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关注许俊德,就如关注我自己的命运一样。九十年代初,许俊德在大庆成为一种现象,大小报刊总是有他的散文、随笔、诗歌出现,20年世纪90年代的最后一年,许俊德把他的部分散文、随笔作品结集成《梦里花落》,似乎是对自己一个时期的创作进行了一次小结。当他把这本书送到我手中时,是个初春的日子,我就在办公室里翻阅了整个下午。当时读了几篇,我哭了,《遥远的石榴花》,《被时间碰伤》,《梦里花落》、《夜凉如水》……这些篇章也碰疼了我怀  相似文献   

2.
纪伯伦·哈利勒·纪伯伦(GibranKhalilGibran,1883-1931)是20世纪杰出的诗人,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英语作家之一,阿拉伯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他以阿拉伯语与英语写下多种杰出的小说、寓言、散文涛等,他几乎与印度现代伟大诗人泰戈尔齐名,他们的作品被欧美人认为是“东方最美妙的声音”,他们被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两位巨人”。本世纪初纪伯伦的作品在中国首先受到一向重视世界弱小民族文学的作家茅盾的注意,他于1923年4月3日和17日在《文学周刊》第86和88期上发表了纪伯伦的散文诗《批评家》《一张雪白的纸说……》等5篇…  相似文献   

3.
朱自清(1898-1948年)先生的一生,走过了作家——学者——民主战士的曲折道路。他是文学研究会的成员,在他写作生涯的初期,以新诗饮誉文坛,又以清新优美的散文,赢得更多读者的喜爱,成为一位很有影响的散文作家。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  相似文献   

4.
丰子恺先生的散文创作开始于二十年代中期,一九三一年出版了第一个散文集子《缘缘堂随笔》。以后,他的大部分散文收集在《随笔二十篇》、《缘缘堂再笔》、《教师日记》、《率真集》等集子里。一九七九年香港中文大学卢玮銮女士为了更全面地体现丰先生散文的貌,从她多年来收集的资料中选取了四十二篇丰先生未曾收入集子的作品,合成一集,出版全了《缘缘堂集外遗文》从这些集子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丰子恺先生经过艰苦的艺术磨炼,已成为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散文作家。他在艺术上不仅继承了我国散文的优秀传统,而且以独特的面貌给我国现代散文百花园里增添了一朵绚丽的鲜花。  相似文献   

5.
一说冯至的散文,人们就会联想到《东欧杂记》,或者还会联想到《山水》。《东欧杂记》是解放以后写的,《山水》14篇(含《后记》)有10篇写于抗战期间,其中只有4篇写于抗战以前。收集得如此之少,似乎作者对自己青年时代写的散文并不看重,然而,我们却不能这样看待。这些散文,无论数量与水平,都值得我们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6.
作为“五四文学巨匠”之一的郁达夫,是一位激进的新民主主义战士和真诚的爱国主义者。他以小说蜚声中外,也以散文驰名文坛。事实上,他的散文创作成就,并不在他的小说之下①。他的散文数量较多,体载纷杂,主要有小品、随笔、杂文、游记、日记、自传,以及某些创作谈和评论。凡读过他的散文的人,不能不被他的优美的游记所吸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中,茅盾对在新文化先驱中涌现出来的“四位久已不见了的作家:利民、王恩玷、朴园、李渺世”给予了足够的评价。对其在文坛上突然“失踪”,誉为“象慧星似地一现就不见了。”关于王思玷,茅盾说:王思玷写过七八篇.最早的一篇是发表在《小说月报》十二卷十二号(应为十二米九号.笔者)征文栏的《风雨之下》,到一九二四年以后就不见他了……王思玷大概是山东人,(我记得他的稿子都是从枣庄寄来的)……接着.茅盾对王思玷的《偏枯》等作品,逐篇作了评述。半个多世纪以来,尽管王思用的《偏枯》等…  相似文献   

8.
作为文学巨匠的茅盾,是以他反映时代的广阔与深刻显示其作品的独特性而蹻入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作家之列的。他在检讨自己的创作时说:“未尝为要创作而创作——换言之,未尝敢忘记了文学的社会意义”。他认为“站在时代的阵头,吹起前进的号角”,这样才能使文艺“克尽了它的使命”。 茅盾的散文和他的小说一样,是和时代共着脉搏的,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如果我们认真加以考察,就会发现,茅盾的散文在表现时代性上是有自己的特色的。这就是:表现时代的多样性;揭示历史生活的连贯性;反映特定时期历史面貌的完整性。下面,就这几方面,分别加以论列。  相似文献   

9.
《春蚕》是“五四”以来的杰出短篇小说之一。《春蚕》中的主要人物老通宝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旧中国老一代农民形象。茅盾说过:“老通宝这个典型(即使不是十分明显的)是取自邻村的一个农民‘丫姑老爷’”。这对于我们理解典型塑造是很有启发的。所谓“丫姑爷”,就是茅盾祖母身边一个丫头的丈夫。茅盾在自己的作品中,曾多次提到过这位“丫姑爷”。1932年8月,茅盾在《乡村杂记》中写道:“我们家有一位常来的‘丫姑老爷’,——他的女人从前是我的祖母身边的丫头,我想来应该尊她为‘丫姑老爷’,庶几合  相似文献   

10.
凌渡是《广西文学》的散文编辑,也是我区致力于散文创作、较有影响的壮族中年作家。凌渡的散文,把读者领进了异常广阔的艺术天地,使人觉得好象亲身到了壮乡侗寨、瑶山苗岭,饱赏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旖旎风光,领略了各族人民的奇特风俗,看到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画。近年来,凌渡在《人民日报·战地》增刊、《散文》、《解放军文艺》、《民族文学》、《广西文学》、《广西日报》等区内外报刊发表了不少散文,最近编就散文集《故乡的坡歌》,今年四月由漓江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1.
介绍《散文艺术表现新探》近几年,小说、报告文学失去了轰动效应,而长期被冷落的散文却交上了好运。在《散文》、《随笔》等老牌散文杂志外。以散文为特色的刊物大量发展。这说明散文有广泛的读者,散文市场继续看好。究其原因;一.散文篇幅短、样式活,在生活节奏加快...  相似文献   

