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地震测深资料及其它地球物理资料,可以将中国大陆分为5个次一级的板块及25个微板块。华南板块平均地壳厚度为32—45km,软流圈深度自80km变为200km。华北板块地壳厚度为35—45km,软流圈深度为60—100km。青藏板块平均地壳厚度达60—76km,软流圈深度为120—140km。估计了壳幔密度差,计算了我国大陆地壳厚度。讨论了我国大陆分块结构与现代构造活动性的关系和古板块划分。  相似文献   

2.
江波 《青年科学》2008,(Z2):10-11
板块在运动地震,顾名思义,就是地壳的震动。虽然火山喷发、流星飞过甚至人的活动如地下核试验和矿山开发等都可能引起地震。但绝大多数地震还是由于地壳的运动造成的。其实,我们的地球很不太平,据美国地质学调  相似文献   

3.
张广才岭岩石圈结构及盆岭构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新生代期间,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下俯冲,而在中国大陆内部却以拉张作用为主,在此期间,华北板块以北中生代之前拼合的微板块群-黑龙江板块群,也遭受了强烈的伸展作用,形成盆岭相间分布的地貌格局,表明已进入了强烈的伸展作用阶段。通过地表地质和地球物理综合研究,详细论述了张广才岭地区的地壳和岩石圈结构,讨论了山岭与其两侧盆地之间的成因联系。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东部大陆边缘伸展作用的特点和大地构造意义。  相似文献   

4.
苏稻香 《青年科学》2008,(Z2):19-19
据广东天文学会专家分析,汶川大地震时恰好出现太阳月球地球三个天体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当三个天体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可能对地球地壳的某些板块产生特殊的或共振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安宁河裂谷位于"攀西裂谷"的中轴部位,近期研究发现,裂谷区有显著的地壳引张作用,存在地幔隆起与热对流。通过野外实地调查,结合地球物理、断裂、沉积、地震、地应力和地形变等资料,认为安宁河裂谷区现在正处于明显的构造活化状态。这种活化受上地壳塑性流动产生的水平挤压和地幔隆起产生的应力张量的共同作用。据此提出一个新的裂谷活化地壳力源模型,认为在研究区特定的地球动力环境下,以安宁河裂谷为中心,再现岩浆活动和地壳裂陷并非不可能。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GNSS技术取得了长足进展,特别是GNSS的相对定位精度有了显著提高.GNSS技术已经成为监测地壳形变和板块运动的主要手段,它可以提供各活动构造带地壳水平运动的可靠结果,建设浙江省的地壳形变监测观测网,可获取大量监测区域地壳形变震兆信息,对于研究浙江省的地壳形变运动,监测板块边缘及内部的构造变形,提高浙江省地震预报水平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申小海  曾峰  薛克武 《河南科学》2008,26(3):343-347
分析了热力和离极力对地壳板块的作用.通过引入质心的概念,对两亿年以来板块的运动及其未来趋势进行了讨论,特别是对南极洲和印度板块的过去和未来,有较为新颖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以一个块体的理论运动轨迹特殊对象 ,分析在强中纬力作用下 ,地球板块在高纬度带 (6 8°2 7′~ 90°0 0′)、中纬度带 (2 1°33′~ 6 8°2 7′)、低纬度带 (南纬 2 1°33′~北纬 2 1°33′)内等不同地域的受强中纬力作用时的运动方向及其 F- t关系图 ,以及板块在随着地球的自转 ,作跨越赤道的运动情况。结果表明 :地球板块的运动特点随着纬度的变化而变化 ,强中纬力的主要控制因素为地球的黄纬 ;黄纬的变化发生在板块所受强中纬力变化的情况下 ,其外部现象表现为地球纬度的变化。这一结论为由特殊到一般的板块运动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世界上最深的钻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陆地壳深部构造研究是当代地球科学的前沿课题之一,它不仅对地球科学基础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还能为矿产资源预测评价、地热开发和地震预报提供很有价值的资料。长期以来,研究地壳深部构造的主要手段是地球物理方法,特别是地震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球物理方法不断改进,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资料,其作用是不容低估的。但是,地球物理方法毕竟属于间接研究方法,不能直接解决地下深处岩石的成分和地质年龄等问题。此外,由于对地下物质的物理性质往往难于精确估计,因而会使地球物理观测数据的解释出现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采用深度达数公里甚至十余公里的深井和超深井直接探测地壳内部就显得十分必要了。深部钻探的意义在于,它可以直接从地壳深处取出样品供人们研究,还可以在钻井中直接测量各种地球物理参数和地球化学参数。这样,就能够直接了解地壳深部的结构、物质成分及其演化历史,还可以研究目前正在地下深处发生的地质作用,这些优点是其他任何方法都无法比拟的。正因为如此,苏联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在最近一、二十年以来投入了很大力量,竞相从事这项耗资巨大的工作。在大陆地壳深部钻探方面,苏联的起步较早,目前居于明显的领先地位。美国也不甘落后,正在急起直追。此外,联邦德国和法国等欧洲国家也在积极筹划以科学研究为宗旨的大陆深部钻探工作。本刊这一期里编发了两篇编译文章,分别介绍苏、美两国的有关情况。这两个国家的大陆钻探计划各具特色,总括起来大致可以反映这一前沿领域的发展概况。编译这两篇文章的主要参考资料是本刊美方编委王其允教授推荐并提供的。  相似文献   

10.
《科学世界》2021,(8):66-67
大地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在极其缓慢地移动.由于大地的运动,地球会出现地震或火山喷发等活动. 根据成分等,地球的内部结构从外到内依次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外核、内核,右页下图).尽管大部分的地幔和外核因高温而流动,但地幔的最上部和地壳因冷却而变硬.这个坚硬的岩石层(地壳+地幔的最上部)称为"板块".  相似文献   

