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四书章句集注》是宋代经典解释的代表作,作者朱熹在解释的过程中运用了“天理---人欲”、“体用”、“本末”等多种诠释框架,重点分析其在“体用”诠释框架方面的特色。朱熹通过“体用”的诠释框架使得四书本身的义理更加理论化、系统化,而且更加适应当时人对四书文本准确而深刻把握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儒学本身强调的是为己之学,并以道德伦理作为世间必须遵循之理,无论是孟子的五伦,还是朱熹的"明人伦",其观点背后所重视的是道德哲学的实践。从性善到性本善的演变,体现了由即心言性到即性言心的转变,两者对于心的解读以及尽心的工夫方面都存在着差异。道统思想的不断成熟和演变,体现更多的是朱熹与孟子之间道德哲学的建立方向与诠释的不同。时代背景的变换促使着儒学核心概念诠释的转化,从性善到性本善更多体现的是儒家文化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儿童经典阅读素养是阅读经典的态度动机、诠释能力、运用智慧等因素的综合体。较高的阅读素养是儿童精神成长与人格发展的重要保障。从本体诠释学看,视觉文化具有视觉快感与消费欲望、人生感与历史感、全球化与宇宙感三个层面。面对当代视觉文化的冲击,培育儿童经典阅读素养应采取如下措施:首先,深入理解儿童经典阅读素养与视觉文化本体诠释之间的内在联系,力求培育儿童经典阅读的"超融"素养。其次,需要教师在视觉文化诠释中引导儿童阅读经典的兴趣;家长在视觉文化的包围中设法鼓励儿童阅读经典;儿童抵御视觉文化的诱惑,静心投入经典阅读活动;政府和社会群体加强视觉文化建设与管理。  相似文献   

4.
方法论诠释学以追求文本意义与作者原意为主要特征,即诠释者要与作者一样准确甚至更加准确地理解文本。在具体诠释过程中,诠释者往往由于不能脱离自身的主观意识而对作者和文本造成误读,这一现象如从作者的角度来看,即造成诠释者对作者的"被迫诠释"关系,具体说来,又可分为"不解""误解""正解""曲解"和"创解"等五个层次。"被迫诠释"本身并不存在"好"或"坏"的价值判断,但从诠释者应更好地理解作者和文本这一诠释目的出发,在文本诠释过程中,诠释者应采取"各释其释"的诠释路向。  相似文献   

5.
以本校化学化工相关专业大学一年级所开设的基础化学实验"Na HCO3和Na2CO3的制备及分析"为例,探讨"变三多为三新"的实验教学构想。从逐步培养学生实验综合能力、点滴渗透"大化学"理念、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积极开展教材建设四方面探讨了如何实现"旧瓶装新酒,赋予经典实验时代诠释"理念。从提倡人文关怀、聚焦专业问题等角度探讨了为经典实验赋予时代诠释、融入专业特色的新思路,进而折射出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专业诉求与"怀德慕远"的人文理想并举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6.
“以心体之”是朱熹一向所倡导的经典解释方法。根据朱熹的论述看,这是一种通过心理移情来理解和把握经典文本意义的方法。在经典解释实践中,朱熹经常是自觉地运用这一方法,实现了对经典文本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经典的诠释,朱熹与王阳明建构了具有不同理论视野的哲学体系。若单就知行关系而言,王阳明知行本体、知行合一说对朱熹知先行后、行重于知、知行并进的继承要大于批评;若关联本体论、工夫论而言,王阳明对朱熹知行观的批评则要大于继承。朱熹和王阳明知行观的比较研究,能进一步透显理学与心学的理论宗旨和理论特色,深化对理学与心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双创”重要论述既立足于对文化的物质形态把握,又重视文化的符号形态和精神形态的理解,是新时代传统文化诠释的经典范式。这一经典诠释范式基于坚实的社会生活实践,深切观照现实社会人生,其始终秉持人民中心论的理论立场、社会主义的道德价值取向以及教化效用的方法论基础,对我们理解、阐释、传承传统文化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宋代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朱熹对儒家的朋友之道进行了诠释,将朋友关系拉回到五伦体系之中。朋友关系和其他人伦关系一样,均是天理之义,是天叙的存在秩序,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特点,且在五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五伦的基石。通过对诚、忠等概念的辨析,朱熹详细地阐释了朋友间相处的“信”这一道德规范,并分析了朋友之间为何要以“信”为交往的准则。朱熹重视朋友相处在人格完善上的重要意义,将其视为变化气质、圣贤人格养成的重要途径。孔孟所确立的朋友之道在朱熹的诠释之下,具有了成熟而完备的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10.
黄俊杰“东亚诠释学”建构目标,以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及儒学经典诠释传统为触点和重要理论来源,以日本、朝鲜等东亚其他国家的儒家经典诠释传统为开拓点,以西方诠释学理论为参照,以“经世”为目的,探讨如何在“全球化”或“超国家化”的趋势下,在保留本土文化特质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儒家精神作为东亚文明的共同资产与世界文明进行对话。这对于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朱自清、郁达夫生活的客观世界相似,但主观心灵不同,一个信奉“中和主义”,一个具有“达夫气质”。他们用不同的主观心灵去感受相似的客观世界,创作出的散文都充满感伤。从中可以看出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内心的情感流程,其作品体现出一种文学的苦美。  相似文献   

