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钱方 《科学通报》1979,24(23):1087-1087
近年来世界各国第四纪磁性地层学的研究工作发展很快,对解决一些长期争论不休难于定论的第四纪有关问题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我国第四纪磁性地层学的工作是从七十年代初期开始的,几年来在解决一些地层的时代和古人类的年代问题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 下面仅就我们现在掌握的资料,初步探讨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第四纪冰期划分与第四纪地层层位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殿卿 《科学通报》1979,24(7):307-307
中国第四纪大冰期问题争论已久。实践证明,李四光教授划分的四次冰期是正确的。近年的资料表明,鄱阳冰期以前还有冰期和冰缘期存在,补充了李四光教授晚年时提出的意见。同时,由于气候地层原则的推广应用,冰期和间冰期对我国第四纪地层划分所起的作用,也日渐显现出来了。本文简要报道这两方面的成果。  相似文献   

3.
《科学通报》2006,51(3):360-360
由科技部、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联合资助编写的《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科学报告已经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评估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基本科学事实、预估未来变化趋势、综合分析其社会经济影响、探寻适应与减缓对策的专著.该报告由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科技部副部长李学勇共同担任主编.该报告集中反映了地球科学、可持续发展以及环境外交等领域在气候与环境变化科学事实研究、影响分析以及适应与减缓对策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并对南水北调、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建设等重大工程建设与气候和…  相似文献   

4.
刘泽纯 《科学通报》1979,24(19):889-889
第四纪气候有过多次大幅度波动,是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反映到第四纪的各个方面,因此也必然影响到岩溶洞穴的发展和沉积。在不同气候带,岩溶地貌有不同特点,沉积物也有变化。以常见的钟乳石来说,在热带和温暖气候下,它们的形体特别高大,姿态万千;在温带和寒冷气候下,则比较简单,形体萎缩。如我国广西等地著名的峰林地形,是在热带气候下长期发展的结果;而今天在温带以至西藏高原上保留的热带岩溶地貌,则是在第三纪晚期,或  相似文献   

5.
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建立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7年2月2日正式发布第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结果认为:自1750年以来,气候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总体呈增暖趋势。那么,这种增暖信号和幅度是否超过了地球气候本身变化固有的波动(噪音)呢?这还是一个在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华北平原第四纪沉积物的种类很多,有洪积物、冲积物、湖积物、风积物及海积物。由于黄河及其他河流的泛滥和改道,第四纪河流沉积物的分布更趋复杂。洪积物及洪积冲积物多分布于山麓阶地或冲积扇。河流冲积物可粗分为砂质沉积物、壤质沉积物、  相似文献   

7.
邓涛  董军社  王杨 《科学通报》2001,46(14):1213-1215
分析了采自中国华北地区11个第四纪地点共70个哺乳动物牙齿釉质样品的碳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中国华北第四纪陆地生态系统中以C3植物占优势,与纬度相当的巴基斯坦以C4植物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情况完全不同。这一巨大差异是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引起的,模拟结果显示高原北侧将发生显著的温度下降,同时期南侧的温度将上升。南侧的升温使C4植物在巴基斯坦取代了C3植物;而北侧,高原上升引起的温度下降抑制了C4植物的分布,所以直到现代,中国华北地区仍然以C3植物占优势。  相似文献   

8.
沙鲁里山第四纪地貌发育与环境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沙鲁里山地质地貌显示, 第三纪晚期形成的夷平面在上新世末第四纪初解体, 在夷平面的一些部位出现裂谷盆地, 接纳河湖相沉积, 这是本区对青藏运动A幕的响应. 此后高原持续脉动上升, 由于构造断陷作用, 兼之金沙江和雅砻江一些大的支流的伸入切割, 形成若干断陷-河流谷地以及最早的阶地. 至少在昆黄运动后的600~550 kaBP, 本区夷平面一般达到约3500~3700 m的高度, 与全球冰期气候相迎合, 发生横断山系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冰川作用. 与此同时, 本区北部甘孜一带, 出现与冰川作用相伴随的黄土沉积. 末次冰期时, 沙鲁里山已接近现在高度, 发生了诸如稻城冰帽、新龙冰帽以及一些巨大的山谷冰川, 留下了青藏高原最壮观的冰川堆积.  相似文献   

9.
永署礁地质年代和第四纪地层初步划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焕庭  沙庆安 《科学通报》1992,37(23):2165-2168
  相似文献   

10.
永暑礁地质年代和第四纪地层初步划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焕庭 《科学通报》1992,37(23):2165-2165
永暑礁是我国南沙群岛西北部的一座环礁(图1)。我国学者调查过南沙群岛郑和群礁地貌、太平岛地表地质。我队在礼乐滩作过电火花地震地层学研究。1990年我队在永暑礁礁坪上打下了一口全采芯的礁相地质研究钻井,编号“南永1井”,总进尺152.07m。这是我国在南沙群岛的第一口地质钻井。  相似文献   

11.
地球轨道与气候演变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钦琦 《科学通报》1980,25(4):180-180
米兰柯维奇理论是冰期理论中最主要的几个学派之一。他认为,地球轨道要素的变化是第四纪气候演变的最主要的原因。在这个问题上,米氏和作者是一致的。据Flint统计,现在世界上冰川覆盖的总面积为14.90×10~6平方公里,其中南、北半球各占12.62与2.28×10~6平方公里。而在更新世冰期总面积可达44.38×10~6平方公里,那时  相似文献   

