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山东省城市化发展区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山东省城市化进程已进入加速阶段,预计201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50%左右,但城市化水平区域性差异明显,东部地区以接近城市化为主,西部地区以待城市化为主.本文基于山东省城市化水平的现状,通过对山东省17地级市城市化发展特点的分析,探究城市化水平区域性差异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水平即区域城市化发展的程度,已成为反映一个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文章运用区域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对山东省的城市化水平进行了分析评价,并由此从该区域的城市基础建设、产业结构、区域协调与合作、投资体制等方面提出了提高该区域城市化水平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偏差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研究山东省城市化水平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从人均GDP工业化、非农化、就业结构4个方面分析了经济发展与城市化之间的偏差度,并从制度、经济、社会3个层面分析了山东省城市化水甲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水平即区域城市化发展的程度,已成为反映一个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文章运用数据处理的统计方法,通过对山东省17个地级市城市化水平进行分类,以探究城市化水平区域差异性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5.
基于交通发展的城市化水平测度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人口城市化的片面性,提出了新的城市化概念.在此基础上,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建立了基于交通发展评价城市化水平的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模型,对长春市1985~2005年的基于交通发展的城市化水平进行了测度.并且,对2000年中国部分省、市、自治区基于交通发展的城市化水平也进行了测度,测度结果与以人口城市化为惟一测度指标的城市化水平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所提出的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模型测度城市化水平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区域城乡一体化的定量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4  
在分析了影响城乡融合诸多因素的基础上,运用客观赋权法构建了一套用以反映区域城乡关系发展特征及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用此评价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值——城乡关联度对山东省17地市2001年城乡发展状态进行静态评价,评价结果反映出山东省城乡一体化水平从东向西逐步降低;山东省经济二元结构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的空问格局;城乡一体化水平与城市化水平没有直接的正相关性.最后根据不同的城市化水平和城乡关联水平的类型提出推进山东省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7.
以山东省为研究对象,建立综合指标体系,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2001-2008年山东省综合城市化水平的变化,对2008年山东省17个地级市的城市化水平进行测度并排序,结果为:青岛和济南城市化水平最高,东营、淄博、莱芜、威海、烟台和日照城市化水平较高,济宁、潍坊、临沂和枣庄城市化水平较低,泰安、德州、滨州、聊城和菏泽城市化水平最低.分析了山东省城市化综合水平产生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因素--区域经济发展、区域发展条件和区域城镇发育水平.  相似文献   

8.
针对城市化三个子系统,以山东省17地市为研究对象,运用数学、物理模型和GIS技术研究了山东省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贡献度及其协调性的空间差异,结论如下:(1)山东省整体城市化类型属空间导向型;(2)山东省17地市的城市化有显著空间差异,济南、青岛的人口城市化水平较高,青岛市的经济城市化水平一枝独秀,威海市的空间城市化水平最高;(3)现阶段山东省整体城市化协调度仍处于拮抗阶段.最后,提出了有利于山东省“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湖北省地级市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阐明主要指标法评价城市化水平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根据城市化内涵及湖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在一定的原则基础上,从人口城市化、空间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和生活方式城市化等4个方面共选取了14项指标构建了湖北省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2003年统计数据和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模型,对湖北省16个市、州城市化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结论是:湖北省城市化水平大致分为5个层次,武汉城市化水平最高;鄂州、黄石城市化水平较高;宜昌、襄樊、潜江、荆门、仙桃城市化水平中等;孝感、荆州、天门、成宁、十堰、黄冈城市化水平较低;随州、恩施城市化水平最低.这充分反映了城市化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和层次性,因此可供各级决策部门从区域整体来把握自己的优劣势,从而供决策时参考.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第三产业比重及城市化水平偏低,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明显,滞后的城市化水平限制了第三产业的成长空间。基于协整理论的实证研究表明:第三产业水平与城市化水平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城市化水平是第三产业水平的单向Granger原因。依据研究结论,对未来山东省第三产业及城市化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城市化水平与生态系统健康水平的动态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0-2011年山东省相关统计数据,利用综合指数计算得到城市化发展水平和区域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定量方法,讨论山东省城市化水平与区域生态系统健康水平间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1年山东省城市化发展水平都在逐年提高,发展速度快,提升空间大。认为近十几年来该区域生态系统健康水平由不健康向亚健康转变,健康状况逐年好转,但与健康区域生态系统水平有一定差距。山东省城市化水平与区域生态系统健康水平之间存在单向动态因果关系,前者对区域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冲击响应较为明显,而区域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则对城市化水平冲击响应较小。  相似文献   