11.
论地幔柱构造与板块构造的矛盾性和相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揭示地幔柱构造与板块构造的内在关系,针对地幔柱独特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通过与板块构造的对比:阐明了两者虽然在许多方面存在着矛盾,但在诠释岩石圈的解体和俯冲带的演化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拆沉的冷板片聚集产生了超级冷地幔柱,由此导致了超级热地幔柱,冷热两个超级地幔柱的活动又控制了板块的运动和发展,由此可见,地幔柱构造理论对板块构造理论起着重要的补充和拓展作用。  相似文献   

12.
提出地震前兆应力-应变传播新模型与传统的地球物理和地震学将地壳作为连续介质不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陆坤权研究员等研究发现,对于地震前兆应力-应变在地壳岩石中传播这样的准静力学及运动问题,不可再将地壳作为固体连续介质处理。他们运用颗粒物理原理,提出了前兆应力-应变传播模型,为地震前兆研究和探测提供了新认识,该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通报》2011年第6期。  相似文献   

13.
地壳表面的岩石和矿石,在大气、水、生物等营力的机械和化学作用影响下,发生物理的、化学的以及生物化学的变化,原岩中活动性较大的物质,经过风化淋滤被地下水带至邻近的岩石中富集,这种地质作用称为风化淋滤作用。风化淋滤作用除由成矿元素的地球化学性质决定外,还需要有明显的地球化学屏障,主要是潜水运动的阻滞和物理化学环境的急剧改变。  相似文献   

14.
将地震研究置于地球物理构架中进行定位和分析,提出并论证了产生地震的动力问题,以及地震生成的地壳结构、深部原因及地球结构能的作用.以引力常数减小、天体膨胀为基础,以地震资料为依据,建立了一个新的地震模型,经与地震发生的实际情况对比分析表明,此模型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5.
漫谈地震     
在充满神秘色彩的宇宙中,地球是一颗非同寻常的行星。地球的一个主要特异性质是具有较强的磁场,在宇宙诸多引力作用下,该磁场能引发地球岩石圈板块的不断运动。这种运动导致了地球内部物质的运移,进而才有可能演化出生命。地震是这种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地球上每年大约发生  相似文献   

16.
本文应用地球卫星重力测量得到的全部球谐函数(n=2,30),计算出全球地幔流岩石层下应力场.结果表明,它与板块构造边界应力场及其他实测资料(如震源机制解)相符合.从而,本文为研究全球现代构造应力场、为探讨地壳和板块运动规律及其力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七千万年前地壳的运动,改变了地球陆地板块的格局。澳大利亚及其周边的群岛,就是在这次地壳运动中被分离出去。从此,澳洲大陆适宜、稳定的气候环境,丰富的资源,成了很多古老生物生存繁衍的一片乐土。再加上环绕的浩瀚海洋,让它们避免了外来先  相似文献   

18.
冯卫国 《科技信息》2009,(31):J0175-J0177
本文通过已存在的大断裂构造机理分析作为实际模型,分析了汶川大地震发生机制,说明"固有源动力"板块活动形成此类构造破坏机理,以及地震持续性,说明地壳剧烈活动期对气候和生存环境及病疫的影响关系。较清楚论述了固有源动力的重压抬升区地壳移动机理,提出的对板块运动进行五方面时空机制研究观点,为地壳板块活动造成地质与气候灾害的认识和预防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为探明龙门山构造带隆升变形的主要控制因素, 基于龙门山构造带东西两侧下地壳物质层属性差异巨大的特征, 进行3组PFC2D离散元数值模拟对比实验, 将深度扩大至下地壳, 记录颗粒运动状态, 实现定量化分析。实验得到的变形结果及模型颗粒运动矢量图显示, 在下地壳物质属性无明显差异的条件下, 板块碰撞挤压应力及地壳厚度的差异不会在龙门山构造带形成巨大的地形高差。当下地壳黏度系数存在明显差异时, 软弱下地壳物质层颗粒相对运动速率为1.5~2.94 m/s, 平均运动速率为1.62 m/s, 大约是坚硬下地壳层颗粒平均运动速率的54倍。模型中部(龙门山构造带)出现隆升变形, 纵向影响范围为94.74%, 隆升幅度为19.85%。软弱下地壳上覆的中地壳和上地壳颗粒具有较大的向上速度分量, 上地壳物质层上涌趋势明显。巴颜喀拉块体和四川盆地地壳存在20 km的厚度差异, 使得龙门山构造带隆升幅度由14.79%增至19.85%。综合分析3组离散元模拟实验结果, 得出巴颜喀拉地块下地壳物质层与四川盆地下地块物质层的黏度差异是龙门山构造带垂向隆升变形最关键控制因素的结论, 在下地壳黏度结构存在明显差异的前提下, 巴颜喀拉块体和四川盆地的地壳厚度差异对龙门山构造带纵向上逆冲隆升幅度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漂浮于软流圈之上的地球最外层刚性岩石圈并非一个整体,而是被各种断裂或构造带分割成许多块体,这就是板块.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边缘相对活动.板块运动是形成地表各种构造活动和形变的主导因素.板块的边界类型有:分离型板块边界、汇聚型板块边界、剪切型板块边界.剪切型板块边界又称为转换型板块边界,即转换断层.下面就笔者的认识水平,对转换断层作一下进一步的认识.1转换断层的形成机制两个相邻的板块在边界两侧作平行于板块边界方向的平错运动,板块在此既不增生也不消减,这就是转换型板块边界—一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