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TM影像解译的2000年福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图、地形图等,对福州市各乡镇和不同海拔带上土地利用程度进行分析,认为福州市土地利用程度水平分异格局明显,沿海地区、平原地区土地利用程度指数明显高于内陆地区和山区;土地利用结构和程度随海拔的上升呈现明显的垂直变化规律,100 m以上林地占绝对优势,0~50 m为福州市土地利用程度最大的高程带.还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方面对影响福州市土地利用程度空间分异的因素进行分析,认为地形特征、气候特点、人口分布、经济发展、交通干线分布及社会政策等因素影响着土地利用空间分异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0—2010年省级数据,对我国土地财政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我国土地财政规模与土地财政依赖度均呈大幅上升之势;土地财政收入由土地间接税收为主转变为土地经营收入为主;土地财政规模与土地财政依赖度省际差异明显,且呈东、中、西部递减趋势;省级土地财政规模与土地财政依赖度空间分异格局相似度较高,且变化缓慢;地方政府财政压力、经济增长、土地供应结构与土地价格、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是影响我国土地财政变化的主要因素.研究结论:通过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减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是治理土地财政问题的当务之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体制,减弱地方政府开拓"土地财政"的动力是治理土地财政问题的根本.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土地供给的价格弹性(以下简称土地供给弹性)所代表的政府土地出让行为对土地和住房市场的影响,该文构建在垄断土地供给条件下的土地和住房市场均衡理论模型,并针对"供过于求"和"供不应求"的市场状态分别进行分析。理论分析表明:土地供给弹性是影响土地和住房市场均衡状态的重要因素,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提高土地供给弹性增加土地出让收入。基于中国35个大中城市2006-01—2013-09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住房市场价格和交易量的波动以及地方政府财政对土地出让金的依赖程度是决定土地供给弹性的重要因素。政府应当根据城市发展情况,合理确定土地供给计划,确保住房用地的有效供应。  相似文献   

4.
本文依据1996-2010年人均GDP数据运用计量经济软件Eview6对我国商品住房销售面积和人均GDP及土地开发面积进行实证研究,了解人均GDP和土地开发面积对商品住房销售面积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商品住房需求和供给共同对商品住房销售面积起作用,商品住房的需求影响更大些。这对房地产企业投资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也有利于对政府部门制定土地开发和商品住房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5.
从住房供应的源头土地供应出发,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城市土地合理供应决策模型,并借助南京市住房市场相关数据对城市土地年度合理供应量进行预测分析.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北京市土地覆盖变化对地表温度的影响,选取1991年和2011年的Landsat-5专题制图仪影像,采用单窗算法和基于专家知识的决策树分类方法,提取期间地表温度和土地覆盖变化信息,分析了研究区20年来的土地覆盖变化对地表温度影响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991年到2011年间北京市土地覆盖类型的变化改变了地表温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在土地覆盖类型未发生变化的区域,6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地表温度都升高,在土地覆盖类型发生变化的区域,地表温度有升有降,但总体上城市地表温度的空间分布与土地覆盖类型的空间变化格局存在明显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黄河流域绿色发展的目的在于维护生态安全以及提高发展质量.借鉴绿色经济效率评价方法,将生态损失作为非期望产出纳入传统土地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中,借助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对2003-2018年黄河流域53个地级市的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进行测度,采用核密度估计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分析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演变特征,并定性分析其时空演变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时间上,黄河流域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呈现上升趋势,并存在两极分化格局,不同时段内上、中、下游的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存在显著差异;空间上,黄河流域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呈现正向全局空间相关性,且空间集聚程度呈现“波浪式”发展特征,即上游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从低值集聚型演变为高值集聚型,中游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主要表现为低值集聚型,下游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由高值异质型演变为低值集聚型.此外,影响黄河流域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因素主要为宏观政策以及上、中、下游不同的自然环境特点、产业结构和城市发展特征等.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了提升黄河流域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建议:从宏观角度看,应致力于创新制度、构建全流域国土空间规划...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南海区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在土地产权的影响下,其时空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研究在定性分析了南海区土地产权变迁及其对土地利用影响的基础上,选取4个典型年份数据,通过RS、GIS空间分析方法及景观生态学方法,从数量结构及空间格局2个方面对建设用地扩张特征进行定量分析,并探讨了土地产权对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南海区土地产权变化对土地利用有重大的影响.其中,20世纪80年代的"三权分立"制度格局促进了乡村工业化的开端及建设用地的大量增加;20世纪90年代的土地股份合作制加速了土地利用非农化的发展,形成破碎的乡村工业化格局;2000年后土地紧缩政策促进了集体产权的国有化,建设用地增长变缓,并逐渐呈现集聚与破碎共存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与房地产可持续发展为目的,针对当前沈阳城市土地供应中存在的总量偏大、空间配置不均衡、结构欠佳等问题,采用2002~2006年的数据,以供地面积、固定资产投资等为输入单元,以土地出让金、GDP等为输出单元,运用DEA数据包络分析(C2R模型)评价了土地供应的总体效率以及空间结构、用途结构等效率.并结合实例,测算出决策单元指标的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值;同时就非DEA有效年份,利用投影理论提出了对应的改进建议,实现了改进后的效益预测.有关方法可以成为未来评价城市土地供应效率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0.
 从空间匹配角度探究空气质量与土地集约利用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影响因素,对缓解空气污染、创新城市节约集约用地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趋势面、空间自相关、重力模型、空间错位模型、灰色关联度模型等方法对全国29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空间分异规律、空间匹配关系及其驱动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2017年全国城市空气质量在空间上呈现出以冀中南城市群为核心向外逐渐好转的中心-外围结构,集聚特征显著;全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出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为核心向外扩散的多核空间结构,集聚特征亦比较明显。(2)全国城市空气质量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空间上存在不完全协同、匹配现象,负向错位区主要分布在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错位强度呈核心-边缘的空间结构,正向错位区分布在东北、西南、西北和南部沿海地区,错位强度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错位贡献度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东部地区尤为突出。(3)全国城市空气质量与土地集约利用两系统总体关联度较强,其中影响空气质量的污染物浓度以及影响土地集约利用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建成区绿化率和地均工业废水排放量等因素为造成两系统空间错位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潍坊学院学报》2017,(1):39-42
土地是支撑一切经济活动的自然资源基础。国家目前的土地供给政策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合理之处,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为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方面,土地供给制度的完善对经济的良性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当前土地供给制度中存在的缺陷,从优化用地结构、盘活存量和闲置及低效利用的土地、完善土地供应市场等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解决措施,以提升土地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陕西省城市土地城市化的发展水平与进程。方法以陕西省10个省辖市为研究单元,以2006年和2016年陕西省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基本数据,利用土地城市化率、城市土地扩展面积和城市土地扩展速度分别评价陕西省城市土地城市化的规模、水平与进程的空间分异格局。结果(1)陕西省各城市的土地城市化水平存在很大的区域差异性;(2)陕西省城市土地城市化率变化幅度出现正增长与负增长2种情况;(3)陕西省土地扩展面积较大与扩展速度较快的城市集中于关中地区,此分布格局与建设用地增长面积分布格局类似。结论陕西省土地城市化水平在各市间差异较大,并呈现明显的区域化特征,各市区应扬长避短发挥各自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以赤峰市城子乡为例,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借助DEM图提取高程、坡度信息,分别与2001年和2011年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分布图进行空间叠加,系统分析研究区近10 a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分布与变化的地形梯度特征,探讨地形因素对土地利用方式选择及空间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 a)地形因素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控制性作用,表现为随着高程的增加,林地变为主要利用类型,耕地在各高程区域中的相对数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和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的分布比例逐渐减少,同时土地利用多样性降低。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土地利用类型大多分布在0o~3o坡度段内,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主要分布在<8o坡度段内,说明其受地形地貌因素影响较大,对坡度选择性较高。( b)地形因素对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有显著影响,不同地形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存在一定差异,低地形区域是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最为活跃的区域。说明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是自然条件限制和人类活动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地形是形成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背景性基础因素。  相似文献   

