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发展低碳建筑是当前我国加快向低碳经济型社会转变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支持我国低碳建筑的激励政策而言,选择正确的评价工具能够帮助决策者有针对性的制定扶持政策。本文通过运用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模型,来阐述当前制定相关低碳政策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建筑行业的碳排放控制成了重要议题。建筑生命周期中的碳排放优化,不仅关系到环境保护,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本文基于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BIM)技术,探讨如何在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回收各个阶段,实现碳排放的有效控制和优化。通过深入分析BIM技术的特点及其在碳排放管理中的优势,以及建筑生命周期中存在的主要碳排放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基于BIM的优化策略,旨在为建筑行业的低碳转型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3.
结合自然通风的基本原理和国外的一些建筑实例,分析了现代建筑屋顶在建筑各种自然通风系统中的作用,提出了屋顶应采取的相关构造措施,以节约建筑能耗,保护人类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4.
结合自然通风的基本原理和国外的一些建筑实例,分析了现代建筑屋顶在建筑各种自然通风系统中的作用,提出了屋顶应采取的相关构造措施,以节约建筑能耗,保护人类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5.
夏毅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5(3):27-29
当屋顶作为建筑重要的语言形式时,建筑不单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艺术与文化.对中国传统屋顶的形式与特点进行了阐述,并充分挖掘了封建社会等级制度下建筑所蕴藏的文化内涵,这些都值得现代建筑借鉴与发扬.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我国既有建筑存在问题的现状分析,提出了屋顶绿化改造是既有建筑改造的重要途径,探讨了屋顶绿化改造的技术要点,并从生态、节能、经济等方面阐明了屋顶绿化改造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郑雪晶;王霞;张欢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3(S1):262
温室气体排放而引起的全球变暖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而建筑业的相关活动一直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本研究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理论(LCA)以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典型节能住宅为例,通过累计法对该建筑的生命周期碳排放进行了核算,定量得到了该住宅的生命周期碳排放。并根据核算结果,探讨了减少住宅建筑碳排放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利用2005—2018年中国大陆地区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结合新古典经济增长收敛假说的基本思想,以建筑业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数据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我国建筑业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收敛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时期全国及三大地区的碳排放σ收敛特征不同;全国及三大地区既存在绝对β收敛,又存在条件β收敛,这表明我国各地区碳排放的空间差异呈现出逐步缩小的趋势,但各地区条件收敛具有不同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有助于我国各地区有针对性地建立适合自身情况的建筑业碳减排政策体系,以早日实现我国“双碳”目标。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坡屋顶空间的利用、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的亲和性设计和坡屋顶结合露台进行绿化设计等方面做以论述,指出现代建筑坡屋顶在节约成本,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等方面蕴藏着巨大潜力,开发商与建筑师应充分挖掘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建筑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以江苏省2005—2019年的建筑碳排放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STIRPAT模型对影响建筑碳排放因素进行分析,并以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人均GDP、第三产业增加值、钢材产量、平均运输里程、建筑企业劳动生产率等为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利用GA-BP神经网络模型对该省2020—2030年的建筑碳排放进行预测.实验结果表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钢材产量、平均运输里程以及建筑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增加建筑碳排放;而人均GDP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上升有利于建筑碳排放量的减少.预测结果显示,江苏省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在2012年已达到峰值,表明未来江苏省建筑碳排放总体呈下降趋势.该文结果为江苏省建筑业碳减排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同时江苏省作为建筑业大省,其在建筑业发展及碳减排工作推进中的经验也将为其他省份提供宝贵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为有效实现建筑业的节能减排,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对建筑碳排放核算方法进行研究。以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城市层面的建筑碳计算模型,并以上海市住宅及非住宅建筑为研究对象核算出上海市建筑领域碳排放。对比上海市住宅建筑及非住宅建筑碳排放量,研究上海市建筑碳排放趋势。研究结果表明,2010—2020年,上海市建筑领域碳排放持增长态势,其中建材生产阶段和建筑运行阶段是对建筑总体碳排放量贡献最大的两个阶段。从不同建筑材料碳排放量占比来看,钢材的碳排放量是建材碳排放量中最高的,所占比例超过了50%,其次是水泥、铝材。在建筑减碳路径方面,结合建筑各生命周期阶段的碳排放核算结果,提出了对应的减排对策。 相似文献
12.
13.
