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长江下游以太湖、宁绍平原为中心,包括苏南、上海及浙北地区,在20世纪相继发现了举世瞩目的8000年至4000年左右的跨湖桥类型、河姆渡类型、马家浜类型及良渚类型文化遗存,学者们发表了许多研究性文章,出版了不少论著。但因古文献对南方的传说人物(氏族首领)缺栽,故多称“古越族”是这些类型定化的主人。文章提出跨湖桥类型为盘古氏后裔与古越族文化,河姆渡类型为古华胥族与古越族文化,河姆渡类型晚期与马家浜类型早中期为炎帝神农氏族与古越族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类型至良渚类型为防风氏古国文化(含古越族与华夏族小古国),井提出良渚文化的消失或转移除自然灾害的原因外,禹杀防风氏国君,迁其国于浙江南部山区,以及华夏诸小国的北返或南迁,也是一大原因。  相似文献   

2.
古代东南地区居民,文献上通称“百越”,有“南越”、“瓯越”、“闽越”等。可号“譬越”在中国民族史上首先是一个族称,以后随之发展成为地域的名称。并对“东越”与“东瓯”略加考辨。  相似文献   

3.
“福佬人”考略——广东汉族来源考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考证了广东汉族的主要民系——福佬人的形成史实,秦汉前福佬人生存的粤东南部地区,因同是属闽越族人所踞,故民系都是沿中原徙民与闽越、山越、蜒人及其他族人杂处混合轨迹融合而成,对他们之具体出现,认为该民系是唐代产物,方言刚出现于唐代以前的六朝时代。  相似文献   

4.
汉末三国时期活跃在吴国境内的山越并不象一些学者所说的那样,已经不是作为一个民族而存在了,对此,笔者已有专文论证(参见拙作《山越非山民宗部解》载《民族研究》一九八四年第一期)。那么,既然山越还是作为一个民族存在、活动着,而且活动得很频繁,陈寿就曾说:“山越好为叛乱,难安易动,是以孙权不遑外御,卑词魏氏。”甚至都成了左右孙吴对外政策的因素。因此就有必要进一步对山越和汉民族的关系及其融合过程进行探讨,以  相似文献   

5.
盛爱萍的《瓯越语语汇研究》特色鲜明、分量厚重,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瓯越语语汇来源的多层次考察;二是对瓯越语语汇性质的多角度分析;三是对瓯越语语汇文化的多方面探求。该书是语汇研究园地的一朵奇葩,在此愿意将它作为语汇学研究的新成果加以介绍并推荐。  相似文献   

6.
百越是我国东南和南都的古代民族.“其著者:岭南为南越,自东冶至漳泉为闽越,永嘉为瓯越,自湘漓而南为西越,(?)西下邕雍绥建为骆越,统而名之,谓之百越.”(《四库全书·百越先贤志》提要)在独特的地理环境中,百越人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光辉灿烂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然而,不难想象,百越人在野蛮走向文明的漫长旅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邻近诸族特别是汉族思想文化的影响.《百越先贤志》一书,就在百越地区社会风气的演变方面,向我们清楚地揭示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7.
陈燕 《海峡科学》2009,(11):20-21
闽越国是福建早期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地方政权。由于缺少相应的记载,闽越国的开国情况一直比较模糊。该文通过梳理相关的文献和考古资料,研究了“闽越”民族和“闽越文化”的形成,并在此基础上对闽越国开国时期的君主、国名、疆域和都城等问题作了合理的推断。  相似文献   

8.
“绍地民族精神之史略,如大禹与越王勾践之耐苦奋斗意志,均足资模仿。”这是周恩来同志1939年巡视浙江时,对古越优秀传统精神的高度褒奖与赞美。鲁迅先生也曾说过:“于越……其民复存大禹卓苦勤劳之风,同勾践坚确慷慨之志。”纵观历史,栖息、繁衍在东南沿海地区的吴越民族,确实具有勤劳务实、耐苦奋斗的精神与刚烈尚武、好勇轻死的性格。本文援引先秦、两汉的部分典籍,旨在涵摄春秋末期句吴、於越的民族性格以及形成原因,揭橥其独到的精神风貌。疏漏之处,敬祈指正。  相似文献   

9.
建国以来有关山越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其中关于山越的渊源研究,学界一致认为"山越"之名见诸于史书,最早为《后汉书.灵帝纪》,嗣后关于山越的记载,史不绝书。对于山越分布及社会状况的研究,分歧不大,基本上是维持在今长江以南的闽、浙、赣、皖、苏等省交界地带。有关山越与孙吴关系的研究,研究者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对这些问题进行综合性地考察、概括和总结很有必要,也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指出山越原是秦汉时代的于越人、东越人、干越人、越章人的后裔,后分布现今的闽浙赣皖苏等省的交界山区丛林中,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和特有风俗文化习惯,到三国时,山越人受到东吴的征伐,其武装力量编入东吴军队,山越人大多数融入汉人中,一部分迁往别处。晋、隋、唐三代,汉族皇朝与山越仍有不同程度的矛盾斗争。  相似文献   