12.
构建包含人口、经济、城市建设、居民生活质量的城市化综合指标测度体系,运用均方差法和位序规模法则评价2000~2009年山东省17地市城市化水平及空间结构.结果表明:山东省城市化演进过程的主导因素正由以人口、经济、城市建设为主的经济力转变为以人均社会消费品总额为代表的居民对生活水平提高需求的社会力;省内城市化区域差异明显,形成以青岛和济南为中心的两大高水平城市化区域,且各影响因子贡献率相当,鲁西南地区城市化水平普遍较低,各影响因素对城市化的贡献率表现出一定的不均衡性,但这种不均衡性呈逐年缩小趋势;在空间结构上,各城市城市化水平差距正逐渐缩小,城市系统均衡性逐渐增强,首位城市仍具有较大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综合城市化水平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理解城市化多层内涵的基础上,从经济、人口、生活和科技文化四个方面选取了评价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方法求出各具体指标的权重,并计算出山东省各地市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借助SPSS11.0软件对综合指数进行聚类分析,求出聚类分析树状图,并据此将山东省各地市分为四个层次;对于已有的层次,通过各指标贡献和综合指数进行分析,探讨其成因;最后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提出山东省城市化进一步优化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可比性及可获得性原则,从经济发展、人口社会发展、城市建设等3个方面选取了15个指标,构建了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山东省140个县域的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和系统聚类.结果表明,山东省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差异十分悬殊,空间分异格局特征非常明显,具体表现为: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沿海高于内陆、沿交通线地带城镇化发展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最后从自然条件、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对影响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根据济南、淄博、泰安、济宁4市2005~2012年空气质量日报数据,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4市空气污染指数(API)月、季节变化特征与年变化趋势、首要污染物及空气质量等级等进行了统计分析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泰安空气质量总体优于淄博、济宁和济南,济南空气质量最差;(2)4城市具有明显相似的APl月、季节变化特征,具体表现为7,8月份APl月均值相对较低,1,2,11,12月份APl月均值相对较高;API季节变化特征为冬季空气质量最差,其次是春季和秋季,夏季空气质量最好,其API季节均值最低;(3)泰安、济宁APl年均值呈上升趋势,说明空气质量在逐渐恶化;济南APl年均值整体下降,空气质量改善;淄博APl年均值呈现倒u型变化,其年际变化最大;(4)4城市首要污染物均为可吸人颗粒,在8年时间序列中所占比例均达78%以上,次要污染物为二氧化硫,主要出现在冬季.  相似文献   

16.
“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城镇化规模与质量是城镇化进程的两个重要方面,笔者在构建城镇化规模与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熵权法、耦合度模型、协调性模型等方法,对山东省城镇化发展的协调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山东省的城镇化规模与质量协调耦合度均未达到理想的协调耦合状态,基本都处在磨合阶段;2)城镇化质量和规模不协调的原因大多是城镇化质量滞后于城镇化规模;3)全省17地市的城镇化规模和质量的协调耦合水平存在着明显的东、中、西三梯队的空间分布格局;4)虽然各城市的城镇化规模与质量的协调耦合水平都是逐年提高的,但提高的步伐有快有慢,时空格局在不断变化.根据上述结论提出了具体对策建议,研究对于推进山东省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