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炭屑显微结构复原青铜时代的植被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崔海亭  李宜垠  胡金明  腰希申  李旸 《科学通报》2002,47(19):1504-1507
根据扫描电子显微镜显微结构,对赤峰地区两处青铜时代遗址中的炭屑进行鉴定.经鉴定,两处炭屑标本均属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该种具有较强的气候指示意义.参照孢粉组合中出现的植物种(属)及其现代种(属)的生态气候指标和群落学特征,复原了赤峰黄土丘陵区青铜时代的植被.当时气候较为暖湿,地带性植被为蒙古栎林和油松林.  相似文献   

2.
全球变化与气候-植被分类研究和展望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周广胜  王玉辉 《科学通报》1999,44(24):2587-2593
对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关系研究的核心问题--气候-植被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和讨论,指出气候-植被分类研究3个阶段的特点:(1)以现实自然植被类型与气候相关性为特征的气候-植被分类研究;(2)以对植物生理活动具有明显限制作用的气候因子为指标气候-植被分类研究;(3)综合反映植被的结构和功能变化的气候-植被分类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全球变化背景下中国气候-植被分类研究的方向,并强调了气候-植被分  相似文献   

3.
在公王岭蓝田人化石产出剖面上对L15下粉沙质黄土层(猿人化石产出层位)及其下的古土壤S15系统取样,进行孢粉分析,首次在公王岭剖面上获得了有关中国北方最早的早期人类——公王岭蓝田人生活时期植被状况的化石孢粉记录。孢粉分析结果表明,公王岭蓝田人生活时期以灌丛草原植被类型为主导,在个别时期出现过森林草原植被类型。  相似文献   

4.
黄土高原地质、历史时期古植被研究状况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分析了目前对黄土高原古植被状况认识差异的可能因素, 对全新世不同地貌单元古植被记录做了初步分析, 认为黄土高原的古植被并没有严格按照植被地带性分布规律分布, 基岩山地、沟谷和塬面的植被类型有明显的差别, 全新世以来有厚层黄土分布的塬面上从来没有稳定的大面积的森林生长; 但在黄土高原南部沟谷和基岩山地全新世气候温暖期森林(疏林)可以得到较好的发育. 在黄土高原外围一些局地的植被群落, 更多的受到地形及地下水的控制.  相似文献   

5.
通过南海北部陆坡ODP1144孔沉积柱状样的炭屑数量统计, 结合花粉资料讨论了南海北部大陆及大陆架上1 Ma以来天然火的历史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研究表明, 炭屑的数量及大小与搬运距离有关; 搬运距离越短, 炭屑数量越多, 而粗粒炭屑与细粒炭屑的相对比值也越大. 冰期时(氧同位素偶数期)炭屑沉积率均很高, 粗粒炭屑与细粒炭屑比值较大; 间冰期时(氧同位素奇数期)炭屑沉积率相对较低, 粗粒炭屑与细粒炭屑比值较小. 这表明冰期时炭屑主要来源于出露的大陆架, 炭屑源区与沉积地点距离缩短; 间冰期时大陆架被淹没, 炭屑只能来源于南海北部周边大陆, 炭屑搬运距离增长. 整个钻孔剖面碳屑沉积速率变化规律表明在0.9, 0.47和0.13 Ma前后, 天然火发生强度都有明显增强, 表明这些时段气候发生明显变化, 可能与青藏高原的阶段性隆起有关. 频谱分析表明, 1 Ma以来碳屑沉积速率变化明存在99.1, 41 ka的轨道周期以及10 ka(12~8 ka)的半岁差周期. 半岁差周期的存在也反应了热带低纬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恢复自然植被对东亚夏季气候和环境影响的一个虚拟试验   总被引:42,自引:1,他引:41  
符淙斌  袁慧玲 《科学通报》2001,46(8):691-695
利用一个区域环境系统集成模式(RIEMS)来模拟恢复东亚地区自然植被后对区域气候和环境可能影响的程度,结果表明,大范围恢复自然植被对东亚夏季气候的影响是明显的,它不仅可以改变近地面气候状况,而且可以影响季风环流强度的变化,虽然这是一种虚拟的极端理想的状况,但这个试验表明,根据当地的气候,水文和土壤等自然条件来实行退耕还林(草),恢复自然植被有可能产生显著的气候和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   

