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弗兰克关于现代文学中的空间形式理论,莱辛所谓的"诗画界限"被现代主义诗人突破了,伊丽莎白·毕肖普就是其中的一位典型.结合毕肖普具有个人特色的动态诗学,细读她的诗歌.可以发现,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借鉴了立体主义的创作原则和绘画技巧,从而突破时空的界限,在她诗歌中实现了类似立体主义绘画的空间效果.  相似文献   

2.
在《天黑前的夏天》中,莱辛通过空间变易来联系叙事线索,运用多个物理空间推动叙事进程,展现了空间如何塑造和制约人物的身份与自我认知。作者没有采用传统的二元对立性别书写,而是通过角色塑造和人物关系展示,构建出一个多元化的性别空间。文本也表达了人物对形象消费的抗拒,这本身是一种对同质化空间的抵抗。通过空间变易、性别空间和差异化空间的构建,文本呈现出多元化的空间维度,包含了莱辛对现代生活和社会关系的选择与反思。  相似文献   

3.
夏文静 《奇闻怪事》2007,(2):50-53,57
作为多丽丝·莱辛的扛鼎之作,《金色笔记》自30年前面世以来始终在文坛上占据着不可动摇的主要地位。它为读者提供了多种解读方式。本文立足于苏菲主义,试图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这本百科全书般的作品。小说主人公安娜的自我完善之旅经历了由自我放逐、自我启示到自我完善的过程。但由于小说写于作者转向苏非主义的转折点,这也就决定了主人公安娜在其寻求自我完善的探求中无法进一步深入。她可以重获完善自我,但无法经历那种永恒的转变与上帝合而为一。无论怎样,莱辛毕竟通过“推石者”的比喻为读者描绘了一个光明的未来,这点是值得赞许的。  相似文献   

4.
《玛拉与丹恩历险记》是多丽丝·莱辛最典型的生态警示录。该小说的主人公从南方逃亡到北方,其认识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深刻体现了深层生态自我实现过程——从反映个人生理需求的“本我”到“社会的自我”、从“社会的自我”到形而上的“生态自我”的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5.
别俊玲 《科技信息》2013,(18):188-188
多丽丝·莱辛是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生著述丰富。她富有实验精神,大胆革新文学形式,小说题材多样,主题不拘一格,但其作品又有共性,即对个体的精神追求和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关注。莱辛认为自我认知若沿着苏菲们的道路发展,将赋予人们一个认识未知自我的全新视野,并由此发挥自我的全部潜能。  相似文献   

6.
老年女性是多丽丝·莱辛后期小说创作的重要题材。小说以步入老年的中产阶级女编剧萨拉在排演戏剧时的几段情感经历为主线,着重讲述了她在陷入对两个年轻人的爱恋后遭受的老年情感困境,以及在不断的空间迁移中逐步获得情感自由和自我重构的心路历程。从现代都市老年女性的生存现状和情感困境入手,用空间理论解读萨拉步入老龄后的情感自我成熟之路,探索处于都市边缘空间的老年女性的情感危机和出路,试图揭示都市老年女性所承载的伦理价值和社会道德约束。  相似文献   

7.
作为当今最丰产的英国小说家,莱辛的创作题材十分广泛。莱辛关心社会、政治问题,对人的问题——个人身份的认定和人的结合,乃至人类的命运,尤其关心,而其中女性的问题尤其成为她作品中的重心。  相似文献   

8.
多丽丝·莱辛是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英国作家,她在200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为一位多产的作家,持久的写作激情,独特的文学风格,创新的写作技巧,及作品内蕴着无数的内涵,为她在文坛上赢得较高声誉.作为女性作家,作品中对女性问题给予了深切关注,小说创作不仅以女性为主人公,并且女性还有着深刻的女性主义思想.《金色笔记》讲述了女性追求自由,莱辛从女性自身的角度出发,对女性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进行揭示,文章基于女性主义角度,管窥《金色笔记》中女性主义思想,进而深度剖析莱辛的女性自由思想.  相似文献   

9.
从《到十九号房间》看多丽丝·莱辛的女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到十九号房间》的女主人公苏珊是一位具有强烈的女性自我意识、渴望独立与自由的现代知识女性。但这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制社会禁锢了她自由独立的意识,使她不可避免地陷入痛苦绝望的深渊并不断地抗争。尽管莱辛并不认为这是女权主义运动的象征,但是小说中女性意识的觉醒的确反映出作家的女权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0.
《野草在歌唱》是多丽丝.莱辛的处女作。本文试图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玛丽悲剧形成的原因:家庭伦理意识的缺失;个人婚恋观的迷失;婚姻伦理道德的丧失。玛丽童年的不幸家庭生活给她带来的阴影使她不能与男性建立正常的关系,迷失了个人的婚恋观,进而违背了当时社会的婚姻伦理道德,最终使她走向了毁灭。  相似文献   

