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鳖消化道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取中化鳖舌、食道、胃、肠各段,Bouin's液固定,石蜡包埋,HE染色。部分组织块经10%福尔马林固定,Verhoeff弹性纤维染色和伊红复染。观察消化道各段的组织结构及其特点,测量肌层厚度、绒毛高度与宽度等。本文结果表明,中华鳖消化道各段均有淋巴组织的存在;胃肠道壁内均有腺体,但食道内没有;管壁肌层由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构成,且下段的外纵肌相对增厚。  相似文献   

2.
利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文蛤外套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文蛤外套膜具有双壳贝类外套膜的典型结构特征,即由中央膜与边缘膜组成,边缘膜具有3个突起。组织结构包括内外上皮层、结缔组织与肌纤维。不同部位的外套膜,其上皮细胞的形态结构、结缔组织与肌纤维含量等有差异。上皮细胞与结缔组织中分布有几种不同类型的粘液分泌细胞。组织化学研究结果显示,缘膜突起上皮细胞内含有丰富的糖类。分泌细胞内含物中含有丰富的糖类和少量的RNA,同时在分泌细胞检测到较强的ACP酶活性。  相似文献   

3.
取中华鳖呼吸道的不同节段以及肺组织数块,Bouin’s液固定,石蜡包埋,HE染色。部分组织块经10%福尔马林固定,verhoeff弹位纤维染色和伊红复染。观察结果表明,中华鳖呼吸道和肺的导管部没有腺体和杯状细胞之存在,管壁只有粘膜和外膜两层。气管和支气管由完整的“O”形软骨环支持。肺为海绵状,由细支气管、呼吸性细支气管和肺泡等构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组织化学染色对61例肝活检标本进行研究,观察胶原纤维在慢性肝病组织中的分布,研究由慢性肝炎到肝硬化肝纤维化的形成过程。方法:应用VG染色显示慢性肝病组织中的胶原纤维,光镜观察。结果:胶原纤维染成粉红色,形成间隔分割肝实质。结论:VG染色对慢性肝病有诊断学意义。肝实质内的纤维组织可能来源于成纤维细胞和贮脂细胞。  相似文献   

5.
将分离和体外扩增的小鼠胚芽干细胞,用BrdU标记后,经尾静脉同种移植于CCL4制备慢性肝损伤小鼠体内。分别于移植后2w、4w取出肝脏,进行连续冰冻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双重染色检测移植细胞在受体小鼠肝内的存活、分布和肝细胞特异性白蛋白的表达;用PAS染色检测移植细胞的糖原代谢;HE染色观察移植动物肝组织的结构变化。探索胚芽干细胞在慢性损伤肝脏中的存活、分化和治疗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胚芽干细胞经静脉移植后可以进入损伤肝脏中,并分化为肝样细胞和肝小叶内的其他细胞,并明显改善损伤肝脏的组织结构,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华鳖组织学研究:Ⅳ.泌尿系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取中华鳖肾、输尿管和膀胱组织数块,Bouin's液固定,石蜡包理,HE染色。膀胱和输尿管的部分组织块烃10%福尔马林固定,Verhoeff弹性纤维染色和伊红复染。观察结果表明,中华鳖肾脏中的肾小体数量少且体积小,近段肾小管长而远段肾小管短。这些结构特点对爬行动物中华鳖适应陆地生活和减少水粉的丧失是十分有利的。  相似文献   

7.
中华鳖腮腺炎的病理组织学初步观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取具有典型鳃 症状的中华鳖病材之肝,肠,肺,脾,肾等组织数块,Zenker’s液固定,石蜡包埋,HE染色,封固后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  相似文献   

8.
中国鲎黄色结缔组织充满整个机体内部,填充于内脏器官之间,呈浅黄色或棕褐色,为鲎体内重要的组织结构,黄色结缔组织由多种类型的细胞和丰富的细胞间质组成,构成细胞主要有营养细胞、血细胞、类巨噬细胞以及干细胞等,营养细胞是其主要的组成细胞,内含丰富的营养颗粒和脂肪颗粒,鲎的黄色结缔组织分布有大量的造血组织,前体部的黄色结缔组织中分布有数量众多的中肠盲囊。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Nestin CK19及PCNA在胚胎早期组织器官的分布。方法:对6~10w的胚胎组织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染色观察。结果:胚胎6w时肝脏内血细胞前体细胞Nestin阳性;7w时肝、椎间盘及皮肤有Nestin的表达,导管上皮组织开始出SECK19阳性反应。PCNA的表达出现在肝脏,9w时表达达到高峰。结论:Nestin CK19及PCNA在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对肝、椎间盘、皮肤等器官组织的发育可能起着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维多利亚蓝染色对61例肝活检标本进行研究,观察弹性纤维在慢性肝病组织中的分布,研究由慢性肝炎到肝硬化肝纤维化的形成过程.方法 采用维多利亚蓝染色显示慢性肝病组织中的弹性纤维,用光镜观察.结果 弹性纤维染成蓝色,形成间隔分割肝实质.结论 维多利亚蓝染色对慢性肝病有诊断价值,肝实质的纤维组织可能来源于贮脂细胞和成纤维细胞.  相似文献   

