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李国英省长在省科技厅调研时强调,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全国两会精神,强化创新第一动力作用,着力畅通科技成果研发转化的机制和通道,推动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战略支撑。李国英指出,要适应新时代新要求,坚持一手抓研发、一手抓转化,努力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要增强科技成果源头供给,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强化知识  相似文献   

2.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成果转化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分析淮北市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的现状,剖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育强科技创新主体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优化科技服务生态体系和推动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等建议,推动“政产学研用金服”高效融合,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城市转型升级提供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3.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关键环节,也是我省科技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有了新的进展。但从总体上看,我省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与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经济、科技发展的需要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比较薄弱,科技成果转化率比较低,科技资源尚未得到优化配置,制约了科技创新的成果迅速、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  相似文献   

4.
日前,安徽省科技厅召开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务虚会,研究部署着力畅通科技成果研发转化的机制和通道,推动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相似文献   

5.
正今年,科技部批复同意我省建设珠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示范区的建设启动,是我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对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影响力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全力推进,一系列与科技成果转化有关的重大举措相继推出。国家先后出台的《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中华人民共和  相似文献   

6.
<正>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换的关键时期,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和引爆点,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能力直接影响到地方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7.
随着现代化产业经济的发展,创新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推动经济发展、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培育增长新动力,是我国在创新发展方面的自我体系建设的重要路径。通过对国外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发现国外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普遍把技术创新放在第一位,高度注重人才培养和创新环境建设;同时加强产学研深度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而且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支持企业走出去开拓全球市场。目前我国现有产业体系不足,产业结构单一、技术创新不足和人才短缺问题严重,为此,进一步分析国内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研究现状、发展特征及目前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路径,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践,提出我国创新发展的路径,包括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国际竞争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黄辉 《创新科技》2018,(1):23-24
中国进入经济发展新阶段,社会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和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9.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选择,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当前促进我市经济转型升级、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重要举措,为此阐详述了天津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通过有效汇集人才资源、科研条件资源、资金资源等创新资源,建立健全政策引导与信用监管并行的监督监管体系,持续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科学技术成果只有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同市场需求相结合,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创新价值。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实现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是河南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是河南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的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如动力不足、资金投入不足、平台欠缺等,需要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借助政府和市场力量的双重推动,优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环境。  相似文献   

11.
开封市“十四五”阶段,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开封的高职院校大都拥有科技创新平台,如何在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发挥这些平台的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当前,开封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方面还存在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不完备、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产学研合作不够深入等问题。对此,应加强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其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其作用,推动开封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李烨 《科技资讯》2023,(12):49-52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面临大变局,科技创新如何赋能高质量发展成为关键命题,这也对技术交易平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此,对区块链技术驱动下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意义重大。基于此,该文首先介绍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概述和区块链技术的特点,其次分析了基于传媒业的区块链技术驱动下科技成果转化研究,最后提出了区块链驱动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新昌县将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作为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手段,在省市科技部门的指导下,以浙江省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县建设为抓手,坚持"市场主导、企业主体、政府引导",突出"纵横联动、机制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铜陵市坚持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将科技创新作为铜陵市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特别是在全省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行动推进会后,铜陵市坚决贯彻落实安徽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全力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让科技成果更快更好落地生“金”。  相似文献   

15.
正2021年3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文章指出:"充分认识创新是第一动力,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着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矢志不移自主创新,坚定创新信心,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文章要求,要加大应用基础研究力度,以推动重大科技项目为抓手,打通"最后一公里",疏通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连接的快车道,把科技成果充分应用到现代化事业中去。  相似文献   

16.
<正>如何将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义乌以创新链赋能产业链,推动“两链”深度融合,科技成果转化指数位列全省县(市、区)第一梯队。义乌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紧扣省“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出台“1+X”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着力补齐科技创新短板,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相似文献   

17.
厦门科学城通过布局高能级创新项目,集聚创新资源要素,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及未来产业发展,力争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助力厦门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主要根据厦门科学城规划及定位,阐述如何建设科技招商体系,加快推进厦门科学城发展。  相似文献   

18.
黄淑玲 《海峡科学》2004,(12):3-3,6
科技成果转化难,科技与经济脱节是长期困扰我国经济与科技发展的问题之一。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的经济方面、行政方面、法律方面等方法来分析,科技成果管理体系是行政方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环节。从福建省来看,目前我省已经初步形成基本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规律的新型科技成果管理体系,但仍存在部门条块分割、科技资源浪费,  相似文献   

19.
科技创新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和必然要求。文章分析了某省属企业集团科技创新在全产业链的布局情况,通过梳理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在全产业链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得出了全产业链视角下,科创赋能应强化顶层设计,以系统思维整体布局,注重从构建矩阵式联动组织架构、创新青年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多元创新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采购、推行“成果知本券”制度和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刚性约束考核等方面采取措施,推动企业集团走好科创赋能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科技成果转化是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关键,也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核心内容。从经济社会及科技创新的底层逻辑出发,从创新链、产业链两链融合视角对科技成果转化问题进行了阐释,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了目前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几大问题,并聚焦体制机制、科技金融、新型研发机构、共性技术平台、专业人才体系几个维度就如何加快打造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破除中国科技经济“两张皮”难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