12.
2.5Ma前后中国北方气候转型事件的初步确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仲礼 《科学通报》1990,35(14):1090-1090
黄土和红粘土分别代表了两种差别很大的气候环境。在中国北方,从发育红粘土到黄土的大量堆积是一次十分重要的气候地质事件,因此,许多中国学者将此事件的发生作为中国北方第三纪与第四纪的界线。但是,对此事件的确切时代、此事件蕴涵的气候地质意义以及产生此事件的原因等问题,仍然有待于作多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14.
中国第四纪深海孢粉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孙湘君  罗运利  陈怀成 《科学通报》2003,48(15):1613-1621
简述了中国深海孢粉学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开端至今短短十几年中的研究进展, 在这10余年中深海孢粉学成果主要出自南海和东海. 中国所申请和主持的大洋钻探(ODP)184航次为南海深海孢粉研究提供了绝佳的材料. 到目前为止已有数个三四万年至百万年不等的孢粉成果, 东海的冲绳海槽也有一二万年的记录. 深海沉积有较好的连续性, 沉积速率高, 加以比较详细的同位素测年, 因此这些孢粉记录都有很好的分辨率, 为孢粉源区(中国大陆南部及日本等地)提供时间分辨率为百年至千余年不等的万年至百万年的植被、环境及季风演化的历史. 频谱分析发现植被演化也具有地球轨道尺度(100, 41, 23和±10 ka)及亚轨道尺度(Heinrich及Dansgaard/Oscheger事件)的周期变化. 交叉频谱分析还发现百万年以来南海北部植被演化的主要框架是受北半球冰量变化控制的. 冲绳海槽近20 ka以来孢粉记录显示海洋环境变化滞后于周边陆地植被, 其原因可能是大洋中温盐环流传送时间差引起的. 由此可以看到深海孢粉研究在海陆对比中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阮汀 《科学通报》1985,30(1):81-81
广东石录岩溶孔雀石矿床,为含铜平均品位达2.08%的富矿,储量规模中等,近地表产出,目前采用独特的一步离析选冶工艺生产。这一工业价值较高的矿床,在国内外有关铜矿床和岩溶矿床的文献中少见先例。该矿床位于粤桂热带、亚热带湿润气候型溶原-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东部的中、低山地区是否广泛发育过第四纪冰川,这是我国第四纪研究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对这个问题如何回答,关系到对中国乃至整个东亚第四纪自然环境如何认识的问题.自从李四光先生提出庐山等地第四纪冰川作用的观点以来,我国地学界展开  相似文献   

17.
胡永云 《科学通报》2023,(23):2979-2982
<正>碳在地球各个圈层中的流动和转化过程称为地球的碳循环.地球的碳循环过程可以划分为表层和深部碳循环.两个碳循环过程密不可分,以不同的时间变率相互交织共同维持着地球上气候平衡.古气候指标数据显示,新生代以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pCO2)与地球表面温度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当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时,地球表面的温度也会随之升高[1,2](图1(a)).  相似文献   

18.
第四纪初气候转寒事件的化石稳定碳同位素证据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邓涛  ()薛祥煦  ()董军社 《科学通报》1998,43(17):1897-1900
研究了甘肃庆阳巴家嘴动物群以马科为主的有蹄类化石,根据牙齿釉质与动物取食草类之间的碳同位素富集关系,恢复了当地该地区草本植物中C3和C4类型所占的比例,表明以C3植物为主。C3草本植物适应于冷湿的气候,分析结果显示巴家嘴动物群生活的时期正处于冰期开始和夏季风退缩的临床状态,是第四纪初全球气候转寒事件的反映。  相似文献   

19.
黄土中的沉积-成壤事件与第四纪气候旋回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在中国黄土区,第四纪气候的冷暖交替表现为沉积事件和成壤事件的更迭.近年来,黄土地层研究的一个重要进展是查明了2.5Ma以来至少有37个大的土壤地层单位,并在空间上基本可以对比.当时从地层学角度考虑,没有将发育程度弱于当地全新世土壤的古土壤划分出来,同时未考虑古土壤的多周期特性,即多个成壤期的特征叠置或部分叠置于同一剖面形成复合古土壤.这类古土壤作为一个地层单元而实际上代表多个气候阶段.气候事件的鉴别和地层单位的划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随着古气候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鉴别各种时间尺度的气候事件对理解气候演化及其动力因素和过程显得越来越为重要.虽然全新世土壤SO在类型上与其他古土壤不同,但发育程度相当高.那些发育程度低于SO的古  相似文献   

20.
近50 a来中国北方沙区风沙气候演变与沙漠化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训明  李吉均  董光荣  夏敦胜 《科学通报》2007,52(24):2882-2888
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近50 a以来风沙活动有显著的变化. 20世纪60至70年代区域处于强烈的风沙活跃期, 而自80年代至今则持续减弱, 在绝大部分地区其输沙能力仅为60至70年代的20%~50%. 沙丘活动指数的分析结果也表明, 20世纪80年代以后, 处于强烈风沙活动控制下的区域在不断向北向西退缩; 在中东部部分地区, 60和70年代有较强流沙活动的区域已演变为固定、半固定沙丘或者沙地. 风沙活动的这一显著变化在沙漠化过程中有很好的响应: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国北方沙漠化强烈发展主要与这一时期正处于风沙活跃期有关; 而近20 a以来沙漠化逆过程的发生则与风沙活动的大幅度减弱和春季降水量增加有密切联系. 因此, 尽管现代沙漠化的正逆过程或多或少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其仍主要被气候变化所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