11.
取中华鳖肾、输尿管和膀胱(在充盈和空虚两种状态下)组织数块,BOuin's液固定,石蜡包埋,HE染色。膀胱和输尿管的部分组织块经10%福尔马林固定,Verhoeff弹性纤维染色和伊红复染。观察结果表明,中华生鳖肾脏中的肾小体数量少且体积小,近段肾小管长而远段肾小管短。这些结构特点对爬行动物中华鳖适应陆地生活和减少水分的丧失是十分有利的。  相似文献   

12.
家兔消化器官肥大细胞的定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甲苯胺蓝染色法,对5只健康家兔消化器官肥大细胞(Mast cell,MC)进行定位,光镜观察其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健康家兔盲肠、空肠、12指肠、食道以及胃肥大细胞主要分布于粘膜固有层或粘膜下层结缔组织内,而肝脏与胰腺等实质消化器官MC主要分布于被膜或裨细胞间结缔组织内。其中,粘膜MC靠近一些分泌型细胞分布,而结缔组织肥大细胞有围绕血管,神经或腺管分布的趋向。  相似文献   

13.
鳖的肝脾是免疫器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取鳖的各类骨,肝,脾制成切片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鳖骨髓不造血,肝内的淋巴组织多为成熟的中、小淋巴细胞,少数为分裂状态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肝实质内,肝窦内及靠近肝内的血管处,各期各类的血细胞丰富;脾脏内的脾小体中,越靠近中心淋巴细胞,其核仁越清晰,细胞核的结构越疏松,细胞的分裂现象越明显,脾索内发现有巨噬细胞,网状细胞,浆细胞,成熟和幼稚的各种血细胞等,因此说,肝和脾是鳖的免疫器官。  相似文献   

14.
用龙桂开银浸法对蛤蚧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作了观察,结果表明:蛤蚧消化道嗜银细胞在胃贲门部和幽门部分布密度大,胃体部密度小,呈“U”形分布;在十二指肠密度大,从空肠到回肠密度逐渐变稀;在大肠上、下段分布密,中段稀,也呈“U”形分布;从食道中段到下段密度中等,并呈递增分布.细胞颗粒被染成黑色、棕黑色,细胞形态多样,有锥体形、三角形、长梭形等。主要分布在黏膜上皮和腺上皮之间,在结缔组织里发现有少量的嗜银细胞,细胞充满嗜银颗粒,嗜银颗粒在细胞外有时可见到。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中华鳖骨髓、脾脏、肝脏、肾脏及外周血等几种组织涂片或印片的观察研究,发现骨髓是中华鳖粒细胞的主要发生器官,而脾脏是中华鳖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主要发生器官,白细胞的发育过程大致经过3个阶段,即原始阶段、幼稚阶段、成熟阶段,着重描述了各个阶段细胞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三疣梭子蟹消化系统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从组织学、组织化学二个方面研究了三疣梭子蟹的消化系统.消化系统主要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消化管的组织结构都由基本的四层构成,即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粘膜层是由单层柱状上皮和基膜构成的.除中肠外,其余部分管壁上皮表面分别被有弹性蛋白、胶原蛋白、粘蛋白和几丁质骨片等结构.在食道和后肠壁结缔组织中分别有食道腺和后肠腺,其分泌物为酸性粘多糖.肌层均为横纹肌.消化管的外膜均主要由疏构结缔组织构成.消化腺主要是肝胰腺,由无数的肝小管组成,每一小管均由位于基膜上的一层细胞构成.根据形态和功能,可把这些细胞分为四种类型:即分泌细胞(B细胞)、吸收细胞(F细胞)、储存细胞(R细胞)和胚细胞(E细胞).  相似文献   

17.
患蓝色肝病的中国对虾的组织与细胞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患蓝色肝病的中国对虾主要组织病理改变如下:①部分肝胰脏腺细胞胞核巨大,染色浓重呈深紫色。②大量腺细胞胞体极度胀大,胞浆呈泡沫状或空泡化,胞核固缩变小,被挤出细胞的边缘。③个别腺细胞胞浆内可见有均质红染的嗜酸性小体。病虾细胞病理的改变与组织病理改变一致。肝胰脏腺细胞中所存在的球形病毒是该疾病主要病原体。另外,超薄切片中所显示的几种细胞病理改变与机体某种因素中毒反应相似。  相似文献   

