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三角区域创新趋同研究——基于专利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区域创新最具活力的地区,以专利数据作为区域创新变量,采用趋同理论来检验长三角各地区创新差异是否存在趋同现象.研究结果表明:专利授权和专利受理均存在σ趋同;面板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专利授权和专利受理均不存在绝对β趋同,采用稳健的广义矩估计(GMM)一阶差分两步法估计结果显示两者均存在条件β趋同,并且专利授权... 相似文献
2.
陈淑平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21,6(12):64-76
城市群作为我国区域创新发展的主体空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针对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创新的研究对于推动京津冀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京津冀13个城市的合作申请专利数据进行分析,首先构建京津冀城市群创新合作网络,剖析其动态结构、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融入创新知识元素,建立城市-知识耦合网络,从多个维度深入分析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创新程度,揭示协同创新网络结构特征及动态演化,为京津冀城市群创新网络优化、创新资源合理配置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2005—2018年湖北省科技进步奖获奖信息为数据来源,以历年荣获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共同署名单位构建湖北协同创新合作网络,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利用Bicomb、Ucinet等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显示:55.35%的成果是通过高校、企业和其他机构合作完成;整个网络呈现低密度、聚类系数高、平均路径长度偏长以及有明显小团体出现等特征;以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和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是湖北协同创新合作网络的核心节点。 相似文献
4.
基于科技协同创新对于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通过构建长三角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进行测算后发现:长三角科技协同创新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区域内各大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等主体间的协同创新水平有所下降。针对长三角主体间科技创新合作方式单一、要素流通不畅、保障机制缺乏等问题,三省一市应通过加强协同创新顶层设计、构建开放融合的创新环境、优化创新一体化发展路径等举措,更高水平提升长三角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水平。 相似文献
5.
雄安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要承载地,对优化重构京津冀区域的创新网络空间布局意义重大。目前雄安尚处在建设期,区域创新网络的演化表征以合作专利作为指标较为客观且可行。首先,以专利合作数据构建雄安—京津冀创新合作网络,剖析雄安节点特征。其次,采用QAP方法探究雄安—京津冀创新合作网络的影响因素。最后,运用扩展PMC指数模型分析雄安科技创新政策。结果表明:1)雄安拓展合作城市速度较快但合作频次不足,逐渐向中心位置演化,但对资源的控制能力提升不明显;2)制度邻近对雄安—京津冀创新合作网络呈正向影响;3)雄安已有科技政策主要以投资补贴为主,创新创业平台的培育以及促进创新成果产出政策不足。 相似文献
6.
长三角区域半导体照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导体照明技术是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新兴高技术领域之一。作为新型高效固态光源,半导体照明光源具有节能、安全、绿色环保、长寿命、色彩丰富、微型化等显著优点,将成为人类照明史上继白炽灯、荧光灯之后的又一次标志性的飞跃,是世界照明工业的一次全新的革命。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长三角区域半导体照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现状与问题,分析问题的内因,在此基础上提出长三角区域半导体照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路径,勾画出长三角区域半导体照明产业集群演化关键技术创新路线图,并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迫切需要加强区域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从IP保护政策、综合保护实力、行政保护水平、司法保护水平4个方面入手,分析长三角"三省一市"区域知识产权保护现状,指出存在问题,提出实行区域知识产权分级分类保护制度、建立区域共享IP侵权"黑名单"制度、构建区域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量子信息技术作为未来重大技术范式变革的前沿领域,已成为全球科技战略布局的关注焦点。为揭示量子信息技术发展态势,构建出“整体趋势—空间布局—合作创新”三维分析框架,并基于2000—2022年全球专利数据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在整体趋势上,专利申请经历了2000—2015年的平稳发展期和2016—2022年的迅猛增长期两个阶段,且在量子通信、量子密钥分发、量子计算等主题上高度集中;(2)在空间布局上,美国拥有的高质量专利数量远超其他国家,虽然中国的专利数量全球领先,但技术全球化战略布局较弱;(3)在合作创新上,全球合作创新网络结构较为松散,且多存在于同类型的创新主体之间。基于此,提出中国应加快实施量子信息技术全球化战略,聚焦关键领域布局高价值专利,积极构建产学研用科技创新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校企合作创新中,知识转移最直接的表现是专利的获取。本文通过对近几年甘肃省校企合作专利数的获取和分析,总结出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甘肃省校企合作创新成果转化率以及利用率整体处于较落后水平。针对所指出的问题,本文在最后给出了提升甘肃省校企合作创新及其知识转移能力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徐慧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4,(12):24-25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是国家科技创新投入的重要形式,并且越来越多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成果由产学研协同创新产生。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专利成果实施转化状况调查显示,产学研协同创新有利于促进科技计划项目专利成果的许可、转让、产业化实施等,因此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执行中应该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提高企业参与程度,同时发挥中介机构在产学研合作中的纽带作用,提高中介机构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引导更多金融资本投资于科技成果的应用和产业化中。 相似文献
11.