12.
论儒学义利之辨及其当代启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儒学的义利之辨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关系重大。所谓叶适“功利之说”实出于后人的误解,叶适、朱熹的分歧在于:叶适强调义利的统一,朱熹强调义利的冲突,而朱叶所据以争辩的董仲舒的名言“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系班固改作,班固的贬利观念是从反面受荀况、韩非影响。孟子“何必日利”,孔子“罕言利”自有深意,但孔子将义,利割裂,导致后世的中国社会向“义”与“利”绝对的两极分化。当代社会讲义不计利或讲利不重义这两种倾向都是值得反省的,问题最终归结为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致良知”的思想是王阳明思想中具有贯穿整体意义的学说,它是在批评程朱的过程中提出的。在这里良知上升到了本体的高度,有了多层次的规定,是是非的标准,德性的本原和意义世界的根据。良知是吾性具足的,致良知的功夫只是去良知所受之蔽。致良知以“天地万物本吾一体”的观念为其出发点和归宿,良知的发用流行是一个有先后远近的向外推行的过程,其中有着总体宇宙关怀和终极人文关切。  相似文献   

14.
天理与道义的彰显——朱熹王道思想的政治哲学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统儒家的政治思想中,“王道”是一个有着特定涵义的术语,意指符合道义原则的政治。它体现的是儒家对理想的政治治理模式的追求。先秦两汉儒家在把王道理解为符合道义原则的政治的同时,也把它等同于“先王之道”;朱熹用形而上学的方法解释了政治生活中的道义原则,把王道理解成为符合“天理”的政治,进而在更高层次上把握了政治的合理性;朱熹的王道思想具有明显的道义优先价值取向,它强调的是道义原则在政治生活中的绝对价值;把王道理解为符合普遍法则的政治表明了传统儒家对政治生活的认识的深化,标志着传统儒家的道义论政治哲学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5.
晚清道成以降的学术多有对乾嘉学术的反动,但乾嘉考据学风很大程度已内化到士人治学之中。考察这一阶段的学术,当见其变与不变。朱一新在义理与致用的焦急下,治学欲一反乾嘉轨则,另辟蹊径,确有独出之处,可又自觉不自觉地受到考据学风的影响。在经学与史学、汉学与宋学之间、孤怀闳识与精审超绝之间,他的史学也呈现着多重的面貌。  相似文献   

16.
《朱子家训》是体现朱熹思想的重要文献,《朱子家训》的理论基础就是由朱熹继承和发展北宋理学而建立起的庞大系统的程朱理学思想,体现了儒家思想在宋代的新发展。《朱子家训》的核心思想是促进家庭和谐,基础是实现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目的是实现当时社会的整体和谐。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朱子家训》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以及统治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对家庭关系和社会人际关系的论述在今天仍有可以借鉴的实践价值及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格物致知”是朱熹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范畴。历来研究者们对之训解颇多。上世纪30年代,史学家张荫麟先生在对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下卷)的评论中,从为学方法论角度,质疑朱熹的“格物致知补传”思想之合理性。而实则朱熹的“格物致知”说本身是与其理学本体论相呼应的,其所要格之“物”主要是“日用问应事处”,即是人伦日用之事物;致知之“知”主要是对“至善”之所在的认识,即是明乎先天已存在于己的儒家的道德之善。“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工夫最终所要达到目标仍是为人寻到先天存在的道德伦理价值.以作为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准则。从而认识论工夫与修养工夫两者在目标上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18.
朱舜水在长崎居住期间曾与安东省庵就"朱陆问题"有深入的探讨.省庵在与舜水相遇前就对陈建的<学蔀通辨>进行过"训点",倾向于"朱是陆非".后省庵曾就朱陆问题请教过舜水.对于作为士大夫一员并勇于承担明王朝溃败之责任的舜水来说,在思考明王朝溃败的深层原因时,能够明确指出陆象山和王阳明思想中的缺陷,应该说是一种非常深刻的问题意识.舜水不仅把阳明门下主张良知现成论的王畿等同于佛教而予以痛斥,更把东林学派的高攀龙、邹元标以及与东林学派有很深关系的刘宗周视为"道学者"而加以批判.  相似文献   

19.
随着女性主义的兴起,学术界更加关注女性,女性主义史学也日渐兴旺。理解女性主义史学研究的意义不能单纯依附于社会流行思潮,应当从女性主义史学研究的本身去探究其价值。女性主义史学的研究意义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女性主义史学研究对史学理论和方法论,即学理层面的意义;二是女性主义史学研究的具体内容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郑樵的《尔雅注》是南宋雅学研究的重要成果。本文通过与前代雅学研究的历时比较,认为其《尔雅注》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他的名物训诂多得诸目验,大多真实可信;二是他敢于疑经惑古,驳正旧注多精当。然而,他的《尔雅注》却在后世湮没无闻,这种局面应该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