7.
台湾中部和北部山地植被垂直带表土花粉和植被重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于革  刘平妹  薛滨  李政益 《科学通报》2002,47(21):1663-1666
调查分析了台湾中部沙里仙山和北部乐培山各类山地植被下的表土花粉,并采用生物群区化方法进行植被转化。各个表土花粉样点上的植被类型根据各类花粉出现的相对数量、植物功能型的分配和植被组合三者关系进行矩阵运算和模糊归类选择。结果表明,表土花粉模拟的植被能够较好地反映海拔500m以上山地热带、亚热带的栲-青冈林、山地暖温带栎林、松-栎林、山地温带和寒温带铁杉-云杉林及云杉-冷杉林等植被,其地理位置与实际植被的海拔高度分布基本一致。该研究能够为我国大范围表土花粉调查和垂直植被型变化提供花粉资料,为低纬植物功能型和植被型组合提供一个设计方案,并进一步为利用土层花粉重建第四纪植被的现代类比应用。  相似文献   

8.
新疆草滩湖村湿地4550年以来的孢粉记录和环境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芸  孔昭宸  倪健  阎顺  杨振京 《科学通报》2008,53(3):306-316
通过对新疆石河子市草滩湖村湿地剖面进行的年代测定、孢粉、植硅体鉴定和炭屑统计, 以及磁化率、烧失量和粒度等多项环境指标的综合分析指出在4550~2500 cal. a BP期间, 该区气候较为干燥, 不利于泥炭堆积, 而嗣后气候变得湿润, 石河子湿地发育、淡水水生植物丰富, 有助于泥炭累积, 但其间也出现了明显的干湿变化. 尤其在2500~1810 cal. a BP期间(550 BC~140 AD), 气候较今湿润, 湿地中曾有大量的芦苇、香蒲和黑三棱等挺水植物和淡水绿藻生长, 形成芦苇湿地景观, 而在周边区域上生长的是藜科、蒿属、菊科和唐松草属等为主要组成的荒漠草原植被; 然而,在1810~1160 cal. a BP期间(140~790 AD), 沼泽湿地水体变浅, 尽管其他水生植物种类含量大幅度减少, 但仍有芦苇生长, 周围区域则是以藜科和蒿属为主的荒漠植被景观; 在1160~650 cal. a BP期间(790~1300 AD), 该区中旱生草本植物旺盛, 种类丰富, 并进入水生植物繁盛的荒漠草原时期; 值得注意的是, 由桦木属和云杉属组成的乔木植物花粉含量显著增高到27.2%, 其中桦木属增至23.2%, 从而推测此时的桦木有可能生长在沼泽湿地的高岗地; 或者可能是云杉林线下移, 导致由洪流或者是经风带来的云杉属和桦木属花粉含量均增高; 但650 cal. a BP以来(1300 AD至今), 此时湿地周边地区仍是以藜科和蒿属为优势的荒漠景观, 类似于现代气候类型, 尽管仍有一些沼生水生植被生长, 但其含量已大幅度减少.  相似文献   

9.
陈明  D.Pollard 《科学通报》2003,48(Z1):33-43
发展了一个土壤-植被-大气双向耦合模式,并将其应用于东亚气候-植被敏感区的变化研究.这一模式克服了传统模式由于单向耦合带来的模式不确定性和系统误差,能够更好地刻画气候与生态系统的双向反馈过程及其变化.本模式对东亚气候-植被在两倍CO2条件下的变化研究表明,华北和西北地区内陆的气候将变得温暖干燥,江淮和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将更为温暖湿润.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在北方地区最为剧烈,其对气候的反馈也最为明显,表明该地区是气候-植被变化的敏感区域.温室效应造成的气候变化使华北地区自然植被生态系统退化,其对气候的同步反馈进一步加剧了温室气体的增暖效应.自北向南植被-气候变化的敏感性逐渐降低,反映在植被和气候的相互反馈和影响随纬度降低而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0.
郑艳红  周卫健  谢树成  于学峰 《科学通报》2009,54(12):1749-1755
以我国华南地区高分辨率湖相-泥炭交互沉积序列为例, 开展正构烷烃分子化石与孢粉记录的对比研究, 探讨和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异同性及其可能原因. 结果表明, 分子化石与孢粉不能完全对应起来, 其难以像孢粉一样能鉴别出具有不同生态意义的生物科属, 主要记录原地植被的变化过程, 而孢粉反映的是区域性植被的平均信号. 分子化石在植被种属的明确解释上可能要部分依赖于孢粉, 反过来分子化石也有助于提高孢粉分析中科属种的鉴定能力. 分子化石对细节变化的敏感度要优越于孢粉, 其正构烷烃C31/(C27+C29+C31)等指标显著地捕捉到了H1, B/A, YD事件, 以及约9850~9585和8590~7920 cal a BP两次早全新世的干凉事件, 这些事件可与周边地区环境变化格局对应, 响应了区域环境变化和全球气候突变事件. 通过这一实例的对比研究, 说明分子化石与孢粉的相互结合, 可弥补二者之间的不足, 有效验证和提高恢复气候、植被演化的分辨率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末次盛冰期东亚气候的模拟和诊断初探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于革  陈星  刘健  王苏民 《科学通报》2000,45(20):2153-2159
采用“国际球古气候模拟对比计划”对21kbBP的边界的共同设置,包括地球轨道控制下太阳辐射变化、北半球第四纪冰盖、海洋表面温度(SST)和大气CO2浓度,并尝试采用东亚地区21ka海陆界面和植被状况进行古气候模拟,报道所运行的全球大气环流模型对21ka的模拟结果,与地质资料的对比表明,该气候模拟与东亚气侯空间格局基本一致,植被敏感性试验反映21ka植被改变对地面温度和降水均有较大作用,特别是青藏高  相似文献   

