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数千年的人类翻译史中,与直译和意译之争一样,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始终是翻译家争论的一个焦点.尽管可译派和不可译派都有自己的理据,但纵观整个翻译史,持可译论的翻译家无论在人数还是建树上都是胜利的一方.在文学翻译领域.自但丁以来就有这样一种观点,由于文学作品的内涵既在形式又在内容,还涉及文化内涵.因此文学翻译是不可行的.笔者认为,由于全人类共同的生理和心理语言基础、语言功能基础、沟通人类思想的同构机制以及语言的代偿性.形成了足以抗衡语言相对性和特殊性的不可译性.在翻译中,如果能适当地运用翻译补偿.就能从一定程度上实现文本,不论是文学作品或是科技作品的可译性.(夏廷德,2007:32)本文试图通过在文学翻译中翻译补偿的运用及其效果,论证文学的可译性.  相似文献   

2.
朱自清是中国五四时期最出色的散家之一,其代表作《背影》更是在中国散中享有盛誉。该作品代表了朱自清的风格:语言平实清晰,感情真挚感人,这一风格的重视应该是决定译质量的关键因素。以信、达、切为标准,本旨在对张培基的英译《背影》进行分析评价,并着重剖析其在词汇层、语法层和语篇层的风格翻译。总的来说,本认为该译之于原,不仅内容忠实、表达顺畅且风格十分接近。  相似文献   

3.
王佐良作为一名翻译家,不但擅长于实践,而且对翻译理论也有着深刻的反思。他认为好的翻译应该是顺译与直译的结合,并应该忠实于原文。同时,他认为翻译不能仅停留在语言层面,还应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  相似文献   

4.
陆世雄 《河池师专学报》2004,24(1):77-79,103
译品的质量如何提高,就这个话题已有不少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发表不同见解。不过,决定译品质量的是翻译者的基本功,对这一点是没有异议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一些因素影响着译品的质量,主要为:一、外语教学的策略;二、大众对翻译的认识;三、各种“权威”的论断;四、社会价值取向。本文就这四种因素的影响作用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5.
文章试图在现代西方翻译理论的观照下,以诗人兼翻译家刘半农为个案,追寻他的译诗方式嬗变的踪迹.文章重点通过刘半农的译诗经历,说明译者在重写原诗的过程因受接受文化中的文学规范和翻译诗学观以及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制约,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并形成迥异的译诗风格,进而讨论他的译诗对早年汉语新诗创作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赵德全  宁志敏 《科技信息》2010,(33):I0186-I0186,I0208
中国传统译论中,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可谓是翻译界的金科玉律,它出自于中国近代优秀思想家、翻译家严复之口,在国内译界历经百年仍然具有无法替代的影响力:相对而言,功能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将语言的功能分为三大纯理功能,而正是这一思路为实现严复的“信、迭、雅”提供更为具体的操作途径,克服了严复翻译标准中的抽象与缥缈,使得这三个字不再可望而不可及。  相似文献   

7.
纵观中西方翻译史,有许多诗歌翻译家都对诗歌的可译性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虽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但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诗歌翻译理论的发展。本文从几位中外翻译名家对该问题所持的观点出发,通过对中诗英译过程的分析,具体探讨诗歌是否可译。  相似文献   

8.
关于文学作品风格的可译性及其限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翻译中的可译性极其限度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可译性存在的根据以及语言之间的相对不可译性。指出在学翻译中,译应注重把握原作的风格,充分发挥理解力和创造力以再现原作的风格。  相似文献   

9.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翻译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而翻译理论研究则需要实证。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一直是翻译研究领域中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目前,人们也许尚可举出大量有关不可译的实例,但我们深信不可译性并非绝对,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通过一定译者的创造性劳动,从字型层次、语言层次、词汇层次、句法层次、文体风格等方面的差异着手,通过补偿手段向可译性转化。  相似文献   

10.
黄小利 《科技信息》2009,(18):88-88,86
张培基先生在中国翻译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中译英方面,翻译了大量汉语著作。本文援引他的一些翻译作品实例分析了他在中译英时对语言及风格的处理技巧。  相似文献   

11.
欧光安 《科技信息》2012,(10):23-23,25
穆旦(原名查良铮)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当代著名的翻译家,目前国内对其翻译作品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诠释学翻译理论是20世纪中后期重要的翻译理论支派,影响深远。穆旦译诗的诠释学译论分析和文本细读表明,在等值因素翻译的"得"与"失"方面做到了很好的均衡,在译文表达上充分考虑到了译文读者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从莎剧翻译看朱生豪的翻译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芳 《科技信息》2009,(19):155-155,85
翻译思想是翻译家对翻译经验的高度提升和高度认识,反过来又指导翻译实践,由此获得新的经验。翻译的能产性可以被理解为翻译思想对翻译风格,翻译技巧及策略的影响。本文从朱生豪的译莎背景,以及他在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过程中采取的策略,技巧等方面探索朱生豪先生的翻译思想和理论。从而指导我们今后的翻译工作。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我国著名翻译家卞之琳文学翻译思想的梳理和归纳,探讨其翻译思想的形成和特点,揭示其对我国外国文学翻译工作和中国译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国际译联第4届亚洲翻译家论坛于2004年10月29-31日在清华大学召开。此次会议是一次跨越国界洲界的翻译学术盛会,有来自世界各国的250多名翻译工作者出席。大会开幕式由清华大学翻译与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罗选民教授主持,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教授作了讲话,国际翻译家联合会(国际译联)主席Betty Cohen教授应邀出席,并作了题为《全球化与多元化对翻译者意味着什么?》的主题发言。  相似文献   

15.
著名翻译家、教育家张培基先生在中国现代散文翻译方面造诣颇深,学习研究他的汉英翻译作品以及从中折射出的解译思想和技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从词语转换、句式结构和语体风格三方面探讨了张先生的英译艺术。  相似文献   

16.
翻译中不可译性向可译性的转换一直是翻译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由于对翻译标准的看法不同,人们对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之间的界限认识不清,造成了对不可译性向可译性转换的不同理解。原型范畴理论为这一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它为不可译性向可译性的转换提供了一个富有弹性的解释机制,加深了我们对这一研究的本质认识。  相似文献   

17.
语言学和翻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认识到翻译的本质,弄清了可译性和确切性,了解了直译和意译两种不同的倾向,以及国内外对于翻译标准的不同看法后,便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语言学理论在哪些方面对翻译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许渊冲先生是中国翻译界的多面手,他是诗歌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同时,还是小说翻译家。通过比较分析可知:许氏将其诗歌翻译理论不折不扣地运用到其小说翻译当中,从而形成了其小说汉译的特色与风格:亦雅亦淡.亦蔓亦简。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的两个英语全译本风格各异,但异译同工。身份不同的翻译家,秉承不同的翻译主旨和翻译目的,都尽可能全面、充分、完美地再现原著的风采和文学魅力。在对原著进行文化阐释的过程中,两个翻译文本通过"深度翻译"的不同方式和具体的释译、化译、变译技巧,同样实现了文化翻译学理论上的译文"可接受性"和"充分性"之间的融合。  相似文献   

20.
福建曾涌现过一大批翻译人才,同时也是女翻译家较为集中的一个省份。本文着重于十九世纪以来的闽籍女翻译家,从她们的生平到翻译作品以及翻译理论,向读者作一个较为详尽的介绍,并总结出她们的一些相同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