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技术三态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技术三态论李伯聪什么是技术?这是技术哲学、技术论研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许多人在研究这个问题时,往往把这个问题“具体化”为“技术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对于技术的本质,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有人把国外学者的代表性观点归纳为21种①,也有人说不同观...  相似文献   

2.
当代西方环境伦理学研究的特点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叶平 《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15(8):69-71,F004
当代生态环境问题是人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进行一场哲学伦理学的革命。这场革命在国内哲学研究中已被见端倪。为促进研究的深入,本文对当代西方环境伦理学的研究特点作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3.
现象学是现代技术哲学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海德格尔着眼于对技术的形而上的分析,伯格曼和伊德则实现了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克努斯和斯蒂格勒在现象学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技术的两条新的路径。有别于海德格尔对技术本质纯粹形而上的追问,当代技术哲学转向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利用其他学科研究成果,从伦理、政治、工程和日常生活等多个角度展开对技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卡西尔是当代哲学中德高望重的人物,现今思想界具有百科全书知识的一位学者,在技术哲学方面被认为是从文化哲学的视角考察技术的代表人物。在《形式与技术》一文中,他把技术置于文化哲学的大框架下,分析科学、艺术、语言、巫术等各种文化形式与技术的关系,探讨技术的本质。他对技术本质的分析,不是停留在工程学的层面上,即探讨技术发明的原理、技术构思的来源;而是要深入挖掘使技术得以形成发展的根本力量:技术在本质上乃是人的愿望与意志的集合体。用卡西尔的话说,考察不能停留在技术产品的范围内,停留在功能和产品的范围内,而是要从形成的东西追溯到形成的法则。  相似文献   

5.
技术思想家W.布莱恩.阿瑟从技术黑箱的内部探究技术的本质,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术本质及其演化的理论。这个理论框架揭示了技术内部的三个基本原理及其逻辑结构的生成机制以及这个结构在其最深的本质上展现的演化的共性。在方法论上尝试通过打开技术黑箱来"看"技术所显现的技术本质及其演化机制。整个理论使得以往关于技术本质的技术哲学、工程哲学、设计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甚至科学上的众多观点在这个框架下得到极大程度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维特根斯坦被公认为是当代最具原创性的重要哲学家。本文关注他对数学哲学问题的言说。这个关注不仅缘起于本人对数学本性的持续不断的惊异,也缘起于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在当代数学哲学的研究中,维特根斯坦的话语处在边缘,他的“意义在于使用”并没有被我们的哲学家视为诠释数学本性的一个独特的角度。传统数学哲学追寻的那个本质的东西仍然困扰着我们的哲学运思,它存在吗?维特根斯坦“解构”了那个本质吗?  相似文献   

7.
也谈技术哲学的研究纲领——兼与张华夏、张志林教授商谈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从技术与科学的划界及技术哲学与科学哲学的划界,探讨了技术哲学的研究纲领。对把技术看作是知识体系,对把技术知识论和技术逻辑作为技术哲学研究核心内容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认为技术主要属于实践活动范畴,主要与经济领域相关,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主要不是两种知识体系的不同,认为技术价值论问题应是当代技术哲学研究纲领的中心。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是否是一种本质主义,在相关研究中已成为一个相当重要的论争焦点。尽管有不少学者否认这一论调,但当代主流技术哲学家们都主张海德格尔是技术本质论者。本文首先对海德格尔所说的本质及技术的本质进行界定与探讨。在澄清这一问题的基础上,对将海德格尔指责为技术本质论者的观点进行反驳。最后,就海德格尔将日常所理解的本质概念推进到存在论层次进行彻底解释,并且在存在的历史发生维度对日常本质概念进行了考察而言,有理由将其称为技术元本质论者。  相似文献   

9.
海德格尔的建筑哲学及其启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海德格尔关于建筑的哲学思考,有如他对技术的追问,其运思的方式同样源于其追问“是”的意义的方式。他把建造的本质理解为定居,把定居理解为人在大地上“是”的方式,归属于定居的建造以建筑物的方式聚集天、地、神、人四重整体,由此展开地点与空间、人与空间的关系。空间是建筑的主角,这是当代建筑理论界的共识。要开展建筑哲学的研究,把握建筑的本质,必须深入理解人与空间的关系。海德格尔的建筑哲学将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语用学角度讨论如何界定技术的方法论问题,分析当代技术哲学中的七种技术定义,指出它们分属于技术哲学的三个不同学派,即技术工具论学派、技术实体论学派及技术社会批判学派。进而考察陈昌曙、远德玉教授提出的技术三个基本特征的观点,指出其优缺点,并提出新的技术定义。与此定义相联系,简述以技术认识论为核心的技术哲学研究纲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