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认为:在现代汉语词义这个共时的系统中也存在历时的问题,所以属于历时范畴的“本义和派生义”及“历史义和现存义”也同样适合于现代汉语的词义系统而成为现代汉语词义着眼于“历史时-词义学”角度的两种重要类型。除此之外,“基本义和一般义”及“贮存义和使用义”也是现代汉语词义的两种基本类型,前者着眼于“共时-语义学”的角度,后者则着眼于“共时-语用学”的角度。  相似文献   

2.
词在储备状态下具有泛指义和特指义,但进入具体语境后却只能用其中的一个意义。因此,在成语解词和释义时必须辨明泛指义和特指义。以“节用爱人”“根深柢固”“乌合之众”“画龙点睛”“咬牙切齿”“画蛇添足”为例,说明目前出版的成语词典和综合性词典往往不注意辨别泛指义和特指义,或误以泛指义为特指义,或误以特指义为泛指义,而这些都不利于对词义的正确理解和语义的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3.
《诗经》本是上古文学作品,汉代经儒家神化处理遂变文学作品为儒家经典。本文力图从西周时期的“以声为用”,春秋至春秋战国之交的“声义皆用”及战国时期的“以义为用”这三个方面来阐述《诗经》在先秦的流传与应用。以期揭示《诗经》变成儒家经典这一嬗变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给”在现代汉语中表示的义位较多,其“给予”义是“给”字最基本的意义,也是最早产生的义位。通过对清代有代表性文本《醒世姻缘传》、《红楼梦》、《儒林外史》、《儿女英雄传》、《老残游记》的搜索,对表示“给予”和“使役”义的句型结构进行了分析,指出“使役”义的“给”是由表“给予”义的“给”转变而来的。  相似文献   

5.
关于“被”字句用于非遭受义的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被”字句表示遭受义,被认为是“传统用法”,“被”字句表非遭受义,则被认为是“近几十年来的突破”。本文考察了“被”字句用于非遭受义的各种情况及其特点,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偏偏+VP"格式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论述了现代汉语中的“偏偏+VP”格式在语义方面所表达两种语义:一是表背离性的“结果义”;二是表一致性的“行为义”。该格式在语用功能方面有两种:一是“凸显”的功能;二是“反驳”的功能,同时反驳具有程度差异。另外,表行为义的“偏偏+VP”格式能形成取舍句,而表结果义的“偏偏+VP”格式不都形成取舍句。  相似文献   

7.
汉语成语是汉语修辞潜能的重要载体。汉语成语的语义与修辞的密切关系表现在:多数成语的语义构成包括字面义和实质义,有的还包含辞源义,这是成语富有修辞潜能的基础;成语的语义表达方式有直陈式、比喻式和形容式,这充分体现了修辞性;复义成语具有含蓄性,因为其字面义小于整体义,适成了“语义空白”。  相似文献   

8.
朱熹论"义"     
马继武 《潍坊学院学报》2004,4(1):100-101,104
本文以“义”为题。简略论述了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对“义”这一伦理范畴的诠释,认为朱熹所论之“义”。大致上可从两方面加以理解:(1)义者,天理之所宜;(2)义者,心之制。在此基础上。朱熹又将“气质之性”与“理”、“气”相混杂。进而杂揉以阴阳五行观念,对人所具有的“义”之品性加以限定。  相似文献   

9.
王桂灵 《科技信息》2007,(21):206-206,200
“据形构义”和“据义构形”是语言中的两种基本结构力量。相对来说,英语是一种“据形构义”的语言,汉语是“据义构形”的语言。文章从关系词,介词的使用,形态特征,语序的作用,主语的省落与否五个方面来说明这一点,`这种对比对英汉互译以及英文写作时的遣词造句和布局谋篇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社会的每次剧烈转型,总是离不开从古今中外的文化传统中汲取养分。面对中国的社会问题和当代教育.我们不得不从中西“轴心时代”,甚至文艺复兴代表人物的哲思中“拿来”。“义”德作为中华文化传统的一种重要义理,对于当代的教育,有着极有价值的借鉴意义。“义”的本义和最高义,对现代育人理念的启示是,教育要塑造“顺从”自身“信仰”和“理性”的人。  相似文献   

