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海峰 《科学大观园》2013,(24):65-66
2013年11月29日凌晨2点40分前后,ISON彗星在距离太阳表面仅有大约110万千米的近距离上飞过。整个世界都被这次“飞蛾扑火”般的事件吸引。ISON彗星正式编号为C/2012S1,其源自遥远的奥尔特云,距离太阳几乎有1光年,它从那里抵达现在的位置几乎已经整整飞行了100万年。  相似文献   

2.
热声热机是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热力机械,由于其无运动部件、工质无害、能利用低品位热能等优点受到关注。本文回顾了热声热机研究的发展历程,并对下一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对刀具声发射时间序列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揭示声发射信号的混沌特性,重构序列相空间,并基于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实现序列的精确预测.  相似文献   

4.
对新型量子计算范例的哲学透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围绕着突破经典计算能力的问题,对量子计算范例作全面深入的哲学透视。除了系统介绿这种“自然机制+算法”的新兴计算范例外,还将量子计算范例同其他现有的主要计算范例进行了比较。结果说明,到目前为止,只有量子计算范例才真正突破经典计算的计算范围,因而其有着深远的科学和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人类创造了生动的语言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动物的通讯系统虽然比不上人类完善、发达,却也是种类繁多.其中,声通讯是主要的表达方式之一.许多动物都会发出声音,其部分声音往往成为动物之间交流信息的独特的语言.  相似文献   

6.
试论技术创新的自组织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在对学术界已有的关于技术创新的内生自组织理论、技术创新的市场自组织理论、以及技术经济范式更替的自组织进化理论进行归纳、概括和再阐释的基础上,探讨了技术创新所具有的自组织活动的一般特点。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以前行星理论中宇宙论与计算之间存在的矛盾,梅文鼎提出围日圆象说,以为五星运行于以本天为心的岁轮之上,其轨迹成围日之圆象。这一理论为后世历算界所接纳,收入钦定《历象考成》之中。但是,梅文鼎的讨论主要集中在计算层面上,并未深入到五星模型物理层面上的实指。乾嘉中后期考据学者多以历算研究为经学研究的工具。一些学者对小轮体系的实在性提出怀疑,认为天体运动所以然之故终非可以臆度。但围日圆象说在历算学中的地位并未被撼动。至晚清,牛顿引力理论传入中国后,仍有一些学者以围日圆象说为正理。  相似文献   

8.
试论高新技术与循环经济的结合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新技术和循环经济的主要特点。接着分析了高新技术与循环经济的结合机制,并指出了高新技术开发及其产业化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先导作用,最后探讨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陈明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2(4):83-86,112
以自然辩证法方法论为理论阐释模型,论述了自然辩证法是当代美学的方法论基础,并从如下三方面加以论证:第一,自然辩证法准确揭示审美意识的本质特征;第二,自然辩证法深度阐释审美意识的发展机制;第三,自然辩证法完整说明审美意识的多项功能。  相似文献   

10.
计算社会科学的基于能动者建模方法提供了一种特殊的解释路径——生成解释,在方法上,它为自下而上地解释异质能动者的分布式局部互动如何生成宏观规则提供了可能路径;在方法论上,生成解释不是演绎的,它的独特之处在于把生成充分性作为解释的必要条件,是机制解释观的有益补充,为社会科学提供了一种"实验+推演"的实践解释观。  相似文献   

11.
古代目视天象记录中的尺度之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古代以“丈、尺、寸”为单位的天象记录以及“大如X”形式(取象比类)的记录是成系统的,可统称为古代天象记录的“尺度体系”。古人裸眼目视观测天象时亦有天球模型,通过天球模型的建立,按1尺=1度的换算标准,可以确定“丈、尺、寸”天象记录的几何意义,并对“大如X”形式的记录进行尺度或亮度的量化,最后将两种记录统一在一个系统中。通过对尺寸系统起源的分析,认为古人裸眼目视观测时的天球半径约为13米上下。另从人本心理行为渊源、天文馆天象厅的半径、航海牵星术等多方面进行了论证。人裸眼目视观测天象时有共同的视错觉现象,形成系统误差,此误差是将天穹视为扁平状造成的。在不同的天空照度与气象条件下,其扁平程度有所不同,可引入“视扁度角”概念加以量化。为对视觉误差进行校正,求出了各种状况下(昼、夜、阴、晴、有月、无月)裸眼观测时天体视高度、视长度与其真实尺度的校正归算法。  相似文献   

