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马克思宣告“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又断言“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两个著名论断是社会主义运动不断前进的灯塔,其基本思想是认清当代资本主义历史进程的指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了它的基本思想,要正确理解马克思这两个著名论断的科学内涵与内在联系,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2.
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悼词草稿》中说:“卡尔·马克思是百年少有的杰出人物之一,查理·达尔文发现了我们星球上有机界的发展规律。马克思则发现了决定人类历史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造成我们目前的社会制度及其分为资本家和雇佣工人的巨大阶级划分的规律,按照这一规律,这个社会形成和成长起来,暂时大致还没有衰亡下去;由于这一规律,这个社会最终必将象所有以前的社会历史阶段一样灭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正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身矛盾运动的研究中,作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科学结论的,它从本质上揭示了资  相似文献   

3.
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关系一般和生产关系特殊两重属性,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体制及机制等属于生产关系一般,经济制度属于生产关系特殊,这在理论界已基本达成共识。现在的问题是对生产关系两重性的关系问题研究不够,甚至存在片面性。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及其方法来分析生产关系两重性的关系应该是:生产关系一般是生产关系特殊与生产力的连接点或中介环节,生产关系特殊的发展变化最终由生产力决定,是通过生产关系一般的发展变化实现的,生产关系特殊的发展变化对生产力的重大反作用也是通过生产关系一般的发展变化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毛泽东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在发展我国农业生产力的实践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提出了极为宝贵的思想。本文拟就毛泽东发展农业生产力思想的基本内容作一些初步探讨。 一、积极、稳妥地变革、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是解放、发展农业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第一,变革、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是解放、发展农业生产力的客观要求。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毛泽东按照这一规律的客观要求,根据新中国建国初期农村生产关系状况,提出了变革、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以解放、发展农业生产力的思想。他在分析当时国内形势时指出,我国还约有三亿一千万人口的新解放区,土地问题还没有解决。这  相似文献   

5.
生产力发展途径之选择是否可能?既然生产是有目的的生产,因而是可能的,卢卡奇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当代目的与手段的关系联系起来,这是对的,但在现实中,生产关系常常由于手段变成了目的,生产由目的的变成了手段,从而导致了生产关系目的崇拜论,这是十分错误的,生产关系的价值在于生产关系适合生产从而推动生产力发展时所显出来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差异、适合与可持续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问题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正在以不可阻挡之势向前推进,这无疑要涉及到社会发展的方式和动力问题,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则是社会发展方式和动力问题的核心所在。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探讨社会发展方式的科学化和发展动力的可持续化,全面而透彻地理解与把握现实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及其发展方向与构建社会和谐,其现实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7.
由于民主基础十分薄弱,中国社会从专制向民主过渡的政权是新权威主义政权。然而,这种政治体制在内部结构上存在着张力,并会由于统治者的倒行逆施发展为结构危机,最终导致政权的覆灭。本文解剖袁世凯新权威主义政权与各政治派别以及民众的关系,从结构张力的角度论述袁世凯政权走向灭亡的原因。给袁世凯政权灭亡的原因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切社会形态都具有历史的暂时性和最终灭亡的历史必然性,这种历史必然性取决于该社会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动。《共产党宣言》坚持唯物史观这一基本思想,论证了“两个必然”,庄严宣告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是《共产党宣言》的核心思想。中国共产党80年的历史是不断实践和实现“两个必然”理论的历史。在新的历史时期,虽然在整个社会主义运动中,历史的进程发生了某些逆转和曲折,但中国的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进一步证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主义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只有从唯物史观的高度来观察社会历史进程,才能把握时代的本质和脉搏,才能洞察社会历史演进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9.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在国民收入再分配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即国家的干预和调节大大加强了,这是战后的新变化、新特点,值得我们研究.其中某些调节手段及措施,如撇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等因素,可以为我所借鉴.  相似文献   

10.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在国民收入再分配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即国家的干预和调节大大加强了,这是战后的新变化、新特点,值得我们研究.其中某些调节手段及措施,如撇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等因素,可以为我所借鉴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认为社会形态的内部结构一般可分为三个最基本的层次,即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其中,生产关系是中心环节。它一方面与生产力构成一对基本矛盾,另一方面又作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构成一对基本矛盾。这两对基本矛盾组成了一个完整统一的社会形态。在社会形态中,不仅具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对立统一,而且具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对立统一,而这后一个对立统一更加重要。因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构成的生产方式决定  相似文献   

12.
深入剖析科技的发展造成人的异化的观点,揭示造成人的异化的根源是落后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一问题的清楚界定,对消除异化现象,找到正确的解决途径,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音乐的繁荣也是空前的,听乐成了唐代诗人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量以音乐为题材的诗歌也就应运而生,在整个唐诗中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以前,在这方面较少专门的研究。本文试图以音乐与诗歌这对姐妹艺术的结合为出发点,就唐代音乐对诗歌发展的促进及音乐题材诗的思想和艺术等方面的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就教于前辈学者和同代知音。 一、唐代音乐的繁荣及其对诗歌发展的促进 唐王朝初期的统治者慑于隋末农民起义的巨大威力,以隋的灭亡为借签,实行  相似文献   

14.
见闻 《临沧科技》2004,(4):19-20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面对新时期农村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要围绕土地这一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确立农民的主体地位,使农民成为现代农业的“东家”,相应调整生产关系,使之不断适当新的生产发展要求,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5.
对邓小平理论产生的理论前提 ,目前在理论界有较大争议。本文通过对邓小平理论产生的理论前提进行分析和论证 ,提出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关键性理论前提是对社会主义生产力、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正确理解 ,并认为这一理论问题的初步解决是邓小平同志在 196 2年《怎样恢复农业生产》一文中所提出的以生产力作为衡量生产关系优劣标准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宣告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性结论已有一百多年了,这一期间,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并没有灭亡,而是沿着股份资本、垄断资本、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等阶梯,一步步走上了一条自我扬弃的道路。于是,如何认识资本自我扬弃问题,就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本文愿就此谈几点看法。一、关于资本自我扬弃的起点目前,人们一般把资本自我扬弃理解为私人资本向社会资本的转化过程,这是对的,但是,又往往把这一转化局限为资本在运动中保留资本主义的私人性质,抛弃旧的占有形式和  相似文献   

17.
1917年10月革命以前,列宁的最大理论贡献,是全面地分析了帝国主义时代的经济关系、本质特征和各种矛盾,揭示了帝国主义形成、发展和必然灭亡的规律。并且根据这些科学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特点,肯定了社会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晚年一连串“左”倾错误其理论根源在于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规律”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偏差。他片面强调生产力中人的因素;脱离生产力基础谈生产关系的优越性;把特定国情条件下生产关系建立在落后生产力基础上的特殊现象普遍化;认为社会主义本质就是公有制,坚持社会主义就是坚持公有制;认为威胁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是生产力,而是被不断夸大的敌对阶级,而巩固社会主义的主要手段就只能是阶级斗争。  相似文献   

19.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是,社会主义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20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发展和新的变化.社会主义在与资本主义的长期并存中将面临很多新课题.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文献形态和读者服务工作变迁引入主题,提出组建全国统一的多媒体信息网络大系统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进而论述组建这一大系统的模式及其组建步骤,最后指出这种新的组合是图书馆文化生产关系适应当今文化生产力新发展的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