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移动互联网近年来在我国迅速发展,已有研究表明移动互联网的用户扩散过程呈S型生长曲线。本文使用Bass模型对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扩散过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移动互联网的用户扩散模仿系数较大、创新系数较小,并预测至2016年,中国移动互联网活跃用户数将达到7.56亿。  相似文献   

2.
汪志晓 《科技信息》2012,(31):140-141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移动电子商务日益成为投资者、开发者和用户眼中的热点。本文通过分析移动互联网的现状,剖析其原因,并对移动互联网下的商务模式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设计一个开放的互联网用户数据中心Hagza开放平台,对互联网的用户和应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用户可通过该平台快捷地使用各种互联网应用和高效地管理其网络社交关系,而各种网络应用则可借助该平台快速地聚集优质用户.基于表述性状态转移(REST)架构的风格设计,可降低系统实现的复杂性和保证良好的可扩展性,而通过P3P,OAuth...  相似文献   

4.
移动电子商务的技术支持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移动通信将向宽带化.数据化、多应用化发展,移动通信和网络互联技术将融合在一起,移动互联市场有了自己的生存空间,且用户潜力巨大。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更新也将推动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移动互联网基础之上所进行的移动电子商务是移动互联网为用户提供的一种重要的服务。  相似文献   

5.
大数据分析在互联网金融中的应用较多,但从互联网金融营销角度的研究较少。互联网金融企业可以建立互联网金融营销大数据应用生态系统,并构建核心模块用户画像系统实现精准营销,在用户画像系统中,从人、时、地、行构建互联网金融用户画像模型公式,根据用户画像权重匹配个性化的互联网金融营销,提升营销效率,实现精准营销。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通过对成都市双流县昆山村、龙泉区书房新村、温江长石社区、大邑金井社区、郫县战旗村和都江堰上元村六地的互联网推广和应用的实地调研,分析探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互联网的扩散特点、情况和效果。研究结果显示,成都市农村社区的通讯基础设施的建设较为完善;所调查的几个农村社区的互联网扩散模式主要分为三种扩散模式:而互联网扩散模式主要是由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革新机构决定,使用模式和扩散效果主要由农村居民的需求决定。  相似文献   

7.
移动互联网应用逐步成为用户信息消费的主体,而传统营销方式诸多问题制约着移动互联网业务的规模发展。移动互联网业务运营系统具备精准分析、精确营销、精细服务能力,能有效提升移动互联网业务营销服务工作效率和运营支撑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8.
随着智能手机的迅速兴起,以iPhone和Android为主的两大智能系统逐步占领整个市场。互联网的移动化已经伴随着手机的智能化而成为不可争议的事实,不得不承认移动互联网正在以更加快速更加便捷的方式将最初互联网的只提供浏览数据网络转变成电子商务、社交网络、生活娱乐、网上购物等。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社交网络的发展。本文主要从移动互联网及其社交网络的发展现状出发,在满足更高要求用户体验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用户多角色选择情况下的新型社交应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高校信息系统的不断增多,校内用户对消息推送平台有了新的要求:移动化、智能化和扩展化.为实现该需求,本文从目前高校现有的消息推送方式出发,分析有两种可行的方法:第一为建设资源池应用,整合全校移动应用至资源池,使用投影的技术将数据推送至用户移动终端;第二为以微信应用的用户群为基础,基于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定制开发,实现消息推送、信息查询、交流互动.这两种方法操作便捷、用户体验友好,随着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发展将为师生教学、办公、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宜.  相似文献   

10.
王鹏  宋洪涛 《科技信息》2014,(10):143-144
移动互联网时代,随着智能终端普及,给移动通信网络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不同于2G语音用户的使用特点及资源占用情况,运营商需要快速调整网络优化规划的聚焦点,准确找出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从而指导后续的网络优化规划工作。本文从分析智能终端话务模型的变化,从而找出网络资源瓶颈,重点体验了智能终端业务使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1.
在对目前以用户为中心的身份管理机制及技术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以用户为中心的移动互联网身份认证系统ID-Vcard,并基于Android平台实现了该系统。ID-Vcard系统中的用户通过虚拟卡的形式管理和使用自己的身份信息,在身份认证过程中,通过用户及IdP的数字证书在Web站点进行身份认证。该系统在移动平台上具有良好的可用性,减少并尽量消除了目前互联网身份认证对用户名/密码方式的依赖。  相似文献   

