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八大山人的禅学修养很深,这可见之于其诗文中.从八大山人的诗与画寻绎他与禅宗关系,主要体现在:第一,他的诗、偈语中时有对禅宗特征的认识;第二,从诗文中可见他对江西禅寺、寺僧的了解;第三,诗中运用禅语表达他的艺术观点;第四,他的画风与禅宗的关系.无论是诗还是画,总体特征呈现风趣诙谐,有时怪诞,均受禅宗影响甚深.  相似文献   

2.
温庭筠是晚唐著名诗人.他的诗从内容上大致可分为边塞诗、咏史怀古诗、羁旅行役诗.而在其咏史怀古诗、羁旅行役诗中,交叉叠映着与僧寺有关的诗,这里简称为僧寺诗.通过温庭筠的僧寺诗,联系他所处的时代及其人生平思想,从中探索温庭筠僧寺诗的思想艺术性.  相似文献   

3.
温庭筠是晚唐著名诗人。他的诗从内容上大致可分为边塞诗、咏史怀古诗、羁旅行役诗。而在其咏史怀古诗、羁旅行役诗中,交叉叠映着与僧寺有关的诗,这里简称为僧寺诗。通过温庭筠的僧寺诗,联系他所处的时代及其人生平思想,从中探索温庭筠僧寺诗的思想艺术性。  相似文献   

4.
论李渔的诗     
李渔是清朝著名文人,也是古代文学创作领域运用文体最多的作家,他的诗歌创作虽不如戏曲小说那么出名,但也自具特色。总体上具有意境清新,构思奇特,风格大胆幽默,用语平易的特点。尤其是他的篇首诗、咏园林诗、咏剧诗及咏生活俗事的诗,更是和作为小说家、园林艺术家、戏曲家及文人的李渔的艺术实践及生活紧密联系。值得人们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卡明斯诗歌的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变异,就是不符合语言的常规。诗人为了各种目的经常可以不受习惯用法的约束,大胆创新,这就导致他们突破语言的常规,形成各种各样的变异。美国现代诗人卡明斯(e.e.cummings)大量应用变异的手法,写了很多独具一格、他自称为“画诗”(poempicture)的奇特的诗,因此要读懂就必须理解其中的变异手法。本文从书写和版面、语法、词汇这3个方面的变异来分析和欣赏他的诗歌。  相似文献   

6.
申涵光是河朔诗派的领袖,他的诗学主张和诗歌创作最能体现河朔诗派的特征.在清初唐宋诗之争消长起伏的诗学大背景中,他是坚定的宗唐派.他主张“诗分唐宋”,但在充分肯定唐诗的同时,又不过分贬抑宋诗,其诗学观具有辩证性.申涵光的诗除表达故国旧君之思、亡国易代之感,显现出浓烈的遗民心态外,最明显的特点便是强烈关注现实的精神.其诗风深受杜甫浸染,有雄深悲壮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宋之问最早是以宫廷应制诗闻名诗坛的,他在两贬岭南、经历人生变故之后,诗歌题材、风格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其贬谪途经湖湘时所作的几首贬谪诗并联系其在岭南所作的贬谪诗来看,宋之问诗歌艺术的嬗变主要表现在诗歌题材的开拓、情感的表达以及艺术表现手法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从文学品鉴的角度讲,山水诗与佛教诗,是王维奉献给时人与后人的两道文学盛宴。王维现存佛教诗40余首,大致可分为佛理诗、佛语诗、禅趣诗三类。佛理诗以宣扬佛学理念、言谈佛理为主,佛语诗是“佛家语”与“文学语”互为结合的产物,禅趣诗在艺术与审美上则是佛教诗的最高境界。王维的佛教诗不仅对于佛教文学的的开拓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于唐诗内容的丰富,典故艺术的创新,以及将山水诗推向艺术的巅峰等,都是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与影响的。  相似文献   

9.
南宋乾道元年(1165)王十朋知夔州,勤政爱民,兴利除弊,深受民众爱戴。在夔期间作诗315首,表现了他对夔州的深厚情感,讴歌了夔州的山川人文,反映了他治理夔州的一系列德政;表达了对诸葛亮、杜甫等历史文化名人的仰慕之情,以及通过歌咏夔州"十贤"以建构本土诗教文化体系的愿景。王十朋不仅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丰富了夔州诗的内涵,还充分调动地方行政资源,弘扬夔州诗传统,巩固夔州诗城地位,并将其官方意识形态化。可以说,夔州诗城的基础是由杜甫奠定的,而夔州诗城的传统文化建构和维护,王十朋则无愧第一功。  相似文献   