11.
“给我”加动词,用于祈使句,有两种意义:“为我”、“替我”;表示说话人意志,加强命令语气。其中,后一个意义上的“给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在一定程度上已虚化为语气副词;它只能在祈使句中出现。从句法、语义、功能的角度对后一个意义上的“给我”的特殊性进行了分析和解释。  相似文献   

12.
《易经》是一部运用象征方法来阐释宇宙和人生经典的经书。它的卦爻符号系统既是一种有着象征意义的逻辑符号系统,又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所以在当今世界还散发着它神秘的魅力。  相似文献   

13.
先秦时期的"非"和"匪",在很多字典辞书以及古代汉语教材中,都不加以区别,用简单的"同"或"通"来解释。有必要对这两个字进行历史的考察,得出符合语言事实的结论。"非"和"匪"的用法由于时代的不同而发生着变化。同时文章又对"篚"字进行了描述,理清了"非"、"篚"、"匪"之间的关系,希望通过对这两个字使用情况的统计,可以对先秦典籍的断代起到帮助。  相似文献   

14.
运用现代汉语词汇及语法方面的理论知识,把微观和宏观相结合,历时和共时相结合,从语法化及词义引申两个方面分析了现实生活中"X手"类表人名类词缀的产生、发展过程及原因。  相似文献   

15.
根据文化语境理论,从中国传统文化、宗教信仰和价值观等角度,分析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文化内涵,探讨文化语境下译名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6.
“场”的词义经历了由表示“祭祀用的平地”和“收打、翻晒粮食的平坦场地”到泛指“进行某种活动的处所”,再到泛指“某种领域的演变过程”。由于佛教的兴盛,“场”被用于表示进行法事的处所,唐时,出现了借名词“场”来计量法事活动的次数的用法。之后,“场”词义继续虚化,出现了“计事”和“计时”两种用法,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17.
"有+Vp"结构作为新兴语法现象已经在口语中大量使用,其整体结构主要充当谓语成分。"Vp"是陈述性宾语,"有"具有[+完成态][+肯定式]语义特征。该格式在语体色彩和信息焦点方面有独特的语用价值,其文化背景促使该构式得以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8.
黄鸣 《井冈山学院学报》2009,30(9):96-98,103
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Paul Grice)1957年在他的“Meaning”一文中从人的心理意图上探讨了意义的本质,将意义分为自然意义(natural meaning)与非自然意义(non-natural meaning)。该理论一出现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格赖斯是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探索意义的本质,从说话人的意图出发探讨意义,把交际过程看作是交际意图识别和传递的过程。格赖斯在非自然意义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会话含义理论,对语用学的发展有很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辐射性和链性多义都是基于家族相似性和原型范畴理论,但是它们的语义变化方式不同,辐射性多义有共时也有历时变化,而链性多义多经历了历时变化,词的原始义与在尾的引申义发生了“连锁联结”现象,词的非认知理据丧失或变得模糊。语义和句法是不同的范畴,它们的范畴化和非范畴化也应区别研究,保留结构的辐射性多义发生语义范畴化,改变结构的辐射性多义发生语义范畴化和句法范畴上的非范畴化,但是它们都没有发生语义非范畴化。链性多义的首尾意义发生语义非范畴化,但在句法范畴上没有发生非范畴化。本研究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多义词,而且有助于理解多义词的范畴化和非范畴化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在系级党组织中开展党员主题教育是高等学校系级党组织加强党员教育和管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文章对系级党组织开展党员主题教育的意义、方法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论述,试图阐明如何在系级党组织中开展好党员主题教育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