺凌,被玩弄,却又与达官贵人,富商公子往来,过着锦衣美食的生活,并且还可能与某些公子间少产生爱情。她们的生活与命运,常成为文学描写的题材。然而,由于她们的卑贱地位,她们的遭遇与结局往往都是用眼泪和生命勾勒出来的。在中国,有不少作家把自己的笔触深入到了妓女的生活领域。明代著名通俗文学家冯梦龙,曾以妓女题材表达了自己"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的文学主张,以此来鞭挞封建社会的腐败没落,并且以充满敬佩赞美和哀婉…  相似文献   

13.
论《茶花女》悲剧的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玛格丽特风尘妓女哀怨命运的分析,说明在男权社会里,被置于“第二性”的女性只能依附于男性而存在,而妓女成为腐朽阶级各类人的玩物,等待她的命运只是社会的迫害,各个阶层人的凌辱。那些处污浊之中,仍保持着心灵的纯洁,渴望正常人生活的妇女,她们只能以死亡达到对自身的救赎,她们的悲剧既是社会悲剧,也是男权文化对女性人格、尊严的残酷扼杀;又是性格悲剧,是主人公争取某种世俗以外的价值,以反抗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作品塑造了要求人格独立、追求真正爱情、自我意识觉醒的马格丽特这个美丽纯洁的女性形象,揭示了只有自我意识觉醒了,女性才会认识到自己的独特价值,才会认识到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女性并不是男性的附庸。  相似文献   

14.
论马金莲小说中的西部回乡女子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夏回族女作家马金莲的小说,以宁夏西海固地区为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的场景,以独特的叙述视角,展示了回乡女子经历的种种世情、文化冲突,以及她们的追寻、迷茫、挣扎,以及她们在爱情、婚姻、生存、理想等方面所面临着的困惑,西部回族女性的生存环境与精神困惑理应引起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美狄亚是古希腊文学里一个独特的女性形象,也是至今为止颇具争议的一个女性形象。杜十娘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闪耀着光芒的女性。她们都美丽而充满智慧,都有一颗不羁的心灵,都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但她们在爱情上都遭遇了不幸。为祭奠被毁灭的爱情,她们报复的方式和结局既悲壮又惨烈,既令人心惊又令人敬佩。本文主要从探讨她们的爱情悲剧根源入手来分析中西方复仇女性形象的差异,并试图阐释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不顾一切追求爱情的女性形象安娜,法国作家福楼拜在其代表作《包法利夫人》中塑造了爱玛这个女性形象。作为大胆追求爱情的悲剧女性,无爱的婚姻与强烈的爱情追求的矛盾,纠结于社会因素的情感困境,都无可厚非地成为了她们走向各自归宿的缘由。  相似文献   

17.
安娜和弗兰西斯卡分别是作品《安娜·卡列尼娜》和《廊桥遗梦》中的女主人公。在无爱的婚姻以外,她们各自追求着自己的爱情。两位女主人公婚外情产生的根源主要是由于经济上的依赖与传统的父权制度;女性自我意识的苏醒与升华。而女性性格深处的弱点又成为她们追求自主爱情失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封建礼教的无奈奠品--论潘金莲与王熙凤悲剧人生三部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瓶梅》中的潘金莲与《红楼梦》中的王熙凤,都是作者精心塑造的封建社会“弱者群”中的“强者”,她们都企图依恃美貌、睿智,发挥机巧权变,在各自所处的生活环境中自我抗争、自我追求直至最后毁灭。她们的一生明显有着自我挣扎、自我奋斗的轨迹,但在封建礼教尚存的男权社会不能容忍她们有独立人格的女性自我。因此,她们终究逃不出作为女人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9.
安娜和弗兰西斯卡分别是作品《安娜.卡列尼娜》和《廊桥遗梦》中的女主人公。在无爱的婚姻以外,她们各自追求着自己的爱情。两位女主人公婚外情产生的根源主要是由于经济上的依赖与传统的父权制度;女性自我意识的苏醒与升华。而女性性格深处的弱点又成为她们追求自主爱情失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周宝燕 《科技信息》2011,(31):I0105-I0105,I0165
刘兰芝和杜十娘是我国古代文学中叛逆的、敢于追求自由爱情的成功女性形象。她们出身低,才貌媲美,都为追求真爱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因所处的时代不同,她们对爱情观念认识不一,追求爱情方式各异。刘兰芝独立成熟,对爱情向往但受传统封建礼教束缚。不敢直接抨击专权,直至牺牲自我,以化蝶式结尾;杜十娘则天真烂漫,对爱充满期待,然识人肤浅,性格火辣,疾恶如仇,对爱情追求过于理想化,最后因爱绝望沉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