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安乐死”,顾名思义就是医生为了免除绝症患者的痛苦而采用某种方法使病危者在无痛苦中安然死去。围绕是否倡导“安乐死”这个问题,政治界、法律界、医学界争议颇大。笔者认为,倡导“安乐死”是一种积极的,向上的,符合社会发展和人道主义的观点。必须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和法律上的保护。 实施“安乐死”是否会阻碍医学科学的发展,答案是否定的。相反,它将有益于医学科学的发展。目前的一种观点认为:只要病人有心跳,呼吸,就要不惜代价进行抢救,在抢救  相似文献   

2.
国内外安乐死立法的对比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林 《海峡科学》2008,(4):88-88,94
从20世纪30年代起,西方国家就有人开始要求在法律上允许安乐死,并由此引发了安乐死应否合法化的大论战. 1 国际上安乐死立法情况 二战以后,赞成安乐死的观点开始呈上升趋势,有关安乐死的民间运动和立法运动也日益增多.1993年,全世界第一个提倡自愿安乐死的团体在英国正式成立.  相似文献   

3.
徐林 《海峡科学》2007,(12):70-72
安乐死是个十分复杂的话题,它涉及伦理、道德、传统观念、舆论、法律、文化等各方面。理论上,人们对“安乐死”问题的探讨来源于人们对生命质量和生命意义的关注,来源于人们对生命尊严的关注。在实践中“安乐死”法化也同样面临着难题,“安乐死”合法化可能带来非常多的社会问题。目前世界上只有荷兰等很小一部分国家和地区允许安乐死,并且这些国家对实施安乐死这种行为规定了十分严格的程序。今年“两会”期间—个28岁的肌无力患者李燕写了份《安乐死申请》,再次引起了全国对安乐死立法的大讨论。  相似文献   

4.
王明丽  宋艳丽  贾翠平 《科技信息》2010,(21):I0125-I0125,I0073
自1986年陕西汉中安乐死案件发生以来,安乐死传入我国已有20余年,传入至今人们对安乐死问题的争论从未停止过,究其原因主要与我国特殊的国情有关.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道德传统的国家,传统的“孝道观”、“生死观”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安乐死的行为与这些传统观念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改变这些观念是促进安乐死实施发展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安乐死是否具有可行性,在理论上存在肯定说和否定说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理由也各不相同。笔者持肯定说的立场,对持肯定说的学者们的理由进行梳理,拟从刑事政策、价值基础、客观方面及主观方面等角度,来寻求安乐死在现代刑法中可行性根据。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发展,“安乐死”问题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由于关涉到种种道德问题,安乐死在我国难以取得合法地位。而我国儒道两家代表的传统生死观对死亡价值的肯定和重视,为安乐死的合法性提供了很有说服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张丽 《科技信息》2011,(22):74-74
安乐死的英文单词euthanasia来源于希腊文,本意指快乐的死亡或者无痛苦死亡。我国著名的刑法学者高铭瑄将安乐死定义为:安乐死是指身患绝症治愈无望,处于难以忍受的极度痛苦之中,濒临死亡的病人应其本人要求,采取措施,使其死亡或加速死亡的发生。安乐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个颇具争议的话题。这是种结束他人生命的行为,人们自然无法轻易从感情上接受这种行为。然而,随着人类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试图掌握自己的生与死。在传统理念和现实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安乐死在中国的司法实践中大部分被告都处以缓刑,对待孝子助母"安乐死"的这类行为,司法界主流观点是构成犯罪,但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在中国理论界和现实司法实践中,关于"消极安乐死"是"合法"或是"非法"一直争论不休。我们不妨从德国刑事司法实践中借鉴"停止治疗型"安乐死、直接故意安乐死、间接安乐死的分类来厘清何种安乐死为"合法",何种为"非法",必须受到刑罚。对于"停止治疗型"和间接安乐死,患者的意思表示、监护人的意见都可以作为阻却违法性事由,从而影响安乐死违法性的认定。  相似文献   

9.
时下有种误解,好像“安乐死”是在鼓励放弃生命。安乐死一词源出希腊文Euthanasia,由“美好”和“死亡”两个词组成,原意是指在人类主观外力的作用下安然告别人世。安乐死的对象应该是死亡已经开始的病人,其使命是完成一个没有或尽量减少痛苦的死亡形式并赋予终极的死亡以尊严和安详。这里,“死亡”被理解为逐渐从量变到质变的丧失蜕变过程。因此,安乐死是在痛苦的死亡已经发生、生命的价值基本丧失的情形下卫护生命的尊严而不是相反。哲人云:生就是走向死亡的过程。安乐死理论承认生命有灿烂、也有平实和衰败。死亡的尊严是生命尊严的有机…  相似文献   

