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薇拉·凯瑟是20世纪著名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多以内布拉斯加草原为背景,刻画了一代移民者及其后裔开垦拓荒的经历,作品风格简洁高雅,并洋溢着充满野性的美.而作为凯瑟的家乡,内布拉斯加也成为了薇拉·凯瑟作品中的一个背景符号.在其中,她寄托了自己对故乡的真挚而又复杂的感情.本文拟通过对<啊,拓荒者!>(1913)和<我的安东尼娅>(1918)中的故土情结的分析,来说明内布拉斯加对凯瑟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的小说之所以被称为乡土抒情诗,是因为他的小说的主体是湖西小说,他的创作观念有着梦牵魂萦的湘西情结。他不仅以湘西为参照座标反衬出都市生活的恶浊,更重要的是,他把具有秀丽的自然景色,淳朴的乡风民俗和醇厚的人性的湘西作为一种人生形式的象征。他歌之咏之,实际上是在张扬他的理想的人生形式,他希望这种优美、健康、自然的人生形式能被现代人所利用,从而达到重塑民族性格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黄佩华的系列小说构成他所特有的桂西北叙事,成为壮民族生存状态与历史的形象记录,其小说体现出十分鲜明的地域小说特征,他的创作来自于深刻的民族身份意识与本土文化情结。  相似文献   

4.
白先勇的小说创作体现出深深的"乡愁情结",这一情结集中体现在短篇小说集《纽约客》、《台北人》中."乡愁情结"的具体内容是亲情、友情、怀乡之情以及所包含的今昔之感、故国之思,也有某些女性形象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扭曲和畸变.白先勇小说的乡愁,有甘美的丧失与精神病魔两种意义,这种意义通过空间、时间、历史、文化等多层面得以展示,其创作历程寓言式地指出了人类历史的沧桑以及随之产生的无常和苦谛.  相似文献   

5.
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科举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藜 《韶关学院学报》2009,30(11):13-16
才子佳人小说是产生于明末清初的小说流派,这些小说中彰显了浓重的科举情结。这种情结是明清科举社会在文学中的直接反映。这批小说的作者多为郡郁不得志的中下层文人,他们多半是科场的失利者;而小说描写的对象——才子,却都是少年进学的英俊。在这一对矛盾中,彰显着小说作者自身对科举的痴迷、对功名的向往;也彰显着小说作者的理想——在才子的风流倜傥、少年得志中寄托自己的黄粱美梦。  相似文献   

6.
关于长江三峡的地域文化书写,是聂华苓小说创作的一大特色.长篇小说<失去的金铃子>,就是她书写三峡的代表作.这部作品对三峡风景、民间风俗和抗战时期三峡地区的社会人生展开了多维描写,对特定时代的三峡文化尤其是三峡乡民的精神状态进行了深度透视,不仅使她的小说具有了丰厚的地域文化内蕴和鲜明的时代色彩,而且在台湾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中摇曳着独特的艺术风姿,显现了这位著名海外华文作家深深的故土情结和民族情愫.  相似文献   