李立清;程佳;马卫武;姚小龙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4(11):4726-4736
在定性分析冷屋顶对建筑物性能影响的基础上,以长沙某铁路客运站为原型,利用能耗模拟软件EnergyPlus建立模型,并运用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以此模型对比分析冷屋顶屋面反射系数和天窗遮阳反射系数对客运站空调机组装机容量、空调和照明能耗、室内热舒适性的影响,并探讨冷屋顶技术在不同建筑围护结构、不同气候条件下应用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冷屋顶技术能有效减少空调制冷机组的装机容量和制冷能耗,改善夏季室内热舒适性,但对冬季供暖能耗、照明能耗和冬季室内舒适性的影响却因不同类型的冷屋顶而有所区别,因此冷屋顶技术需与当地客观自然条件相结合才能有效发挥效果。 相似文献
14.
在综合分析中国主要结构类型的居民住房建材使用量、各种类型建材碳排放因子的基础上,对中国各类居民住房单位面积碳排放因子进行了科学评估.同时,综合运用中国1982-2011年相关统计数据,对中国居民住房建筑的固定碳排放进行了分析.分析发现:1981-2010年中国居民住房建筑固定碳排放总量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且城市地区的居民住房碳排放总量逐步追赶并超越农村地区的.此外,对2010年中国31个省区居民住房建筑固定碳排放量进行的区域分析发现:中国居民住房建筑物固定碳排放总量存在明显的东西差异,总体表现为东南发达省份排放总量高,西北欠发达省份排放总量低;人均排放量以中东部尤其是东南沿海省、市较高,西北、东北地区较低,大致可以沿东北--西南走向划界,界线以上区域居民住房建筑固定碳排放总量以及人均排放量较低,界线以下区域排放总量及人均排放量都较高.对区域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中国居民住房建筑固定碳排放的区域特征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作为温室气体排放衡量指标的碳排放强度分析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针对美国政府提出的以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下降率作为其减排目标的建议,分析了影响碳排放强度下降率的因素.利用历史统计数据,定量研究了碳排放强度下降率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碳排放增长对GDP的弹性、能源消费强度以及能源消费的碳强度等相关关系.对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国家的碳排放强度以及碳排放强度下降率进行了规律性分析,从而得出结论:以碳排放强度作为各国减缓气候变化贡献的衡量指标,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可以承认和反映其对减缓气候变化的贡献;对发达国家来说,则不能只谈这一单一指标,而必须将碳排放强度的下降率大于GDP增长率作为重要基准. 相似文献
16.
在建筑物天面上进行的相关的绿化设施建设就是现在比较流行的屋顶花园,屋顶花园通过在建筑物的屋顶上配置一些园林建筑小品以及相应的娱乐设施等来有效的对建筑物的屋顶进行开发和保护。而在旧建筑屋顶增建屋顶花园时,还需要在充分考虑旧建筑屋顶荷载承受能力的情况下,对具有可行性的旧建筑屋顶增建屋顶花园工程设计方案进行合理的分析。本文从屋顶花园的相关概念谈起,然后就旧建筑屋顶增建屋顶花园工程的可行性问题进行分析,最后就旧建筑屋顶增建屋顶花园工程的设计问题进行详细的说明。 相似文献
17.
王其恒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8(2):90-93
屋顶保温是建筑保温的重要组成部分,屋顶的保温主要靠保温层来实现。用作屋顶保温层的材料种类繁多,屋顶构造做法也千变万化,每种做法各有优缺点。通过对各种保温屋面进行节能分析,得出每种保温方案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8.
陈燕 《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2):27-30
风险分析是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装配式建筑的内涵决定了装配式建筑比一般建筑有更为复杂的风险。建立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风险系统,确定装配式建筑的目标系统,分析环境系统风险、实施过程风险,并进一步分析导致实施过程风险的技术系统风险和管理系统风险因素以及风险因素与参建主体的关系。最后分析各风险因素和参建主体对装配式建筑目标实现的影响。通过这些分析,可以帮助各参建主体提高对装配式建筑的认识,并为应对装配式建筑的风险做准备。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超高层建筑,对超高层建筑的消防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设置屋顶停机坪就是一个重要的消防措施,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对超高层建筑屋顶设置直升机停机坪有要求,但无论是新版还是老板规范都没有做强制的规定,所以在设计及消防审核方面各方掌握的尺度都不同,文章总结所做项目的设计实践过程,希望能给建筑设计工作者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综述了国外关于木、混凝土和钢结构等3类建筑能耗、碳排放的研究进展及研究成果.国外研究结果表明,木结构建筑能耗与碳排放比混凝土结构建筑和钢结构建筑低,木结构建筑具有碳储存功能以及木结构废弃物燃烧具有化石能源的替代效应,在建筑施工现场混凝土结构比钢结构消耗更多的能源,在同等边界条件下混凝土结构建筑比钢结构建筑有更低的隐含能与隐含碳,若考虑钢材回收则两者的能耗与碳排放相当.这些研究成果可为国内不同结构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