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本文应用扫描电镜对胡子鲶的口唇、颌齿、舌、咽部、食道、胃、肠等部位的粘膜表面结构进行了观察,描述了消化道各部分粘膜表面结构的特征,并对胡子鲶消化道上的味蕾类型和分布、粘膜皱褶的类型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2.
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南方大口鲶咽部的粘膜上皮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南方大口鲶的咽部粘膜上皮为复层上皮组织,分布有多种上皮细胞,其中大多为混和性的粘液腺细胞.在粘膜中还有味蕾的分布,此处的味蕾为Ⅲ型味蕾.  相似文献   

3.
用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大鲵嗅粘膜的形态结构。嗅上皮约厚260μm嗅细胞分为有纤毛和无纤毛两类,偶尔可见过渡类型。光镜下检查了大鲵味蕾的形态及分布,味蕾稀疏分布于内鼻孔周围及舌粘膜上皮中。其长度和直径均达100μm以上,是一般其它脊椎动物的两倍。还讨论了上述结构与动物生活习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采用解剖和光镜技术对皇冠沙鳅消化道的结构进行了详细观察.结果表明:皇冠沙鳅的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肠及肛门5个部分组成,肠道系数为(0.53±0.02),为典型的肉食性鱼类.口咽腔及食道粘膜层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内含杯状细胞、粘液细胞,偶见味蕾分布;胃"U"形,粘膜层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无杯状细胞,贲门部及胃体部具丰富胃腺,幽门部稀少甚至消失,幽门部肌肉层发达.肠由前肠、中肠和后肠3个部分组成.前肠粘膜褶皱数最多,中肠粘膜褶皱最高,后肠杯状细胞最多且肌肉层最厚.皇冠沙鳅消化道的组织结构特点与其消化和吸收作用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贝氏高原鳅消化道的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解剖学、组织学、组织化学以及透射电镜技术等方法,对贝氏高原鳅Triplophysa bleekeri消化道的结构进行了详细观察.结果表明:贝氏高原鳅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肠和肛门5个部分组成.口咽腔宽阔,顶壁粘膜层粘液细胞和味蕾丰富,底壁棒状细胞含量较多.食道粘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上皮细胞顶端有短微绒毛,胞质内常见线粒体,偶见粗面型内质网、滑面型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和溶酶体.上皮细胞之间夹杂大量粘液细胞,有发达的微管泡系统.基膜内有少量的纤维细胞、网状纤维以及大量胶原纤维束.肌肉层为横纹肌,环肌发达.胃为"V"形,粘膜上皮为典型单层柱状上皮.上皮细胞内含大量分泌颗粒,PAS反应呈强阳性,线粒体发达,多位于细胞基底部.粘膜层无杯状细胞,但贲门和胃体固有膜内具有发达的单管状腺体,胃腺细胞内含大量酶原颗粒、线粒体和粗面型内质网,胃腺细胞周围有发达的微管泡系统.胃体肌肉层变化较大:近贲门部内层为纵肌,外层为环肌;胃体中部内为薄层环肌,外为厚层纵肌;近幽门部内层为环肌,外层为纵肌.肠绕胃呈"φ"形,粘膜皱襞发达,单层柱状上皮游离面有很多微绒毛.上皮细胞之间分散有大量的粘液细胞,其内充满均质的分泌颗粒;整个肠段,粘液细胞自前向后数量逐渐减少.粘膜层细胞间有大量空泡状结构,近基膜处形成发达的微管泡系统.肛门为半开放结构,粘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粘膜下层为致密结缔组织,由较厚的横纹肌层支持.  相似文献   

6.
利用扫描电镜对黄喉拟水龟和乌龟的消化道黏膜上皮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黄喉拟水龟胃黏膜上皮有发达的沟、回结构,在胃的贲门区可见指状突起的黏膜上皮细胞.胃体部的黏膜上皮细胞较大,柱状,表面多数呈五边形或六边形.在一些黏膜上皮细胞中,可见明显的分泌孔.在胃的幽门区,可见突起的微脊.在十二指肠中,可见横行的主皱襞和次皱襞,表面分布着形态不规则的细胞,可见沟、回结构;表面有很多杯状细胞,大多呈圆形.在回肠,可见纵行皱襞,吸收细胞表面不规则,有很多肠腺开口.大肠的黏膜皱襞较浅,可见杯状细胞分布于其中.乌龟胃黏膜上皮表面结构与黄喉拟水龟相似.可见两种不同形状的黏膜上皮细胞,一种为中央凹陷,排列紧密,呈鳞状;另一种为中央稍突起,呈不规则型.胃底部可见很多分泌细胞,在这些细胞中可见乳头状突起,在一些乳头状突起的中央可见分泌孔.小肠上皮细胞结构与黄喉拟水龟相似.大肠黏膜上皮细胞中可见簇状排列的黏液分泌细胞.在两种龟的胃黏膜上皮细胞中均可见胃小凹结构,但未见微绒毛结构,也无杯状细胞.  相似文献   