10.
胡应麟在其诗论著作《诗薮》中对元诗有其独特的评价,这种诗论主张既受到明代复古思潮的影响,也反映出他的评诗标准。本文将从对胡应麟评价各体元诗的具体分析,以及他对元诗和宋诗的比较,来进一步了解胡应麟的元诗观。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有相当部分诗歌具有西方文化的学理性特征,抒写了西方社会科学、政治制度和历史文化,对中国传统诗歌的旧形式、旧风格在继承中求变通,甚至自创新体,对新语名、新名词的使用有节制而又很灵活。他引“西学”入诗更多的不是从器物层面上,而是从文化制度层面入手。受他欧西学理诗的影响,清末民初出现了“以现代学术入传统诗词”的创作潮流,诗歌的“新意境”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汉代诗学其主导的、典型的诗学思想可以一言尽之,曰:“诗”与“经”的矛盾.汉人以《诗》为“经”,通经致用,《诗》成为现实政治讽谏的张本.汉代诗学便在以“经”解《诗》的矛盾中确立起来.“诗”与“经”的矛盾表现之一是“虚虚实实的历史批评”;表现之二是“拘拘挛挛的情性说”;表现之三是“是是非非的比兴论”;汉人从以经评《诗》、解《诗》中引伸出的文学理论与原则,又成为其衡《骚》评赋的标准.汉儒解诗形成的《诗》“经”精神,一方面涉及到诗的艺术本质,另方面又过分注目、牵附政教风化,以至于损伤了诗美,也未形成纯粹的诗理论与诗美学.  相似文献   

13.
作为诗话诗经学的重要成果,毛先舒在《诗辩坻》中对《诗经》多有阐释,他还以《诗经》为准的,从"诗之本源""诗之法""诗之用"等方面来构建其诗学大厦。毛先舒将诗歌的本源推溯至《诗经》,即所谓"归源《风》《雅》";他以《诗经》为标准论诗法,不但对《诗经》之章法韵律推崇备至,还以此作为作诗、评诗的准绳;他强调诗歌的社会伦理功用,倡导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观。  相似文献   

14.
主要阐述了在吴澄诗歌作品中的理学思想。作为儒学的衍生品,理学成为元代的主导思想之一,而吴澄就是当时传承朱陆的名儒之一。在他的诗歌作品中处处体现着理学思想。本文主要从隐逸诗的超脱,战乱诗的真实,题画诗的清新,山水诗的性灵这四个方面来探寻吴澄诗歌作品中的理学色彩。  相似文献   

15.
吴嘉纪在明清鼎革之际选择了归隐山林,吟诗终身。他隐居的东淘(今江苏省东台市)又是当时遗民聚居的地方,在那里,那些性情相投、经历相似的遗民们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他们结社于淘上,诗酒唱和,相互安慰,踟躇于乱世中。东淘遗民诗群的存在是他们的幸运,也是清初文坛上的一道风景,在清初结社运动风行的大环境下,他们也唱出了自己的遗民心声。吴嘉纪无疑是这一群体中的重要人物,他的诗才和成就奠定了他的领袖地位。  相似文献   

16.
从1898年到1913年间,康有为以一个中国政治流亡的身份,浪迹天涯,行程60万里,游遍4洲凡3l国,实为中国有史以来出游时间最长、行经地域最广的旅行家。康氏旅游所至,多有诗作。欧洲为康有为早年心仪已久之地,其中某些国家曾被他视为维新变法的楷模,所以欧游诗更能反映康氏的思想情趣。  相似文献   

17.
陈有才是当代诗歌发展中较为著名的乡土诗人.他的创作在从民歌走向新诗的转型中实现了乡土情韵与现代诗美的融汇,从而开拓了传统乡土诗的新生面.这种新乡土诗,如果把它置放在中国现代性文学、文化的建构的大的历史语境下来考察,那么,人们就会发现,它不仅有新的诗学的价值,而且有重要的文化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当代诗人很少有像陈衍强那样一心致力于谐趣风格的营建,他的诗不仅耐人品味也值得玩味。更可贵的是,这种谐趣源于未经雕饰的纯真,同时又赋予了他的诗以质朴的乡土气息。从陈衍强的乡村书写中,流露出来的是真情和实感,它也成为了陈衍强独特的美学标记。  相似文献   

19.
赠内诗是兴盛于李唐时期的一种新型爱情诗.李白的赠内诗,数量众多,内容丰富,极具艺术价值与审美特质,是唐代赠内诗中的一座艺术高标.其中,又以写给夫人许氏、宗氏之赠内诗最为著名.李白在其赠内诗中,将他与许氏、宗氏夫妻间的殷深情谊,以及生死与共的患难经历等,均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表达.后人如元稹、自居易、李商隐、韦庄等人,都曾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李白赠内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杨柳 《科技信息》2006,(6):70-71
李益是大历时期较有影响的一位诗人之一,以边塞诗著称当时,是大历时期杰出的边塞诗人。除边塞诗外,李益的送别诗在当时也广为流传,他的送别诗从内容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送人征戍使边的送别诗,这类诗从广义上来说隶属于其边塞诗一脉,具有刚健的风骨和悲壮阔大的意境;另一类则是一般亲朋同僚间的送别诗,这类诗可以说是地地道道的大历诗,具有大历诗风冷寂悲凉的特色。这两类同中有异的送别诗共同构成了李益送别诗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