10.
仁慈终点及安乐死作为3R准则中“优化”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上已形成了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我国还需要在相关法规、标准方面进一步完善。本文通过介绍国外有关人道终点及安乐死的主要指南、法规,为我国有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安乐死是一种新型的死亡方式,目前世界上只有荷兰使安乐死进入了法制化轨道,我国对安乐死仍有许多争议,但在法律上是禁止安乐死的。笔者也同意不为安乐死立法,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理由:一是安乐死不是自杀行为,则是他杀行为;二是人的生命权比健康权更重要;三是为安乐立法将阻碍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7月1日,世界上第一部允许自愿安乐死的法律在澳大利亚北部地区生效。安乐死这一在国际上已争论多年的话题又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所谓安乐死,是指为结束不治之症患者的痛苦而施行无痛苦致死术。对病人可否实施安乐死,西方一些国家的态度不尽相同。在英国,1993年2月4日,英国最高职业法院对一位年仅21岁、大脑已坏死4年的患者作出判决:同意患者父母和医生的申请,停止向其输入营养液。这是英国法律史上的一个  相似文献   

13.
李彬 《世界博览》2010,(7):20-21
安乐死组织“尊严”12年内为近干人实施了协助自杀,苏黎世因此成为世界安乐死的“首都”。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首例"安乐死"案的出现,安乐死已然成为理论界长期争论的焦点之一。本文通过对我国安乐死现状的分析和阐述,结合国外安乐死立法情况,从而论证安乐死合法化的必要性及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人们需要“安乐死”,而“安乐死”没有合法化已成为实现人们愿望的障碍。现有的理论、实践及技术条件已趋于成熟.将有利于推进“安乐死”合法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正>安乐死这样一个曾经十分引人注目的热门话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法律认可的困难,正在被众多的人们忽略。然而当你面对着年老体衰身患绝症的病人,现时的医疗不能治愈,病人又被病痛折磨得欲生无望、欲死不能时,你就不能不为之动容了。这时,人们也许会想到如果病人自愿,选择和实施安乐死可能是最好的解脱,当然这也是符合道德原则的。 安乐死是为了解除痛苦。 生活是美好的,死亡是痛苦的。古往今来多少人孜孜不倦探求长生不老之术,以达永生。但是,大自然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死亡或迟或早总会来临,并且常常伴以心灵和肉体的痛苦。伦理学的创立者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至善”,“至善”等同幸福,是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幸福同道德  相似文献   

17.
“安乐死”从1988年七届人大会议上就已被提上议案,而更让人记忆犹新的是2007年,28岁的银川女孩李燕由于身患重病27年,双腿瘫痪,生活无法自理,通过参加全国两会的人大代表帮她提交“安乐死申请”议案,安乐死一下子轰动全国。但过了二十余年,我国仍未对其进行任何立法,那究其原因到底为何呢?本文从安乐死的基本理论性质方面予以论述这一众说纷纭的话题。  相似文献   

18.
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材料研究所是浙江大学高分子系下属的一个研究所,诞生于改革开放的年代,旨在以该系历年来的科研成果为依托,实施高科技产业化,同时也承担学校培养硕士、博士生任务.近年来,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委“八五”、“九五”攻关项目、国家863高技术项目、国家部委重点科研项目、省科委与国家火炬计划项目等共九项,获得了“聚丙烯中空纤维微孔膜的制备新工艺”等七项中国专利和多项国家级、省级、市级与国际机构的奖励.尤其是其中关于聚合物硬弹性及其微孔膜新材料结构的研究及其应用开发,不论在学术上还是技术上都取得了重大成就,推翻了国内外许多学者提出的“晶片形变”能弹性模型,肯定了聚合物的结晶性只是硬弹性的一个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首次发现了聚合物在力学上、光学双折射及分子链拉伸取向上的反常行为;应用高技术“应力场结晶”新工艺,把聚丙烯中空纤维微孔膜的平均孔径范围扩展到可在100(?)~1000(?)中任意调节,解决了国外聚丙烯中空纤维膜只能用于微孔过滤而不能用于超滤与透析的难题.为此,去年荣获国家发明三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优秀研究成果奖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参加全国第二届科技大会时赴京领奖代表受到了江泽民、李鹏等国家领导人的亲  相似文献   

19.
论安乐死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乐死”从产生之日起就是一个非常敏感,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医学、风俗、伦理、法律、道义等各个方面,对安乐死的关注是对生命的另一个角度的关注方式;安乐死在我国合法化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在世界这个大的人文环境中,安乐死的观念最终也会被我国所接纳。关于安乐死的问题,不但要在理论上、价值观念上进行探讨,更要在实践中建立严格、完善的实施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介绍了安乐死的概念以及其所引起的争议的基础上,认为实施安乐死无论从公民的死亡权利、病人的自主同意还是从刑法的目的来看都应不属于犯罪,提出了安乐死非犯罪化的条件,同时指出了安乐死非犯罪化所面临的难题和立法必要性,提出对安乐死立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