7.
九孔鲍消化道组织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九孔鲍消化道各段的组织学,观察表明,其消化管壁一般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四层组成,除口,咽局部为立方上皮外,其余各段的粘膜上皮均为单层柱状上皮,且含有三种类型的细胞,柱状上皮细胞,分布于整个消化道内燃,构成粘膜上皮的主体,其高度范围,排列疏密因部位不同而异,杯状细胞,主要分布于吻,口,咽,食道后段及直;颗粒状腺细胞,分布在除吻以外的消化道粘膜上皮内,胞浆中含有嗜酸性颗粒,肌层在吻,口和咽壁发达,而在食道,胃和肠壁较薄。  相似文献   

8.
龙洞山溪鲵胃体、十二指肠及皮肤的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1)胃粘膜表面分布有许多胃小凹;粘膜上皮细胞大小不等,呈圆形、椭圆形和梭形等形状;细胞表面具短小的微绒毛.(2)十二指肠粘膜上皮向腔端突起,呈半球状;细胞表面具微绒毛结构.(3)皮肤表层下陷,形成近似平行的“埂”和“槽”相间结构;皮肤表层有丰富的粘液腺孔,细胞表面具丰富的微绒毛.  相似文献   

9.
家兔消化道5-HT免疫反应阳性肥大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免疫组化技术和组织化学(甲苯胺蓝和中性红)技术,对家兔消化道5-HT免疫反应阳性细胞、肥大细胞(MC)进行了研究,并通过邻片法比较探讨了2种细胞的对应关系.家兔食管部呈免疫组化阴性反应,其余部位均有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在胃和肠中5-HT阳性细胞多分布在粘膜上皮和固有层,MC主要分布在粘膜和粘膜下层结缔组织中.有18%~48%的MC与免疫组化染色的邻片中5-HT阳性细胞在位置上相对应,它们为5-HT阳性MC,有7%~20%的5-HT免疫反应阳性细胞为MC.结果表明家兔消化道中有分泌5-HT的MC,MC是消化道5-HT的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0.
扬子鳄消化系统发育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近年来扬子鳄消化道和消化腺的胚胎发育、形态结构及有关功能的研究进行了综述,获得如下一些结论:(1)在胚前发育中,消化道壁的分层具特定的时空顺序,即按照粘膜上皮和固有膜、粘膜下层和环肌层、斜肌或(和)纵肌层的先后次序出现.消化道上皮细胞的特征及其在个体发育中复杂的演变过程可能与其进化历程、消化道的伸长和胚后期食性有关.(2)扬子鳄消化道接受植物性神经--胆碱能纤维的支配,同时本身具有多种内分泌细胞,参与消化活动的调节.(3)扬子鳄舌腺被认为具有泌盐和分泌粘液两种作用,在胚前和胚后期均发现有大型和小型两种舌腺的存在.(4)扬子鳄肝脏由早期胚胎前肠门边缘内陷的内胚层上皮和脏壁中胚层组织共同发育形成.发现胚胎期肝细胞在孵育第30天(约29℃孵育温度)已具备糖类和脂类等物质代谢机能.胚后期肝细胞中脂滴数量比胚前期显著减少.(5)扬子鳄胰腺属于由低等向高等进化的原始类型.在胚前和胚后期,胰腺内分泌细胞大多数分散分布,少数成群分布,未能检测出胰岛素分泌阳性细胞(B细胞) ,这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三疣梭子蟹消化系统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从组织学、组织化学二个方面研究了三疣梭子蟹的消化系统.消化系统主要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消化管的组织结构都由基本的四层构成,即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粘膜层是由单层柱状上皮和基膜构成的.除中肠外,其余部分管壁上皮表面分别被有弹性蛋白、胶原蛋白、粘蛋白和几丁质骨片等结构.在食道和后肠壁结缔组织中分别有食道腺和后肠腺,其分泌物为酸性粘多糖.肌层均为横纹肌.消化管的外膜均主要由疏构结缔组织构成.消化腺主要是肝胰腺,由无数的肝小管组成,每一小管均由位于基膜上的一层细胞构成.根据形态和功能,可把这些细胞分为四种类型:即分泌细胞(B细胞)、吸收细胞(F细胞)、储存细胞(R细胞)和胚细胞(E细胞).  相似文献   

