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犯罪过失心理状态的本质问题是指是否缺乏高度责任心和足够慎重态度的心理特征。我国刑法进一步将犯罪过失的本质界定为违反注意义务。学界有些学者以行为人所不注意的内容为标准,将犯罪过失区分为事实上的过失与法律上的过失。通过对相关概念的明确,分析过失的本质以及法律过失与事实过失的内涵,得出事实过失属于过失的范畴,是过失的本来问题,法律过失总体上属于故意的范畴,不是过失的本来问题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口误对外语学习的影响是目前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一方面口误影响了交流的结构和效果。另一方面口误和学习者的认知和心理因素又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文章从心理认知的角度来研究分析英语口误,并提出相应对策,以达到减少学生口误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对于实践中所经常采用的欺骗性刑事讯问策略,司法理论及实务界已广泛认同应一定程度上容忍此种刑事讯问手段,但同时也必须在刑诉法中合理地确立相应的程度标准;具体到我国,应考虑注重供述的真实性和程序的正当性相结合,以及在明确道德底限的同时兼顾道德评价的相对性。  相似文献   

4.
侦查讯问既是刑事司法程序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司法环节,又是一种典型的机构性话语.从话语的角度探究侦查讯问的语言本质对语用学研究和刑事司法实践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对中外侦查讯问话语研究现状做出评介,理性分析既有研究成果的贡献与不足,又为侦查讯问话语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5.
侦查讯问语言是侦查人员为达到讯问目的,依法对犯罪嫌疑人提问、应答、规劝时所使用的表达工具,是向犯罪嫌疑人传答信息、收集信息、施加影响的工具,是讯问方法的基本表现手段。然而,学界对侦查讯问语言的研究并不深入,尚属于比较年轻的研究领域。本文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语料分析发现侦查讯问的语言形式主要表现为疑问句和祈使句。其中,疑问句在侦查讯问中起到主导作用,祈使句穿插在问话中间起到难以忽略的辅助问话作用。两种语言形式的存在和作用反映出侦查权在讯问中的强力运行。  相似文献   

6.
一、攻心谋略之概念及意义攻心为上的策略是侦查人员在讯问犯罪嫌疑人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思想,政策,法律,形势与前途教育,从心理上征服犯罪嫌疑人,促使其彻底交代罪行的讯问策略。  相似文献   

7.
对犯罪的侦查是一种极具对抗性的活动,为有效获取证据,查明案情,有时需要采用带有欺骗性性质的讯问手段。但欺骗性手段具有天生的危险性,如果无度地滥用,不仅不利于案件的侦破,还会损害公民的正当权利,政府的公信力也会大打折扣,为此对其必须设置严格的法律限制。  相似文献   

8.
周叶 《科技信息》2010,(6):177-178
审讯活动跟打仗一样,要打有准备之仗。因此,审讯前对策的制定、方法和技巧的运用是审讯成功的条件。执法人员在进行审讯时,巧妙的运用语用预设,将被询问人的答案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并进行导向和控制,以达到预期的审讯目的。  相似文献   

9.
侵权责任中,特别是无过错侵权责任中能否适用及如何适用过失相抵的问题,理论界一直颇有争议。通过对过失相抵的概念和适用规则进行探究,以及对各国交通事故责任中的过失相抵进行比较考察后发现,交通事故责任中完全可以适用过失相抵。在我国现有立法背景下,对机动车之间发生的交通事故,应主要进行过错比较,适当考虑原因力;对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的交通事故,如不能证明机动车方有过错的,则应以原因力的比较为主,同时考虑受害人的过错程度。  相似文献   

