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归有光一生经历平淡无奇,在他一生中,影响相对较大的事情只有两件:一是他科举屡试不中;另一件是他晚年和王世贞之间发生的一场冲突。钱谦益将这次冲突扩大化,其实这次冲突是归有光因怀才不遇心情愤懑之际,遭王世贞讽刺而形成的口角之争。  相似文献   

2.
严、王之争不仅彻底影响了王世贞的政治命运,也从根本上影响了他后半生人格心态之发展。随着严、王之争的展开,王氏以文章垂名不朽的人生志趣逐渐确立;严、王之争也改变了王世贞的文化心态,庄禅思想对王世贞文化心态的渗透使其形成出禅入玄的人生态度。心态的转变使王世贞的眼光更开阔,对于复古与创新、尊雅与尚俗之间的关系理解得也更为透彻,这使他超越了前后七子的其他成员,成为复古派中转变最大也是影响最大的一位。  相似文献   

3.
正【习作要求】这次习作就来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先想一想打算写谁,写他的哪件事,把这件事想清楚,再动笔写。写完以后,可以读给你写的那个人听,请他评评写得怎么样。【习作指导】这次习作是写一个你熟悉的人的一件事。"熟悉",并不是指熟悉他(她)的面孔,而是指经常与他(她)接触,对  相似文献   

4.
现代评论者片面注重归有光的叙事散文,给予较高评价,对于他的另外一些议论文,却少有人提及。即使偶有提及者,也多持鄙薄之态。其实,归有光的叙事散文中有一些题材太过狭小、材料过于琐碎的应景文章,而有些议论文既表现了他的精神品格,也表现了他的政治思想、文学主张,是值得肯定的佳作,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王世贞,明中后期著名文史学家,对史学影响深远。学术界有关王世贞的史学研究,主要分成两个阶段: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有关王世贞史学的研究成果不多;八十年代以后,王世贞史学研究日臻成熟。  相似文献   

6.
《剑侠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剑侠”题材的文言小说集,其编者一般被认为是明代“后七子”之一、复古运动领袖王世贞。国家图书馆藏明隆庆三年(1669)四卷本《剑侠传》是现存最早的版本,可作为考察该书编者最重要的基础文献。暨南大学罗立群教授撰文认为隆庆三年四卷本《剑侠传》非王世贞编,罗教授的说法值得商榷。隆庆三年四卷本卷首的《〈剑侠传〉引》与王世贞《四部稿·〈剑侠传〉小序》几乎重合,且文中表明序者、编者为同一人,可认定《剑侠传》编者为王世贞,并非罗教授所谓四卷本《剑侠传》绝非王世贞辑本;“弢庵居士”当为王世贞提取“天弢居士”“息庵居士”中“弢”“庵”字后的重新组合,是其相同心境的不同表达,亦非罗教授所谓“没有文献可以证明‘弢庵居士’是王世贞别号”;考察“履谦子”的身份,发现其为王世贞侄孙,其武生的身份与其刊刻《剑侠传》非常契合,罗教授所谓“没有文献记录王世贞与履谦子有过交往”难以成立;《剑侠传》和《艳异编》选编标准有交叉融合的地方,二书有部分内容重合实属正常,并非罗教授所谓二书出现“混编”、不可能出自一人之手的推论。因此罗教授所提四点论据均难以成立,王世贞为《剑侠传》编者可成定论。  相似文献   

7.
一般来说,秦汉文说理主要通过事例进行论证.唐宋文说理则通过议论进行论证.王世贞"持论之文"与唐宋文接近,主要采用了"褒""贬""翻"三种论证手法,其中"翻案"法使用最多,成就也最突出.王世贞"翻案"之文主要源于苏轼,且能在苏文翻案基础上再行"翻案".表现出的是唐宋文以议论说理的论证方法.晚年王世贞识随人老,趋于恬淡.以"褒"奖文为多,并提出"平常语固道"的观点,为文以恬淡自然为宗.  相似文献   

8.
刘俊 《科技潮》2005,(2):38-38
采访夏定国教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我们对1998年入选的新星开始采访的时候,就希望联系到他,然而他的行程却总是很匆忙,因为除了在北京工业大学的教学工作外,他还经常被国外大学邀请讲学和研究。这次的采访可以说是很幸运地在他即将长时间赴国外教研前预约到了时间。  相似文献   

9.
才,从最初对人们才能、才智的评论,经过历史的演变,逐渐融入文学之中,有了才情、才性、才气等说,并成为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文才论也随之形成。王世贞论文亦重才,不过他在前人的基础之上,主张才法并举、才格并重、才学并行,使其文才论有着独特内涵,这成为王世贞评论他人之作的一个重要标准,同时为复古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相似文献   

10.
明代散文的地位远不及小说、戏曲,但在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明代散文流派众多,主张各异,归有光正于此时脱颖而出,美学因素在他的文章中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笔力精到使文章有自然流畅之美;他的用世之志使文章保持一种文化品格;他的身世、经历也使得其文情感感人至深。这些美学因素融入归有光的散文中,使之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