11.
英国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十九号房间>,讲述-名职业妇女婚后如何在为妻为母的主妇生活中找寻自我,最终自杀的故事.文章运用精神分析学说有关意识的理论来分析小说女主人公的心理世界,发现无意识是其自我迷失及最终崩溃的内在心理动机,从而揭示女主人公心理建构的内在实质.  相似文献   

12.
《又来了·爱情》是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晚年时的力作。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分析作品中女性与自然复杂而紧密的联系,揭示"男性中心主义"占主导意识形态的社会中女性和自然遭受男权摧残和压迫的事实。解读作者推翻父权制世界观,解放女性和自然,建立一个男性、女性及自然和谐统一的人类美好家园的愿望。莱辛在作品中所表达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生态伦理启迪。  相似文献   

13.
多丽丝·莱辛在她的短篇小说《屋顶丽人》中采用象征、心理描写等手法,描述了一个有独立意识的新女性和三个有着菲勒斯中心主义的男人之间的冲突。通过对父权制社会双重价值标准下的两性关系的描绘,莱辛揭露了父权制的虚伪和该制度下两性关系的荒谬,同时通过对一个“独立女性”的刻画,解构传统的两性关系模式,挑战父权制的权威。  相似文献   

14.
萧红是20世纪享誉海内外的女作家,得到了鲁迅、茅盾等许多文学大家的赞许,虽然创作生涯仅有九年,然而在有限的时间里,她从自身生命体验出发反映了那个特定年代的社会生活,成为文学史上一个特殊的存在。萧红唯一的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系统地传达了她的理想追求。在詹姆斯自我理论的观照下,萧红的《呼兰河传》通过国民性的书写,实现了自我的建构。这个自我建构的过程既是萧红寻求社会认同的过程,更是她追求完美人格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田雪松 《科技信息》2007,(36):208-208
莱辛是德国现实主义文艺的创始人,也是德国古典文学时代的先驱,本文从莱辛的戏剧理论、美学思想及戏剧创作实践,分析论述了他对歌德、席勒等作家的重要影响,以及对德国民族文学的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多丽丝·莱辛是英国著名作家,200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现已到望九之年。她阅历丰富,著作等身,然其代表作为《金色笔记》。阅读了解《金色笔记》,是了解多丽丝.莱辛和其作品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7.
《十九号房》中罗林斯夫妇的“美满”婚姻是社会标准衡量下的“幸福”生活场景,是以牺牲妻子的自由与独立为代价的。罗林斯夫妇所奉行的“理智”是男权社会的一系列价值体系。女主人公苏珊最终走上自杀的道路,究其原因是男权社会对女性压抑与束缚的结果。莱辛让她的叙述者先是采用全知的叙述视角概述罗林斯夫妇的“幸福”婚姻,接着转用第三人称内视角,深入透视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充分展示女性经验,使读者对苏珊的痛苦感同身受,并意识到苏珊最后的自杀是对不公平现象的愤怒的呐喊,是对男权社会压迫的无声的反抗。  相似文献   

18.
《玛莎·奎斯特》是莱辛系列小说《暴力的孩子们》五部曲的第一部。本书主要描写主人公玛莎·奎斯特15到18岁的所思所为。玛莎·奎斯特想摆脱时代、社会和家庭为自己安排的成长经历,因而展开了一场对生命、对生活的抗争,这是典型的青春期少女的叛逆表现。本文从青春期少女叛逆的角度出发,分析作者莱辛是如何展示玛莎·奎斯特青春期叛逆的表现行为的。  相似文献   

19.
林白是20世纪90年代崛起的有代表性的女作家之一,她的散文创作彰显了二维空间逼仄下的焦灼,在这强有力的逼仄下林白的散文创作表现出了殊途的双重转向:以向记忆邀约和对艺术与美的造访为代表的内转向与以对外围世界探索为代表的外转向。从林白的由向内转的自我逃避到向外转的自我挑战的转变中,可以看出作家在散文创作上走出自己固有的小天地,开始接触社会人生百态,在不丧失书写内心细腻世界的特质的同时,也走向了一条现实之路。林白这种困境中的突围为女性散文创作提供了全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意象是作者赋予某种事物以特殊的含义,以表达其深刻的内涵。在小说《天黑前的夏天》中,莱辛运用了天黑,夏天,动物,头发等多种意象,以表达主人公凯特在此夏天内心痛苦与迷茫的自我发现的历程。通过对小说中多种意象的分析,发现凯特最终未摆脱命运的安排,以毅然回家告终,反映了英国妇女在年老时,痛苦迷茫的悲惨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