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构建有利于促进区域内各方创新资源的高效流动和优化配置,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创新要素的集聚效应和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也有利于带动区域更好地融入国家创新系统和全球创新系统。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合作申请专利信息为依据,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了廊带区域技术创新协同网络个体特征。利用构建的评价指标进行研究,发现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技术协同网络地域化发展趋势明显,高校和科研院所具有更强的社会嵌入性,集团企业具有更强的路径依赖性,高新技术企业具有更强的市场敏感性。 相似文献
12.
基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信息服务平台中的合作专利数据,运用空间交互模型分析了影响省际间创新合作的主要因素,并比较了各因素对同组织合作和异组织合作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地理距离、区域发展不平衡和技术距离是影响跨区域合作的主要因素;地理距离和技术距离对同组织省际合作的影响程度均小于对异组织省际合作的影响程度;区域发展不平衡因素对同组织省际合作的影响程度高于对异组织省际合作的影响程度.结合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阐述了分析区域创新现状与模式,对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基于对四川省获科技进步奖项目的分析,运用文本挖掘与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四川省的区域开放协同创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四川开放协同创新中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医院5大主体间的多边合作逐步加强,其中企业始终保持主导地位,高校企业、产学研、研究机构企业合作项目较多且趋势良好;区域开放协同创新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成都平原、川南、攀西、川东北、川西北经济区,城市开放协同创新格局呈“核心-边缘”分布特征;四川形成了全省、各经济区“大小”日益复杂的开放协同创新网络,其中成都长期保持网络中心地位,次级网络中心则在成都平原、川南、攀西和川东北经济区动态变化。最后提出统筹规划布局多个区域创新中心、优化区域开放协同创新网络、构建良好创新生态系统、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长三角社会发展科技协同创新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三角洲两省一市在社会发展科技领域具有协同创新的良好基础和条件。两省一市应围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改善生活环境的共同目标和共性需求,在生态环境、人口与健康、循环经济、人居环境、公共安全等重点领域,坚持关键技术攻关、技术集成和工程示范相结合,紧密衔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以若干重大科技项目为依托,切实加强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15.
专利实施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意义重大。在协同视角下探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利实施问题,阐述专利实施目标协同、资源协同、激励协同机制的形成,并提出O—R—M协同机制架构,为组织合作专利实施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利于在实践中推动新兴产业专利成果的市场化。 相似文献
17.
针对高校内部部门之间相对分割、独立的现状,进一步整合、协同已有的校内科技创新力量,深化校内合作已成为提升高校协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建立或深化校内产学研合作,须强化校内教学、科研与校办产业相关部门及相关部门和高校整体间的多维联系,形成健康的协同、合作关系,从而提升高校的协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由于科学研究的复杂性以及社会性,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倾向于通过合作共同解决科研问题。而合作发表论文成为研究者之间合作的重要方式,合作发表能促进研究者之间乃至研究机构之间的知识交流和资源共享。为此收集并整理了CNKI(中国知网)2001—2016年K大学M学院教师的论文合作数据,构建研究者合作网络。在此基础上,运用科学计量学和社会网络分析法,系统理解合作网络的特征及规律,以期为促进高校的科研与创新活动管理,提供新的视角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