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贺金瑞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2004,31(5):5-9
邓小平创造性地实现了当代中国社会实践主题的变换,创立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观理论。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邓小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观理论在不断变革中创新发展,构成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和理论基础,成为推动社会实践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5.
6.
陈红川 《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1999,13(2):54-56
本文探讨了面向工科学生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 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结合教育学的指导思想和方法,对今后的努力方向作了一点思考 。 相似文献
7.
从"CR法案"看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欧洲标准化委员会制定并提出,经欧盟批准的“CR法案”将对我国的打火机企业及相关行业产生重大的影响。以“CR法案”为代表的所谓的技术标准实际上构成国际贸易中新的贸易保护形式——技术壁垒。技术壁垒已成为当前国际自由贸易的主要障碍,具有多样性、隐蔽性、渗透性、连锁性等特征。我国企业在走向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应该针对技术壁垒的不同情况,做出客观、有效、多维的应对。 相似文献
8.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外贸易起着重要作用,它成为推动国家经济进入世界经济循环,拉动本国国民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本文就国际贸易理论以及国际贸易创新理论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国际贸易理论以及国际贸易创新理论进行了论述。本文的宗旨就是对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进行把握,同时对我国外经贸的发展作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西方学者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将制度因素和交易成本引入国际贸易理论,对制度(特别是非正式制度)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介绍了国际贸易理论新研究范式的形成背景条件,阐述了新研究范式的主要理论,总结了新研究范式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一个较长的历史跨度和较大的空间跨度上,研究了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变迁,通过历史的和逻辑的方法,试图总结出保护贸易和自由贸易理论和政策出现的规律性与客观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并使之对中国的贸易政策制订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寻求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懈追求的目标,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发展半个多世纪的历程,是不懈探索科学发展的历程,也是不断走向科学发展的历程。在探索的过程中既有深刻的教训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们今天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未来的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思想与我国对外贸易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宝柱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14(5):72-73
我国加入WTO后,发达国家要求我国贸易自由化,但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却五花八门。战略性贸易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告诉我们,必须改善贸易结构,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加快产品、生产要素市场的建立,完善政策法规,为企业竞争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我国应该重视贸易政策对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促进作用,重视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制定符合中国实际的贸易政策。 相似文献
14.
在新时期树立了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阶段性发展目标,这个阶段性的发展目标带来的是新阶段"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新的发展观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所应当出现的,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转型的.在"以人为本"发展观中需要体现实践唯物主义的历史发展辩证法,需要体现"执政为民"的政治文明建设和制度文明创新,以达到整体发展与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发展目的.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获得蓬勃发展。但在发展观念和发展导向上也出现了一些偏差。为了促进旅游业和谐发展,针对当前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旅游异化”等问题,提出了科学的旅游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和谐发展”,并从旅游哲学的角度阐述了这些科学发展观的深刻涵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人的交往理论、平等理论、需求理论、全面发展理论为我国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提供了有力的动力支持、打造了最佳的主体要素。 相似文献
17.
18.
发展观的演变与思维方式的变革紧密联系在一起。当代发展观实现了从传统发展观到可持续发展观的转变,这一转变其实质是人类在思考发展问题上由线性思维走向非线性思维。在思维方式上,科学发展观超越了传统发展观的线性思维特征,提出了如何运用非线性思维来把握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发展思维的变革集中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对传统发展观的创新。 相似文献
19.
王洪亮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8(1):33-35
"和谐教育"与"创新教育"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应运而生的两种新的教育模式,二者辩证统一,互为因果,如果人为地将其分割是不妥的,这是本文的立论所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