12.
调研了通过掩星材料研究地球自转长期变化的方法。收集并核查了中国古代34条最长计时单位为"夜"的计时月掩行星资料的日期和天象。通过与现代天文计算结果的比较,得出:(1)32条资料的确发生了掩星,占94%;(2)43%记作某"夜"的掩星实发生于次日晨;(3)资料中计时的平均长度为6.9小时,32条发生掩星资料的测时误差范围在0.04—5.74小时间,平均为1.8小时,月球与行星的最小角距范围在0.°02—0.°92,平均为0.°21;(4)古历建寅但存少数失闰和推步误差;(5)利用该资料做地球自转长期变化研究时,应考察其计时精度,择优取材。  相似文献   

13.
对《魏书·天象志》中的天象记录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太安至皇兴13年间(457-469)的连续62条可以计算验证的天象记录中,有59条记录的年份都恰好提前了一年.这可能是魏志抄宋志而于年代比对发生错误,也可能是北魏纪年本身的错误.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日食的宿度记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统计和分析我国古代日食的宿度记录。有宿度的正史日食记录主要集中在两汉、唐朝、宋朝和清朝。这些宿度记录显然是事先或事后通过计算得到的。明清两代某些地方志追溯了过去朝代发生日食的宿度,但所记当代的宿度却大多是错误的。通过与现代计算结果的比较,发现两汉的宿度记录是按照太阳的平运动来计算的,唐代日食记录对太阳不均匀运动作了改正。通过与古代历法中计算结果的比较,探讨了两汉和唐代日食宿度记录的来源。  相似文献   

15.
在对古代典籍中关于恒星亮度、亮变记载全面整理的基础上,对恒星亮度梯度记录作了详细的分析,证明中国古代也有类似6等级的亮度分级方法;对古代所有提到"消失"光变描述的星官,作了现代变星的对比证认,证明这些记载描述的都是大气消光现象,而非古人注意到了星官中有变星存在;对全天三大变星--大陵五、造父一、蒭藁增二的古代光变描述的全面分析,证明中国古代对这三颗最著名的变星都没有明确的光变记载;经全面分析古代记录,得出中国最早的变星记录出自<明史·天文志>载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井宿七的光变记录,其时代虽然较晚,仍然比西方最早的变星记录早了200年.  相似文献   

16.
何汝宾所著<兵录>成书于1606年,其中卷11~卷13记述了火器知识,尤其卷13记述了"西洋火攻神器说"等关于西方火器的技术.通过比较西班牙炮学家柯拉多于1586年著成的<实用炮学手册>一书的3个版本中的炮图与弹道数据及其他文献,结合目前对17世纪中西方炮图和弹道数据的研究,认为<兵录>记载的欧洲火器技术知识应该出自<实用炮学手册>.  相似文献   

17.
《宋史·天文志》天象记录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用现代天文计算方法全部检验的基础上,按照原文的分类统计和分析《宋史·天文志》各种天象记录的数量和特征.统计中将所有天象记录分为可计算检验和不可计算检验两大类,并计算了各种记录的错误率,大多数错误记录可以考出其原貌.搜索了天文志以外的宋代天象记录.  相似文献   

18.
从巴特利特的学术背景出发,立足于"为什么数学",挖掘了巴特利特创建自相关检验理论的发展历程及推动缘由.从理论探究和实践数据分析的双重视角,巴特利特剖析了由于观测数据之间存在"依赖性",普通统计意义下的显著性检验在时间序列分析中通常是无效的.为探讨新的统计推断方式,在推证平稳序列自相关误差公式的基础上,巴特利特最终推断了...  相似文献   

19.
清代日食的地方性记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现代计算程序的全面计算和与清代正史日食记录的对比,对清代日食的1100余条地方性记录的特性作了分析和讨论.546条记录与正史完全相同,少有错误.与正史不同的记录错误率达到54%,其中正史中此日期未见有日食记载的记录少有正确,地方见全食或近全食的记载比较丰富.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天文学史界期待已久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天文学卷>[1]终于出版了.编著此书是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提出的多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大书"计划的一部分.陈美东既是"大书"计划的主持人,又承担天文学卷的编著工作.陈美东从事中国天文学史研究30多年,此书可以说是他的研究成果与心得的总结;同时此书还吸收了这几十年来国内外中国天文史研究者的众多研究成果,是一部集大成之作,是一个时期的学术思想与旨趣的体现.在这个意义上,我把它叫做中国天文学史研究的一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