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晚清时期,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传教士栈山航海来到中国传教,基督教与中国儒家思想互争雄长。为了顺利传教,传教士推行文化改造路线:首先对儒家思想与基督教教义的伦理观异同进行比较与会通,力求基督教教义能被中国人所接受;其次进行"学术传教",通过翻译、编著中文期刊和书籍等介绍西学,同时向欧美国家传播中国文化及儒家思想经典;最后通过推行"以学辅教"策略兴办教会学校,意图通过教育手段促进基督教在华传播。传教士的活动造就了晚清中西文化交流的独特性,既融入了殖民主义的宗教文化,又渗透了西方科学和人文思想,对近代中西文化交流起到了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晚清时期是西方近代数学在中国的传入初期,高等数学著作开始译入我国.李善兰与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历合作汉译了<代微积拾级,这是中国翻译出版的第一部高等数学著作,其创造的大量中文数学名词被普遍接受并沿用至今.这个时期尚未进入中国现代数学研究开拓时期,汉译的国外数学文献多是中国人和外国人合作完成的,为中国现代数学研究开拓时期的数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西方近代化蚕学理论和养蚕技术于晚清传入中国.其内容主要包括蚕体解剖学、蚕体病理学、巴氏制种法、栽桑与养蚕技术等.栽桑与养蚕技术,有的与中国传统方法如出一辙,而其中化学杀虫剂和近代化喷雾器对晚清中国蚕业来说.是全新的东西.它们是近代化科技的产物,传入中国后,对中国蚕桑业的近代化来说,是非常有益的.  相似文献   

4.
中西化的冲突,为跨化的员工关系管理增加了难度,对于管理来说,管理的关键就在于对不同类型的化进行整合,在两种化的结合点上,寻求和创立一种双方都能认同和接纳的,发挥两种化优势的管理模式。本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通过文献调研,对晚清民初(1833—1918)17种期刊所刊载的关于近代西方潮汐理论进行系统研究。认为:自《六合丛谈》到《格致汇编》间隔20年。但是,近代西方潮汐理论关于潮汐成因却发生了变化,直至《科学》,关于潮汐学研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在深入与完善,并出现新内容。这对于探究当时期刊对于近代科学的认识,传播科学新知及其影响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晚清时期河南永城地区实行的依然是封建婚姻制度,从婚姻习俗形式到择偶、定亲、结婚都深受古代“六札”的影响。婚姻过程一般有提亲、订婚、结婚、回门等诸阶段,基本上是依“六礼”而行。从婚嫁习俗形式和婚姻过程这两个层面所折射出来的是晚清时期永城婚俗的滞后色彩。该现象十分明显。从中西文化的对照中,可发现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在于传统文化的蒂固根深。  相似文献   

7.
林凤生 《世界博览》2010,(15):69-71
在鸦片战争爆发前的半个世纪里,中国社会不安定但不动荡,民生凋敝但不破败,中国南北各个城市依然井然有序,保持着帝国的体面。  相似文献   

8.
在晚清历史上,鸦片这种物质有着不同寻常的地位。可以说它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近代史上若干重大事件都与它有着某种关联。在鸦片的身上浓缩了近代中国发展的影子,通过对鸦片贸易与晚清中国市场开放问题的深入研究,可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晚清历史的原貌。  相似文献   

9.
晚清徽州历经十年咸(丰)同(治)兵燹,致使民众失望与无助情绪蔓延,传统信仰受到冲击.伴随西方传教士深入内地以及外国资本主义东进,基督教始在徽州社会出现.在传播过程中,传教士与徽州社会各阶层时有往来,基督教在冲击徽州传统民间信仰,引发民教矛盾的同时,亦为普通民众提供了生活、启蒙等方面的机会与帮助.  相似文献   

10.
军队近代化与晚清社会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来的军事压力和屡战屡败的屈辱,导致近代中国社会重心的倾斜,中国步入了以军事近代化为先导的社会转型之路。在这种社会转型中,军队作为社会系统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由传统走向近代,实现自身的近代化。在社会转型背景下的晚清军队近代化也有其自身的显著特点和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社会化作为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社会变迁的重要内容。晚清武汉地区开埠后,社会化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急剧发展速度。西方思想化对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化知识的内容日益丰富。社会观念的变革引起旧有道德规范、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的急剧变化。晚清武汉社会化变迁的这种趋向又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的变迁。  相似文献   

12.
清末,广西掀起一场禁绝鸦片烟毒的运动。由于鸦片烟税是广西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又因鸦片的利益与各方关系密切,在禁毒的方式与时间期限上,广西行政当局与广西立法机关因意见相左,由此而展开了一系列的斗争,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清末十年,各地抢米风潮层出迭现,以往史学界多关注长沙抢米风潮,而其它众多抢米风潮却未予足够的关注。就时空分布而言,清末抢米风潮多发生在灾害频仍的1906-1907年和1910-1911年,其中江苏、浙江、安徽是事件多发区域,且尤以省会、府县治所为重;就特征而言,由于所处时代的新旧杂糅,清末抢米风潮表现出低质性、被动性的特征。一个世纪后的今天,重温、反思这段历史仍有其重要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
晚清时期,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不得不在宪政方面实行了一些改革。尽管这些改革最后失败了,但它在客观上造成了中国传统人治权威的弱化和近代法治权威的加强,促进了当时正在兴起的地方自治运动的发展,打破了“庶人不议”的政治参与格局,事实上成为我国政治现代化的第一次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5.
晚清河南的军事改革从同治六年(1867)开始,到清末新政时期全面展开,在武器近代化、兵制改革和近代军事人才培养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研究这方面的历史,有利于深化我们对整个晚清近代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洋务运动中创办的吉林机器局,为筹划旗人生计而设立的吉林旗务处工厂,在倡导实业中兴办的吉林农事试验场,为推广蚕业而建立的吉林山蚕局等,均有附设学校。这些学校多属于艺徒学堂,办学宗旨明确,规章制度健全,考试方法多样,实行“以产为主,产学结合,寓教于产,学以致用”的办学模式,表明在晚清吉林的实业教育已经初具雏形。  相似文献   

17.
1911年,清政府颁布了《大清民律草案》,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民法典,它揭开了中国民法近代化的序幕。本文主要对晚清民法改革的背景、《大清民律草案》的主要内容、历史意义及局限性等问题进行一番剖析。  相似文献   

18.
官制改革是清末立宪的重大基础性和首要性工作。在内外交困时刻,清末统治者初步接受西方宪政理念,运用权力分立学说,改进中央政治体制,颁布宪法大纲,建立责任内阁,成立临时议会性质的资政院和谘议局,实现制度层面的司法独立。彻底打破了传统的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格局。辛亥革命爆发,改革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但还是可以开展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9.
清末女子教育的兴盛是中西方文化撞击的产物,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清末女子教育对中国近代化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成为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20.
日清修好条规(1871)缔结六年之后,大清帝国初次向日本派驻公使团。历代公使以及公使馆的随员们与日本朝野士人广泛交游,在外交公余之暇,与日本的文人学者进行诗文唱和、诗文批评等各种文化活动。在保存至今的部分日中文人学者笔谈记录以及附有点评的诗文集中,尚保留了许多有关这方面的记录,我们可以从中管窥晚清知识分子对日本汉文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