12.
中华沙鳅消化道组织学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组织学、组织化学和扫描电镜技术对中华沙鳅消化道的显微结构及亚显微结构做了较详细的观察,结果表明:顶壁和底壁黏膜层均由复层扁平上皮组成.食道前段黏膜上皮为鳞状复层上皮,在上皮细胞之间分布着少量的味蕾和棒状细胞.食道后段黏膜由单层柱状上皮组成,细胞表面微绒毛发达,管腔面PAS反应呈阳性.食道腺丰富,食道肌肉比较发达,为内纵外环.胃呈"V"形,可分为贲门部、胃体和幽门部.黏膜为典型的单层柱状上皮,细胞表面极度粗糙,微绒毛非常发达.上皮细胞管腔面PAS反应呈强阳性.胃腺发达.肌肉层很发达,贲门部肌肉为内纵外环,胃体和幽门部为内环外纵,其间有大量斜肌.肠黏膜皱褶发达,黏膜表面平滑.在上皮细胞之间分散有大量的杯状细胞,杯状黏液细胞自前向后数量逐渐增多.黏膜上皮肠腔面PAS反应呈阴性,大部分杯状黏液细胞PAS反应呈阳性.肌肉层为内环外纵.肛门为复层扁平上皮.  相似文献   

13.
氯化三丁基锡对鲤鱼味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报导了TBTCl对鲤鱼Cyprinuscarpio味蕾组织病理影响的研究,不同浓度TBTCL对味蕾作用24h后,用光镜和电(TEM)观察其毒性效应,结果出现细胞核变形,细胞膜破坏,内质网和线粒体膜肿胀,线粒体数目减少,坏死,细胞内出现空泡,整个味蕾坏死等特征,其毒性效应随TBTCL浓度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14.
中华蟾蜍消化道组织学及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采用组织学,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中华蟾蜍消化道,结果表明:舌有粘膜腺,口咽腔具有皱褶,其粘膜为复层柱状纤毛上皮,口咽腔及食道粘膜中有巨型杯状细胞,食道至胃的粘膜层有丰富的粘液细胞,食道-贲门区具绒毛。这些是中华蟾蜍与摄食有关的重要适应性特征。整个消化道有5类粘液细胞-大型柱状粘液细胞,I型矮柱状粘液细胞,Ⅱ型矮柱状粘液细胞,巨型杯状细胞,普通杯状细胞。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赤腹松鼠消化道各部的形态和组织学结构.结果表明,赤腹松鼠消化道由口、咽、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和直肠等器官组成.除口咽腔外,消化管壁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各部主要区别在于黏膜层:口腔、咽和食道的黏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胃、肠黏膜为单层柱状上皮.食道黏膜肌层较厚,而胃、小肠、盲肠和结肠的黏膜肌层则很薄.管壁皱襞的形态、腺体的分布情况、肌层的相对厚度等在消化道各部也存在差异.此外,未观察到舌表面的味蕾和食道中的食管腺.研究表明赤腹松鼠消化道结构与其食性是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16.
虎纹蛙消化道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报道了虎纹蛙消化道各部的形态、组织学结构。结果表明:虎纹蛙消化道分为口咽腔、食道、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直肠和泄殖腔。除口咽腔外,消化道管壁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组成。各部主要区别在于粘膜层和肌层:食道粘膜为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纵肌层稀少;胃、肠粘膜为单层柱状上皮,肌层由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组成;胃和十二指肠可见粘膜肌层。管壁皱襞的形态、腺体分布情况、肌层的相对厚度等在消化道各部也存在差异。此外,还观察到食道粘膜上皮有纤毛结构。研究表明虎纹蛙消化道结构与其食性是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17.
三角帆蚌消化系统由消化腺-肝脏和消化道-口、食道、胃、肠组成。肝脏为分枝的复管腺,腺细胞呈现出两种细胞,另一种为未成熟细胞。消化道由粘膜层、粘膜下层和外膜构成,无肌层。粘膜上皮均为单层柱状上皮,游离面具纤毛和微绒毛。不同部位的粘膜下层略有区别。  相似文献   

18.
利用组织学方法对丽纹龙蜥的消化管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消化管壁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组成。食管粘膜为复层扁平柱状上皮、胃、小肠和直肠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管壁皱襞的形态、腺体分布情况、肌层的相对厚度等在消化道各部存在差异。小肠具有明显的空肠分化。研究表明丽纹龙蜥消化管的结构特征与其食性相适应,与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相比,具有一定的不完善性和低等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