12.
肖霞云  沈吉  王苏民  肖海丰  童国榜 《科学通报》2008,53(19):2324-2334
综合分析根据鹤庆深钻孢粉数据计算的多种孢粉多样性指数, 认为鹤庆地区2.78 Ma以来, 植物多样性分别在2.729~2.608, 1.176~0.342 Ma和自0.118 Ma以来快速增加、波动幅度和波动频率也明显变大, 而其他时期植物多样性则相对较低、波动较小. 对古植物多样性与古环境关系的进一步探讨显示, 鹤庆地区的古植物多样性取决于周围山地垂直植被带的增减与各植被带组成成分的丰富程度, 并受控于山体构造抬升与气候变化的幅度. 2.729~2.608 Ma期间的植物多样性高值响应于此阶段的山体强烈抬升; 而开始于1.176 Ma左右的植物多样性大大增加、波动幅度和波动频率明显变大是对中更新世气候转型的明显响应; 随后一次发生在0.991 Ma附近的植物多样性及其波动幅度与频率进一步增加, 则可能是受中更新气候转型与构造抬升的叠加影响; 自0.118 Ma以来的植物多样性增加, 可能指示了西南季风增强, 湿润的气候更适合多种植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三角洲第一古土壤层的孢粉、藻类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覃军干  吴国瑄  邓兵  李从先 《科学通报》2002,47(17):1347-1350
通过对上海CY孔晚第四纪沉积样品的孢粉和藻类分析,从长江三角洲地区古土壤层中分析出较丰富的孢粉、藻类化石。共鉴定得孢粉、藻类55个科属,根据其组合特征,进一步讨论了古土壤层形成时的环境,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古土壤成因研究提供了生物化石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古土壤的形成主要受到水流作用。古土壤层中环纹藻与陆生草本植物粉含量互火消长的孢粉、落类组合序列,证明了该地区古土壤形成期间曾经历水泛和水退的环境交替。水泛时期环纹藻大量发育,而到了水退期,暴露的陆区发育陆生草本植物。这也反映了本区古土壤形成时环境条件多变,造成了古土壤成土特征的多期性。化石组合中海水生沟鞭藻以低含量存在,表明CY孔所在地区在古土壤母质沉积时曾受到海水影响。  相似文献   

14.
灵台红粘土-黄土剖面钙质结核的碳同位素记录表明:在东亚季风区,C4植被至少在7.0Ma时已经存在;从4.0Ma开始,C4植被逐渐扩张,但并未达到主导地位。与低纬地区相比,本区C4植被的扩张滞后约3.0 Ma;晚中新世以来北美北纬37°以北地区C4植被扩张要滞后于北纬37°以南地区,在东亚大陆区,此分界线似乎要更加靠南。从约2.0 Ma以来,黄土高原C4植被又明显减少,这说明除CO2含量和温度变化外,可能还有其他因素在对C3/C4植被的转换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21 ka以来渭南黄土剖面的元素碳记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以陕西渭南黄土剖面21ka以来的黄土样品为研究对象,获得了元素碳浓度及063613C值随深度(时间)分布曲线,元素碳浓度在20.16,17.76,11.97和4.49ka时期呈现峰值,这几个时段均属气候快速变化时期,其中,11.97和20.16ka时期的峰值较大,时间跨度约为几十年至几百年,可能代表短期的强度较大的古火灾事件,元素碳的δ13C值变化范围为-11.71‰-21.34‰,主要反映C4植物的同 位素组成特征,表明当时黄土高原植被类型以草原为主。  相似文献   

