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晚清西学的输入和大众文化的兴起促使以图像为主的画报应运而生。《点石斋画报》真实地再现了晚清民众对西学的态度,各个阶层对西学的反应不尽相同,这种表现与传统思想、民族心理、社会现实密不可分。本文以《点石斋画报》中的四个典型场景为例,分析晚清西学传播的受众表现及其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2.
书院是古代教育的重要形式,对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岭南书院兴盛于明,在晚清达到高潮,它极有助于古代岭南地区文化的普及和学术发展。  相似文献   

3.
一般而言,晚清士大夫系指经由科举而荣登仕途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们知识丰富,地位优越,影响巨大,可以视之为晚清社会文化与国民精神意识的最主要代表.以甲午战争为起点,晚清士大夫文化心理大体呈现出两种典型景观:一为恶梦方醒的半开放文化心理,一  相似文献   

4.
这是在村田雄二郎教授主持的日本东京大学地域文化专业晚清历史与档案研习班的集体努力下完成的一部晚清中日关系史论文集.  相似文献   

5.
湘乡派古文继桐城派而起,不仅与晚清社会的转型和文学自身的嬗变有关,还与湖湘文化息息相关。湘乡派由于汲取了晚清湖湘文化中的精粹,并因时代气运的影响,从而展示了它雄浑硬朗的风貌。  相似文献   

6.
溧水濮氏家族是白鹤梁题刻所见著名姓氏家族之一,它是晚清时期江苏溧水一个新崛起的家族,该家族以科举出仕、为官理民、文化创造而闻名,在晚清、中国近现代乃至当代社会均深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道、咸以降,西学东渐,中西、新旧学之间不断冲突、对抗与融合,学术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在学风骤变的情势下,晚清《孝经》学亦有所发展,它除依循旧有的传统研究外,还有了新的研究趋向,更体现出文化转型的特点。为更好地把握晚清《孝经》学发展的进路与概貌,对该时段《孝经》类文献的著述和出版情况作初步梳理与研究便是首要关怀之所在。  相似文献   

8.
晚清社会思潮经历了从经世到维新再到立宪的演变进程。在这个纵向的演变进程当中,晚清的社会思想也在逐步的由传统向近代转型。也就是它的不断发展和转变影响了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思想文化选择。晚清社会思潮对传统思想和西方思想所进行的深入研究奠定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五四"启蒙知识分子的思想基础,陈独秀的启蒙思想与晚清社会思潮有着难以割舍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藏书历史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藏书思想和图书馆学术的历史长河中,晚清(1840—1911)图书馆事业发展可以说是一段十分短暂的时期,但是它也是一段极为重要且精彩的历史。晚清社会的剧烈动荡、新旧思想的碰撞、西学东渐的文化融合,使得晚清图书馆学术思想成为中国古典藏书思想向近代图书馆学术思想转变之奠基。  相似文献   

10.
晚清时期河南永城地区实行的依然是封建婚姻制度,从婚姻习俗形式到择偶、定亲、结婚都深受古代“六札”的影响。婚姻过程一般有提亲、订婚、结婚、回门等诸阶段,基本上是依“六礼”而行。从婚嫁习俗形式和婚姻过程这两个层面所折射出来的是晚清时期永城婚俗的滞后色彩。该现象十分明显。从中西文化的对照中,可发现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在于传统文化的蒂固根深。  相似文献   

11.
五四时期,中国文化的主题是中西文化的冲突、调和与融合创新。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可以说是中学在吸纳西学过程中的重建。面对西方文化的挑战,中国文化价值如何,如何进退?怎样去评估中西文化的优劣?中国传统要不要发展,如何发展?西方文化要不要吸收,如何吸收?这是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十分关注的问题。针对当时文化上顽固守旧与过度西方化两种倾向,梁漱溟、熊十力提出了“益欲中心”、“生命本体”说,他们从“昌明东方学术”着眼,强调立足本土,化合中西古今,创新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12.
鸦片战争以来的近百年间,中国文化的主题是中西文化的冲突、调和与融合创新。因此,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可以说是中学在吸纳西学过程中的重建。面对西方文化的挑战,中国文化价值如何,如何进退?怎样去评估中西文化的优劣?中国传统要不要发展,如何发展?西方文化要不要吸收,如何吸收?这是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十分关注的问题。针对文化上顽固守旧与过度西化两种倾向,严复、梁启超、章太炎提出了“观通”、“化合”、“附益”说,他们从“昌明东方学术”着眼,强调立足本土、化合中西古今,创新中华文化。他们有关未来中国新文化再造的学术探讨,是非常富有实践价值和前瞻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高旭对西方文化的见解,具有独到之处。从醉心西方政治到融合中西文化的嬗变过程中,他在接受了西方的哲学观、世界观的同时,把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联系起来考察,表现了他极为先进的文艺观点。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思想史上,高旭确实称得上是二十世纪初中国具有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14.
“学衡派”与新文化运动者们的争论实际上是西学与西学的一场争论,他们的思想来源都来自于欧洲。关键是“学衡派”的主要成员主张要从西学的角度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内在性,以传统文化弥补西方文化的功利性,弘扬中国文化的美学特质,所以他们提出了“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他们强调对西方学说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然后慎重择取。在一定程度上说,“学衡派”具有更健全的中西文化观。  相似文献   

15.
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西方体育文化作为世界体育文化的两支奇葩,有相同的起源,体育作为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使得东西方体育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又有不同之处.通过对中西方体育文化的物质基础分析比较中西方体育文化内核,探讨中国特有的“养生观”和西方体育竞技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对当代体育文化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一元方程在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中的发展简史,说明了各个时期中西方之间关于一元方程理论的交流与影响。在数学文化的层面上论述了中国古代的一元方程理论会衰落甚至消逝的历史原因,同时,在数学价值观对数学发展推动的意义上,说明了现代高等代数学会在西方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7.
张之洞作为晚清的一位思想家,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他的中西文化观,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由于其阶级的局限性,他强调以中学为主,辅以西学,调和中西学的方法则是"会通",以西学来补中学.这一思想理论的提出,在晚清的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由于这种思维模式本身的矛盾性,它不可能达到张之洞所要达到的目的,即"正人心"和"开风气".  相似文献   

18.
以中国历史上两次重要外来文化输入引发的"老子化胡说"与"西学东源说"为研究重点,从认知心理学与文化学诸角度探讨佛教与西学在中国化的历史过程中引发的冲突与震荡,以对吸收外来文化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中西方管理文化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了企业管理文化概念以及中西方管理文化的形成及其差异,通过中西方管理文化差异形成原因的分析,指出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中国企业的出路就是按照西方管理来运作”的认识的不合理性,得出“中国管理文化并不会被西方管理文化所取代”的结论,并借助海尔企业文化案例,提出了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大学英语教学中,西方文化教育相当重要。运用课文中的实例从六个方面对西方文化教育的方法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西方文化教育在语言教学中应有的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