10.
吴婉霞 《甘肃科技》2006,22(5):221-223
假言推理是反映客观事物间条件联系的推理,在讯问工作中有广泛的应用。因为犯罪同其他事物一样,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因果关系,讯问人员往往需要从认识案件的一个环节去认识另一个环节,由已知环节去认识未知环节。讯问人员正确运用假言推理,一方面可以推断犯罪嫌疑人应具备的条件,另一方面可以用有力的语言揭露、驳斥犯罪嫌疑人的诡辩。运用时还必须做到大小前提真实,推理形式正确。只有这样,才能在讯问工作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秋瑾死前没有供词是秋瑾冤案的一个焦点。时过百年,马自毅先生却认为秋瑾留有供词。通过考察史料,马自毅先生的四点理由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2.
职务犯罪侦查讯问工作具有特殊性。如何采用更加多元化、人性化的辅助侦查讯问策略和方法,改变职务犯罪嫌疑人的态度,突破其心理防线,成为职务犯罪侦查活动面临的巨大挑战和难题。基于叙事传输理论的视角,通过让犯罪嫌疑人沉浸在叙事故事中的独特心理机制,在其高度情感的参与下,尽量减少其负面认知反应、促使其认同故事角色并唤起强烈的情绪,可以有效地达到说服犯罪嫌疑人改变态度和信念的目的,从而主动供述自己的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13.
设计是连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桥梁,人们寄希望于通过设计来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拓展自己的生活空间,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于是如何把握人对室内环境空间的使用心理,将有限的环境空间拓展为满足人类心理需求的无限的环境心理空间就成了室内设计领域的一大课题。本文将针对室内环境心理空间与室内设计的关系,室内环境与人的心理及行为的相互作用,环境心理空间在室内设计中的针对性运用等问题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4.
中学生物教学的心理研究是以教育心理学为指导,以学生的生物学习和教师的生物教学为两大中心线索,研究和探讨中学生物的学与教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本文从中学生学习生物的心理研究和中学生物教师的教学心理研究两个方面入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分别进行了阐述,并对中学生物教学的心理研究在实践的意义进行归纳,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得更多的中学生物教师科学地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让中学生物的教学上升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5.
一、儒法之争与社会二元平衡论人类社会得以不断发展进步,是因为我们能够对我们生活其中的大自然及周围的各种社会现象加以深入的观察,并由此而悟出这些现象背后的运行规律,再加以适当的利用,使得我们的生活条件得以改善。要对这些道理加以说明,例子很多。最著名的莫过于英国科学家牛顿对苹果从树上掉下的观察,从而悟出万有引力的存在及其后的牛顿力学三大定律的例子。这三大定律对近世的科技发展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在社会科学领域方面,马克思对工业革命后的英国劳资关系的观察,从而悟出马克思学说。其学说对后世的共产主义和社会…  相似文献   

16.
陈文玲 《科技信息》2012,(36):216-217
讯问是讯问人员与嫌疑人之间的特殊的言语活动,与日常言语交际有所不同,所以当讯问人员把预设作为策略使用时,预设与已知信息、预设与新信息的关系有其自身的特点,体现在三种情况:一,预设中包含的已知信息对讯问人员而言其实是待查证的未知信息;二,预设中包含的旧信息对被讯问人而言其实是新信息;三,预设中包含的旧信息及其与之一起传递的新信息其实都是审讯双方的已知信息。预设与信息关系的这些特点是由审讯的特殊性决定的。审讯人员利用预设这种语言技巧,有助于获取新信息、新证据,推动审讯顺利进行,从而提高审讯的效率。  相似文献   

17.
在日益关注心理和谐与社会和谐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心理学家开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阐述心理和谐与社会和谐.事实上,对和谐心理、和谐社会的理想追求在中西文化历史上由来已久.该文首先通过追溯中西方文化关于和谐渊源的论述,进而阐述中西方文化关于和谐观的内涵:身心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环境的和谐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中西方文化关于建构心理和谐与社会和谐的思想,包括身心和谐的建构思想、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人际和谐的建构思想以及社会和谐的建构思想.  相似文献   

18.
在刑事诉讼中讯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侦查程序中的重要一步。讯问犯罪嫌疑人既是获取最直接证据、取得案件突破口的重要途径,也是容易发生践踏公民基本权利的一个程序阶段。通过对比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刑事诉讼法关于侦查中讯问被追诉人规定之间的不同,可以发现中国大陆在讯问犯罪嫌疑人方面法律规定的不足,主要包括:大陆没有关于犯罪嫌疑人沉默权的规定和告知;除传唤与拘传的讯问之外,法律没有对讯问中的时间、地点和讯问环境作出明确规定;法律对笔录的制作没有作出细致规定。为此,应以现代治国的标准对中国大陆刑事诉讼侦查中讯问犯罪嫌疑人的规定加以改造,从而最终符合实现程序公正和权利保障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9.
文化视野中的审美心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诚如一位批评家所言 ,现在文化和审美越来越分离 ,孤立的审美成为当代主要的问题 ,作者反对这种不良的研究倾向 ,希冀着文化审美心理学的突显。因为审美心理并非栖居在理想的真空中 ,而是生长在人类文化这片沃土上 ,无论是群体审美心理还是个体审美心理 ,它们都是文化这棵巨树上的果实。  相似文献   

20.
李爽 《当代地方科技》2010,(12):143-143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效应,这些心理效应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认识和利用心理效应,并通过心理效应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几种心理效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启示,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教育效果,使得受教育对象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