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受欧债危机与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影响,2012年我国出口增速大幅回落.国内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增多。中央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积极应对,主动调整,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大了预调和微调的力度,着力扩大内需,稳定外需,经济运行初步显现了触底企稳的迹象。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突出的问题是,经济增长仍处于低位运行,尽管在投资等领域出现了一些触底企稳的积极因素,但基础还不牢固,外需的不确定性仍然很大,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企业经济效益明显下降。在国际经济形势尚不明朗,仍存在下行的风险。当前,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抓改革的关键,是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防止过剩产能进一步扩大的前提下,把稳定投资增长作为短期稳定经济增长,防止经济增速进一步下滑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措施。2013年应加大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力度,适当扩大赤字规模,继续把结构性减税作为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重心,进一步加大结构性减税的力度,扩大“营改增”的实施地区和实施范围,适当降低增值税的标准税率,使结构性减税在稳增长、调结构中发挥更积极的效应。此外,应积极推动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长期增长潜力。  相似文献   

2.
在对我国现实的经济运行机制进行分析,并用计量经济技术方法进行检验的基础上,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作出选择:我国的中央银行应以稳定币值,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3.
基于对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的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转型深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开始向自主增长有序过渡,国内通货膨胀由累积释放转呈逐步缓解迹象,总体上看,经济运行继续朝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面对当前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必需继续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作为各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对策,处理好速度、结构、物价的关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4.
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与调控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国民经济的总体形势较好,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继续加快;经济运行的质量继续提高;对外贸易的增势继续强劲;城乡居民的生活继续得到改善。但是当前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值得高度重视和认真加以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增速很高;在建的项目规模过大;新开工的项目过多;部分行业的投资在去年较快的基础上继续加快;地方投资项目过多,增长速度过快。由此,加剧了煤、电、油、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应紧张;推动了货币信贷增长的加快;加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加剧了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的失衡,从而影响了整个经济的良性循环。综合分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必然性因素和三个方面的不合理因素。为此,中央提出32字宏观调控的总体要求和实施了6个方面的主要措施。最后作者对近期经济走势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5.
香港进入后过渡期能否保持稳定和繁荣,已经成为国内外舆论关注的热门话题。国内学术界对此也持有较为乐观、较为谨慎或较为悲观的不同看法。由于香港回归关系全局,我们宁可把问题看得困难些、复杂些,多设想一些对策措施,才能避免出现重大失误。笔者在这里仅对香港的经济走势及其对上海的影响,谈几点看法。 香港经济在今后三年中可能继续向衰退方向滑坡。有关专家预测香港的经济增长率在1996年降至5%以下,1997年在3%左右,1998年达到谷底。临近97大限香港企业倒闭数量增  相似文献   

6.
2009年经济增长率预计达到8.5%左右,我国经济承受各种冲击、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能力达到了一个新水平,经济周期性波动幅度进一步缩小。2010年我国经济有望出现相对温和的增长和较低价格上涨的良好局面。GDP增长率预计在9.5%左右,CPI涨幅预计在3%以内。宜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尽快将扩大内需的支点由政府转向市场。  相似文献   

7.
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将物价稳定在可控水平.通过运用马尔科夫区制转换向量自同归模型对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国货币政策信贷渠道对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信贷渠道对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的影响具有时变效应,并且,该效应与货币政策转向和信贷结构的变化息息相关.当我国货币...  相似文献   

8.
中国股票收益率与货币政策目标动态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VAR模型对中国股票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等货币政策目标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股票收益率、通货膨胀率以及经济增长率各自受其自身的影响最大。股票收益率和通货膨胀率相互之间有一定的影响,而股票收益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影响十分微弱,这表明,我国股票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充当通货膨胀的避险器,但我国股票市场并不具备较强的经济预测功能。  相似文献   

9.
2005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市一届人大二次、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和任务,按照”加快发展抓项目、优化结构抓工业、协调带动抓城镇“的重点工作思路,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国民经济呈现增长较快、效益较好、活力较强的良好态势。初步统计.实现生产总值67.2亿元.比上年增长9%.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5.4%、12.1%和10.4%.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0.
张涛 《科技智囊》2000,(10):4-5
一经济拐点现端倪2000年7月19日,沪综合指数首次突破2000点大关,以2000.32点开盘,随后迅速摸高2004.46点,中国股民迎来了又一个艳阳天。股市可谓是经济的晴雨表,股市的冷暖多少反映了宏观经济的走势。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491亿元,  相似文献   

11.
随着金融市场的开放与国际资本流动的加快,经济一体化、金融一体化发展将对货币政策产生巨大影响,包括时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对货币政策效能的影响,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对货币政策操作方法的影响,以及对国际货币体系构建中的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回顾2007年的中国经济。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在国民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已经沉寂多年的物价上涨之妖魔.似乎突然之间又回到了神州大地。我们预计,2007年GDP增幅为11.5%左右,与此同时,物价上涨压力不断加大。继2007年8月份CPI(消费物价指数)同比创出6.5%的十年高点之后,十月份再度达到6.5%的水平。而11月份更是创出了6.9%的高位。我们预计,2007年全年CPI平均增幅为4.7%左右。  相似文献   

13.
<正>2015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总体来看,2015年世界经济仍然处于危机后的大调整阶段,各区域发展状况可能更趋分化,但总体来讲有望保持一个低速增长的态势。一是美国,受能源成本下降、消费和投资增长企稳、国际资本回流等因素支撑,美国经济有望维持稳定增长态势。二是欧盟,一方面,受高失业、低通胀和结构问题的牵制,欧盟经济复苏乏力。但另一方面,得益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欧元贬值,以及西班牙等南欧经济体逐渐企稳,2015年欧盟经济有望止跌回稳。  相似文献   

14.
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概述 所谓货币政策,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国家关于货币方面的政策。在现代经济中,货币同信用、金融的关系密不可分,也有人将货币政策笼统的等同于金融政策。规范地讲,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与信贷总量,调节利率水平和汇率水平等,以期影响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水平,从而促进宏观经济目标实现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  相似文献   

15.
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微观审慎政策的缺陷暴露,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和学者逐渐对宏观审慎政策高度重视。本文在相关研究基础上,分析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配合,用理论结合实证分析方法研究了两种政策工具可能对其交叉目标产生的影响,得出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之间可以相互协调的结论,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世界经济在2009年面临的萧条类同于上世纪90年代日本的资产负债表式萧条。从资产负债表式萧条的特点出发,提出克服经济危机应采取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即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建立坏账银行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实施。  相似文献   

17.
文章阐述了中介目标在货币政策实施中的作用及合适的中介目标的特征,并分别对作为中介目标的货币供应量,利率与信贷规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本对我国近年来的通货紧缩情况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本对通货紧缩下的一系列货币政策所产生的效应提出质疑,认为货币政策效应不佳有许多外界制约因素,本又对消除通货紧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建立一个生产最优化宏观经济模型,在理论上分析各种经济条件下的利率-经济增长机制.在信贷市场供不应求和积极货币政策(或信贷市场供过于求和消极货币政策)条件下,利率与经济增长相关.当存在过多潜在储蓄时,两者正相关;否则,负相关.在其他条件下,两者的相关性不确定.  相似文献   

20.
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是指货币政策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作用效果。实证研究表明,在我国的经济运行当中,紧缩性货币政策对于经济的减速作用大于扩张性货币政策对于经济的加速作用。而导致我国货币政策具有非对称性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当前现实经济结构的非对称性,体现在(1)城乡二元经济;(2)公私产权差异;(3)市场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