12.
冰心的早期散文自成风格,闪耀着个性光彩。这是评论者所公认的。但冰心散文艺术风格究竟有何特征,其风格的形成和她的世界观、艺术观有何联系,她在散文创作上的艺术追求有何得失,这些问题似有必要作进一步探讨。本文拟以《往事》、《寄小读者》、《山中杂记》(以下分别简称为《往》、《寄》、《山》)为基本材料,主要针对冰心早期散文艺术风格的特征,适当兼顾其他问题谈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3.
茅盾先生不仅是一位卓越的现代文学大师,也是一位杰出的社会活动家。面向大众的公开演说,是茅盾先生启蒙民智、传播新文化、推进社会变革的重要形式之一。新、旧两版《茅盾全集》收录了茅盾的大量演说稿,虽力求搜罗齐全,但仍不免集外遗珠。《茅盾先生对于苏联的观察》《苏联的妇女和家庭》等三篇演讲记录稿,便是两版《茅盾全集》失收的佚文。这些演讲稿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与考察茅盾先生的文学创作与生平活动,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与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所要研究的是:在新文学史上,茅盾首先开拓了并反复致力于描写民族资本家题材;他是怎样发出自己“特有的声音的”?这里又显示着他哪些艺术个性? (一) 构成作家创作独特性一个外在标志是,他在没有先例的情况下,怎样从一个独特的角度——从某个社会阶层的命运,去感受、发现、揭示社会问题。一部现代文学史已经证明,民族资本家题材是茅盾“独创的完全特殊的世界”,是茅盾最最偏爱、敏感的题材领域。 《子夜》、《多角关系》等作品不用说明显地证明了上述论点。也许《动摇》、《第一阶段的故事》、《清明前后》更能有力地说明茅盾对这个题材特殊的兴趣。《动摇》侧重于  相似文献   

15.
鸟瞰茅盾的现实主义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中国小说史这个大屏幕上所看到的茅盾的现实主义理论有三个特点:一、茅盾批判继承了古典小说传统对于“真实”的理解,在六十余年的文学道路上始终信守“真实是艺术的生命”。二、志怪、传奇、讲史话本中宽阔的题材、《红楼梦》以婚姻家庭纠葛折射社会风貌的方法,茅盾都深知其中三味,从而坚定了以细腻的笔触来描写大时代重大事件的创作思路。茅盾这一风格的形成与他所接受的中外文学有关,与他集革命家、思想家、小说家于一身也有关。三、中国小说史上的小说都具有功利性,茅盾批判了封建文学的功利性,明确表示“我们是功利主义者”。  相似文献   

16.
茅盾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现代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的艺术大师。茅盾的小说创作之所以取得巨大的艺术成就,与他具有博大精深的中外文学修养有着直接的关系。他在从事创作之前,曾对中外文学传统作过“穷本溯源”的研究,他认为“如此才能取精用宏,吸取他人的精萃化为自己的血肉,这样才能创造划时代的新文学。”(《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生活之二》,《新文学史料》1979年第二期)茅盾正是在批判继承中外优秀文学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形成了自己独  相似文献   

17.
茅盾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有影响的文学批评家和文艺理论家之一,为文学批评与文艺理论的建设作出了极大的努力。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他写过一些作家论,徐志摩是其中之一。文章以《徐志摩论》为基础,着重从阶级定位、思想评判和审美分析三个维度,分析了茅盾评说徐志摩的科学性和严肃性,从而给予茅盾作家论以一个新的文学史地位。  相似文献   

18.
从中国小说史这个大屏幕上所看到的茅盾的现实主义理论有三个特点:一、茅盾批判继承了古典小说传统对于“真实”的理解,在六十余年的文学道路上始终信守“真实是艺术的生命”。二、志怪、传奇、讲史 话本中宽阔的题材。《红楼梦》以婚姻家庭纠葛折射社会风貌的方法,茅盾都深知其中三味,从而坚定了以细腻的笔触来描写大时代重大事件的创作思路。茅盾这一风格的形成与他所接受的中外文学有关,与他集革命家、思想家、小说家于一身也有关。三、中国小说史上的小说都具有功利性,茅盾批判了封建文学的功利性,明确表示“我们是功利主义者”。  相似文献   

19.
1933年7月,由茅盾作为隐形主编的《文学》月刊在上海创刊,它在国民党严密的文化控制下发展成长起来,在血雨腥风中不屈不挠,艰难地走过了五个年头,是新文学史上继《小说月报》之后、抗战之前寿命最长的大型文学刊物。茅盾拥有独特的批评观,他将编辑策略中的"名人效应"与"陌生效应"巧妙地结合起来,团结了各种风格流派的作家,成就了一批文坛新秀,使《文学》月刊成为30年代文学史上的"明星"杂志。  相似文献   

20.
郭艳 《科技信息》2008,(34):266-266
茅盾和老舍是20世纪中国文坛现实主义流派的代表,由于二人的早期教育和人生经历不同,在文学创作中,虽同为现实主义作家但表现方法和侧重点却大不相同。茅盾的经典作品《蚀》、《子夜》、《虹》、《林家铺子》表现出他“为人生”主张和“为无产阶级”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观等;老舍的代表作《二马》、《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则透漏出老舍的“批判”性和偏重对市民社会心理重传统观念剖析的文学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