18.
斑节对虾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WSSV)感染的组织特异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应用光镜和电镜研究斑节对虾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WSSV)感染的组织特异性,结果证实WSSV组织特异性差,感染外胚层和中胚层来源的各种组织细胞的细胞核,如甲壳表皮细胞、鳃上皮细胞、神经细胞、造血组织细胞、胃上皮细胞、心肌细胞及其随体细胞、触角腺上皮细胞、胃和消化管的肌细胞和结缔组织细胞等,以甲壳表皮细胞、胃上皮细胞、结缔组织细胞和造血组织细胞最为显,细胞解体坏死。电镜观察对虾中肠和肝胰细胞未发现病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制造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合并大范围肝切除模型,探讨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与骨髓内皮前体细胞(BM-EPCs)分别经门静脉移植入模型肝内,观察其对于鼠肝脏缺血再灌注肝损伤修复和肝脏再生中的作用,以及将两种细胞联合移植观察两种细胞是否存在协同作用促进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修复和肝脏再生。方法通过细胞贴壁法从骨髓液中获得BM-MSCs和BM-EPCs。利用慢病毒携带绿色荧光蛋白(GFP)及红色荧光蛋白(RFP)分别对BM-MSCs及BM-EPCs进行细胞标记,为下一步将细胞移植入动物体内观察细胞的分布情况做准备。制作SD大鼠70%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合并大范围肝切除手术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单独注射BMMSCs(n=12)、单独BM-EPCs(n=12)、联合注射BM-MSCs+BM-EPCs组(n=12)、单独注射PBS空白对照组(n=12),按不同分组进行细胞移植,分别经大鼠门静脉注射GFP标记的BM-MSCs/200μL、RFP标记的BM-EPCs/200μL、BM-MSCs+BM-EPCs(BM-MSCs∶BM-EPCs=1∶1)/200μL、对照组注射PBS/200μL。以上四组分别在不同的时间段:术后第1天(n=4),第2天(n=4),第3天(n=4)各取腔静脉血检测血清AST、ALT及TNF-ɑ水平指标。肝脏组织做冰冻切片后利用免疫荧光方法动态观察BM-MSCs和BM-EPCs在肝脏内的分布。各组肝脏组织行常规病理切片观察肝脏病理损害及恢复的程度。最后各组取第3天的肝组织使用Tunnel法检测肝内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BM-MSCs组、BM-EPCs组、BM-MSCs+BM-EPCs组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合并大部分肝切除术后第1天、第2天、第3天大鼠血清AST及ALT、TNF-ɑ水平均明显下降(P0. 05),其中BM-MSCs组大鼠血清AST及ALT、TNF-ɑ水平均最低(P0. 05)。通过免疫荧光方法观察BM-MSCs及BM-EPCs可以特异性分布至肝脏损伤部位促进肝脏组织修复再生。肝组织HE染色病理及评分显示与对照组比较,BM-MSCs组、BM-EPCs组及BMMSCs+BM-EPCs组肝内细胞损伤程度明显降低,然而与BM-MSCs+BM-EPCs组相比较,BM-MSCs组和BM-EPCs组肝内细胞损伤程度明显降低(P0. 05),BM-MSCs组与BM-EPCs组相比较肝内细胞损伤程度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BM-MSCs组、BM-EPCs组及BM-MSCs+BM-EPCs混合组均能降低肝内细胞的凋亡数量,但BM-MSCs组肝内凋亡细胞数量最少(P0. 05)。结论单独细胞移植组与联合移植组均对肝脏大部分切除合并缺血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但在本实验中联合移植组对肝功能以及肝内细胞的保护并未体现出协同作用。BM-MSCs和BM-EPCs可能通过降低血清TNF-ɑ水平抑制炎症反应从而在大部分肝切除合并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保护肝内细胞。  相似文献   

20.
中国对虾球形病毒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电子显微镜对中国对虾进行病毒的检测,发现一种新的球形病毒,这种病毒直径约80-100nm,具有包涵体,形态上有两种电子密度,球形病毒数量较多,分布在细胞质中,细胞核中没有发现,主要侵染对虾的肠、鳃、肌肉、肝胰腺等组织;宿主细胞的病理变化表现为内质网水种,线粒体内嵴肿胀及局部溶解,酶原颗粒和粘蛋白原变性等;球形病毒与杆状病毒混合感染是对虾爆发流行病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