7.
<正> 刘莉做为60年代出生的油田上仅有的几位文学女作者之一,在含苞的年龄对文学如醉如痴。随着成家,为人妻、为人母后,理想的花朵或幻化为生存的现实或成为梦中的守望。与七、八十年代出生的更年轻的女子比,她和她的同龄人缺少许多浪漫和时尚。更无法成为"另类"中的一员。因为她们多多少少挨过饿,吃过苦,知道生活的艰难。加上她们生活在非都市化的环境中(大庆作为一个新兴的城市,是建立在石油这个特殊的物质上,没有商业和贸易的历史,更无人文精神的积淀。都市文化离它是很遥远的。)她们的心中无法摆脱对家庭对朋友对社会的责任感。更主要的是文学把她们的精神提升到现实之上,使她们对世俗的东西深恶痛绝,不得不在平凡的生活中忍受理想和现实的冲撞和磨击。基于我们同代人同一个社会文化背景,那种内心深处的某种情怀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8.
斯坦贝克一生创作了题材多种的小说。这些小说存在着相当明显的差异,使作家经历了起伏较大的兴衰过程。本文认真分析斯坦贝克创作兴衰起伏现象,揭示"乡土情结"在作家创作活动中极为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在许地山的小说中,对生与死、爱与恨的感悟与思考,总给人一种悲剧之感,但又悲而不哀,相反有一种追逐完满、寻求解脱的情结蕴含其中.弥漫着超脱的人生趣味,体现作者浓浓的救世度人的情怀.这种情怀在小说中通过爱的极致、慈的坚韧、勇的力量和信念的伟大等途径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10.
不幸的时代背景和充满磨难的人生经历形成了郁达夫孤独,苦闷、空虚的忧郁情结。这种忧郁情结,交织缠绕在他的小说的字里行间,体现了他的小说作品中以感伤色彩和浪漫倾向为风格的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11.
在徐志摩的诗中,常会有《圣经》中的语汇出现,诸如:上帝,耶稣,天使等。此外还有直接以《圣经》中的人物和故事为其创作题材的作品,和诗中弥漫着的基督精神,这一切使我们不禁要问徐志摩与基督教的“情缘”究竟何在?其实,作为理想主义者和个人主义者的徐志摩,他所认同的并非是基督教神奇迷离的宗教传说和枯燥乏味的教义。他所关注更多的是耶稣那种伟大的人格和精神.并为他的社会理想寻找依托的思想支柱。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相对落后,我国官场腐败现象在人民心理层面造成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在文学界,涌现了一批以反腐为主题的新官场小说,形成了一股新官场小说文学思潮。任何一种思潮必然有着其深厚的生态学背景。反腐小说热潮的出现,正是当今时代文艺生态的反映。  相似文献   

13.
李萍 《咸宁学院学报》2007,27(2):214-217
张贤亮是一个有着“苦难的历程”的作家。一个曾从死人堆里“死”去“活”来的人。作为资产阶级家庭的弃子,他从小饱尝了寄人篱下的滋味;作为新中国的“主人翁”之一,在1958年到1979年的22年间,他有过多次在劳改农场、监狱的“血水”“碱水”里被“浴”“煮”的经历。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民族工商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艰难生存,他们通过向西方学习和结合本国的实际,利用各种广告形式谋求发展,这使广告一时辉煌。由于时代的需要,这时的广告带有鲜明而浓厚的民族情结,这为现代广告的制作提供了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悲世、愤世乃至厌世的情结使他走上死亡道路的告白书。海子是与世俗抗争的孤傲王子,他所守望的凡尘幸福只是乌托邦式的幸福理想。他对世俗幸福的偏执性遗弃,源于对原生生命状态的向往和对纯粹诗意世界的绝对皈依。用生命殉葬诗歌理想是其守望的失败,也是守望情结的升华。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的“湘西”小说给读者提供了一个个美丽的“桃源”世界,文章通过深入分析,揭示沈从文的“桃源”情结,并发现其“桃源”情结虽然与中国传统文人的“桃源”情结有着血脉联系,但是其间也有一些微妙的差别。  相似文献   

17.
荣秀丽 《科技信息》2008,(10):148-148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大多以美国新英格兰乡村为背景,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他着墨于自然景物,诗歌风格简洁而含义隽永,沉思人生的真谛,寓哲理于通俗,融深刻于平淡,借景抒情,以景写理,通过一幅幅动人的画卷,吟唱了人生的真谛.  相似文献   

18.
沈石溪对写狼情有独钟,考察其所处时代和个人经历,认为这是文化原型在当今社会的存活,也是现代文明对狼文化的重新定位,还是作者经历了文革和改革开放后创作情结体现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游子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子”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人生命运,它植根于中国古代士子的文化本位和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游子的人生必须经过“伤别”、“乡愁”、“闺怨”三大情感经历,并在历史的积淀中形成“游子情结”,融汇成一个诗歌母题,成就了许多动人诗篇。  相似文献   

20.
从饮食、母语、服饰、节日习俗、文化等视角能够观察和分析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的民族情结,发现人们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需要有很强的包容性和适应性的同时,仍然可以保持自己个性的、民族的特点与品质。二者不但不矛盾,还可以互相依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