12.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发展的核心是应用创新,而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重中之重.着手于"全球眼"网络视频监控系统、车联网应用系统这两大具有代表性的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物联网应用,以提升物联网用户感知为目标,针对物联网应用的无线性能展开分析,并建立多维度的系统模型,同时通过优化手段提升物联网应用网络接入和传输环节的可靠性、即时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前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纯原生移动应用由于系统平台技术的差异性在重用性、开发周期、运行效率、用户体验、容错能力、资源消耗性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该研究课题旨在通过纯H5+js构建高适应性的移动终端界面,对于应用界面所需的原生代码则通过在移动门户内集成的方式进行统一提供。移动门户内的业务界面以WAR包方式在云端Web服务器进行集群部署。  相似文献   

14.
工信部近日发布了国内首个《移动互联网恶意程序监测与处置机制》,该文件于2012年1月1日起执行。据统计,截至2011年10月,国内累计发现移动互联网恶意程序4500余种,并呈加速增长趋势。移动互联网终端和业务与用户个人利益的关联度高,恶意吸费、用户信息窃取、诱骗欺诈等恶意行为的影响和危害十分突出。在《移动互联网恶意程序监测与处置机制》中,工信部将移动互联网恶意程序事件分为特别重大、较大、一般共四级。特别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15.
智慧协同网络系统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智慧协同网络(Smart collaboration NETwork,SINET)是一种我国自主研发的全新未来互联网体系,旨在有效解决网络可扩展性、移动性、安全性等问题的基础上,大幅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降低网络能耗、提升用户体验等.本文重点研究了智慧协同网络在无线工业互联网、高铁移动网络等极度复杂受限环境下的关键应用技术,包括:智慧协同工业无线互联网关键技术和智慧协同高速移动互联网关键技术.相关系统设备的成功研制及应用充分验证了智慧协同网络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以蚂蚁借呗为代表的网络小微信贷平台的迅速发展,提出基于整合的支付宝用户蚂蚁借呗平台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模型,探讨影响用户蚂蚁借呗平台使用意愿的主要因素,为互联网小微信贷平台的发展提供参考与理论依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感知有用性、信任、主观规范对蚂蚁借呗平台使用态度有显著积极影响;感知易用性与感知风险对平台使用态度影响不显著;知觉行为控制对平台使用意向具有积极的影响,但是主观规范、感知有用性与感知风险对平台使用意向不显著;最后提出了针对互联网小微信贷平台、用户、政府部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设计了一套基于多层面、多协议、事件驱动、规则控制的移动互联网服务质量管理系统,并列举了几个可以应用它的典型场景,说明该系统具有实时提升用户体验、自动诊断网络等功能.  相似文献   

18.
采用问卷法,以1 488名大学生为被试,探讨大学生人格倾向、社会支持、交往焦虑和手机移动互联网娱乐服务偏好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在手机移动互联网娱乐服务偏好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年级差异;外向性、神经质、社会支持和交往焦虑对手机移动互联网娱乐服务偏好有直接预测作用;外向性通过社会支持和交往焦虑间接地预测手机移动互联网娱乐服务偏好,神经质通过交往焦虑间接预测手机移动互联网娱乐服务偏好.因此,外向性、神经质、社会支持和交往焦虑共同对手机移动互联网娱乐服务偏好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9.
基于扩展ECM的移动商务用户继续使用意向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信息系统用户继续使用的期望确认模型(ECM)和移动商务的特点,提出了扩展ECM模型。将其应用在移动商务用户继续使用意向研究之上,并采用了结构方程模型对理论模型和假设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移动商务用户的满意度对其继续使用意向存在着显著影响,而体验差距间接影响用户继续使用意向。  相似文献   

20.
移动校园是一种基于传统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为信息载体,为学习者营造情景交互式的学习范围,实现在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上均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虚拟校园,并以此为平台,承载了办公、科研、生活服务等移动应用.本文结合黑龙江大学移动校园的建设案例,针对校园特征与互联网模式的移动校园进行分析,定位了移动校园的功能及用户需求,提出了"应用驱动,开放共赢"的建设理念,并描绘出移动校园的生态链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