11.
本文指出山越原是秦汉时代的于越人、东越人、干越人、越章人的后裔,后分布现令的闽浙赣皖苏等省的交界山区丛林中,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和特有风俗文化习惯,到三国时,山越人受到东吴的征伐,其武装力量编入东吴军队,山越人大多数融入汉人中,一部分迁往别处。晋、隋、唐三代,汉族皇朝与山越仍有不同程度的矛盾斗争。  相似文献   

12.
九世班禅在内地活动期间,先后两次赴浙江,在杭州和普陀山两地展开了一系列的活动。他在浙江的活动得到了官方和民间的大力支持,与当时僧俗两界的社会精英、普通大众进行了一系列的互动。来自全国多达数万人直接参与了九世班禅在浙江的活动,其影响在当时波及了全国诸多省份。九世班禅在浙江的活动,展现了近代历史上汉藏民族交流交往的生动画面。文章关注的汉藏交流活动,亦能与近代史上中华民族认同的形成过程相印证,因而具有较强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分子人类学用DNA材料和计算生物学方法解答了很多人类学的问题。对于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最大的族群,侗傣族群和马来族群,分子人类学研究发现他们有共同的起源——百越族群,所以可以定义为“澳泰族群”。闽越是这个族群历史上重要的一支,曾经是福建的主体民族。通过对现代福建和其他闽语人群的分子人类学研究,结果并没有看到闽越的结构。闽语人群基本都是来源于北方的汉族移民。所以可以确定历史上的闽越族在福建地区基本上已经消失。  相似文献   

14.
汉末扬州的山越人主要是秦汉时期南方越人的后裔。孙权对之施以安抚为主、辅以武功的民族政策,先以守而安之为主,对降附的山民,强者补兵,羸者补户,政权强大后,对山越由守转攻。孙权的安抚政策是很成功的。  相似文献   

15.
会党是辛亥革命的四大支柱(会党、新军、学界与华侨)之一,浙江又是当时全国会党最集中的四大地区(浙江、两广、两湖与川贵)之一。浙江的会党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光复会的直接同盟军。探讨辛亥革命时期浙江会党的一些问题,对研究全国会党、研究辛亥革命在浙江的历史,都是有一定意义的。本文拟对当时浙江的会党作概略的剖析。  相似文献   

16.
陈有喜  龚正权 《科技信息》2010,(4):176-176,178
闽越国在秦汉时期强盛,公元前110年左右被汉武帝所灭,北迁至江、淮之间,闽地逐渐荒凉。本文结合史籍与考古资料从闽越国的地理自然因素,包括地势地貌,农业发展,气候特点等方面探讨闽越在西汉时期存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文章首先考证了西汉时期东瓯、闽越两大族群内迁的地域分布,根据《越绝书》的宝贵记载,考证出内迁的东瓯人主要集中分布在今江西省,东瓯王改封为彭泽王,又有一支南迁到今吉安市;而闽越迁到江南的无锡、庐山附近、江淮之间、淮北地区、汉水流域、黄河口等地,比较分散,闽越之所以被安置在多地,与两大族群对汉朝的态度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8.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成为这一历史发展阶段的重要特点。入居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匈奴、鲜卑、羯、氏、羌诸民族分别为具有较高生产方式的汉民族所同化与之融为一体。与此同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山越、诸蛮族也与汉民族互为融合。从而共同促进了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关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民族融合,史家论著甚丰,故此,笔者拟就长江中下游地区民族融合的一些问题,作一初步探索。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9.
作为首届中国浙江科技合作交流大会,本届大会邀请外宾多、层次高、影响广,在浙江历史上是第一次,是全省国际科技合作史上的一次创举。活动涵盖11个市,17项子活动涉及主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纺织、中医药等传统产业的提升改造,对浙江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促进国际技术成果转化和人才交流、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型省份的建设将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据考古发现,远在新石器时代福建这块土地上就已经有原始人定居了。但据历史记载,一直到秦汉时代,福建的居民主要的还不是汉人,而是古代的闽越人,说的是古越语,武夷山至今还保存的三千八百多年前的“船棺”,就是古闽越人的葬礼的遗物。有些语言学家认为,闽南人表示抓一把这个动作用“mie”这个音表示,广西某些壮族人也用相近“mie”的音表示,而壮族是古越人的一支。闽南一些地区对母舅特别尊重。如家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