16.
周浙昆  陈琳琳 《自然杂志》2021,43(6):459-466
云南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在不到全国国土面积4.1%的区域内分布了苔藓126科499属1 906种、蕨类61 科193属1 363种、裸子植物9科25属113种、被子植物244科2 367属15 951种,即云南高等植物的种数为19 333种,占全国高等植物种数的一半以上。除了高等植物,云南另有地衣66科203属1 067种、大型真菌124科599属2 729种。云南具有从热带雨林到高山流石滩灌丛的各种植被类型,共包含14个植被型、38个植被亚型、474个群系。丰富的地球环境多样性、 立体气候和特殊的地理位置是云南植物多样性丰富的原因。近年来,云南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行动,如:摸清植物的家底、 编制保护名录、建立种质资源库、保护极小种群等,使云南的植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相似文献   

17.
天山北坡晚全新世云杉林线变化和古环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芸  孔昭宸  阎顺  杨振京  倪健 《科学通报》2006,51(12):1450-1458
林线位置的变化, 是地质历史时期和现代诸多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可用来指示全新世气候的波动. 雪岭云杉(Picea schrenkiana)作为新疆天山北坡山地针叶林的建群种, 其分布范围和种群大小对气候变化反应敏感. 本文选取新疆吉木萨尔县泉子街乡桦树窝子村典型自然剖面和邻近的小西沟考古遗址剖面进行较高时间分辨率的孢粉分析和对比, 结合地层14C 年代分析和文化层炭屑扫描电镜显微结构鉴定, 表明两个剖面在2000~1300 aBP同一时段的地层中均出现云杉花粉百分含量的峰值, 云杉花粉分别达到20%和35%以上, 并与小西沟文化层中雪岭云杉炭屑的年代相吻合, 揭示出在2000~1300 aBP时段, 天山北坡雪岭云杉林的林线相对现今下移约330 m左右.  相似文献   

18.
灵台红粘土-黄土剖面钙质结核的碳同位素记录表明:在东亚季风区,C_4植被至少在7.0Ma时已经存在;从4.0Ma开始,C_4植被逐渐扩张,但并未达到主导地位。与低纬地区相比,本区C_4植被的扩张滞后约3.0 Ma;晚中新世以来北美北纬37°以北地区C_4植被扩张要滞后于北纬37°以南地区,在东亚大陆区,此分界线似乎要更加靠南。从约2.0 Ma以来,黄土高原C_4植被又明显减少,这说明除CO_2含量和温度变化外,可能还有其他因素在对C_3/C_4植被的转换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陇西黄土高原秦安地区全新世植被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人曾报道黄土高原西部甘肃秦安地区全新世中期气候湿润, 湿地广泛分布, 发现以松属为主的针叶树花粉可高达80%以上, 推断当地发育森林植被. 依据前人报道的全新世湿地-冲积黄土剖面并补充了典型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 开展了分子标志化合物组分的研究, 发现所有样品正构烷烃的高碳数部分均具有显著的奇偶优势, 并且以表征草本植物的正构烷烃C31为主峰, 且C27, C29, C31这三个有机分子中C27的含量最低(C272931), 与研究区草原植被现代表土结果一致, 而与以C29为主峰的森林草原现代表土结果有别, 也不同于当地现代松科植物以C29为主峰的正构烷烃分布模式, 表明研究区全新世以草原植被为主, 并非前人报道的森林植被. 研究说明, 若将孢粉和分子标志化合物指标有机结合, 可以弥补因孢粉传播等带来的古植被重建方面的问题, 更好地解释植被变化.  相似文献   

20.
南亚古季风的演变:西藏新的高分辨率古气候记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西藏几个小湖钻孔剖面高分辨率花粉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16kaBP以前为荒漠草原,气候寒冷干燥, 天气温比现今低7~10℃,年降水量仅为现在的40%?12kaBP以后气温逐渐升高,降水逐渐增加,出现木本植物,在9.2~6.3kaBP期间,有时发育森林或森林草甸。在8~5kaBP期间,1月和7月气温均高于现在2~3℃,年降水量比现在大200mm左右。5kaBP以后为草原植被,气温和降水呈非线性下降水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