14.
该研究以自然资源部发布的445个国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区为研究样本,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和计量模型探究国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政策向纵深推进时的资源配置、区位选择等提供有益参考.结果表明:1)国家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区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和集聚特征,从总体上看,呈现“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分布格局;从省际尺度来看,国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区的分布较为集中,呈聚集型.2)绝大部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区集中分布在胡焕庸线东南侧,且呈现“单核独立,次中心多点环绕”的空间分布特征.3)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区的空间分布是自然地理条件、农业生产条件、经济发展条件、政策规制强度和城市化水平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不同区域,其作用方向和影响路径存在差异.最后,应遵循试点区的地理空间差异格局,因地制宜地进行分类实施与差异化管控,同时做好试点区建设的配套支持工作和成效评估工作.  相似文献   

15.
土地供给制度绩效评价是一种制度效果的综合评价,能够对制度目标和制度功能的实现提供有效的考评基础,能够为土地供给制度的完善提供有力的分析工具.城市土地供给制度绩效评价的目标要体现土地资源供给公平与合理性,具体的绩效评价效应目标应包括结构配置效应、经济利益效应、社会利益效应和环境利益效应.拟从内涵、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评价方法等方面分析城市土地供给制度绩效评价制度,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南宁市城市土地扩张与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空间重心转移计算和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计算方法分析计算南宁市城市用地扩张趋势与速率,结果为:1994-2005年间南宁市主要向东、南、西三龇向扩展,其中向东扩张最为明显.城市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张,2005年城市土地面积是1994年的2.25倍.1994-2001年城市扩张速率仅为7.71%,城市空间重心逐渐向东移动.而2001-2005年,城市扩张速率达到11.57%,城市空间重心转向东南方向.影响南宁市城市用地扩张的因素有经济增长、人口增加、政策推动以及交通发展的牵引.  相似文献   

17.
土地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生产要素,其有效供应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中国,国有土地实行计划供应,土地供应计划对地方政府土地供应决策的影响会显著影响土地供应效率。该文在前景理论框架下,基于全国各省及直辖市以及地级市住房用地供应计划及执行情况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模型和门槛面板模型,分析发现2010—2013年间地方政府在住房用地供应计划下的住房用地供应行为符合前景理论预测:对供应计划目标存在参照依赖,但同时存在敏感度递减。超额设定的供应计划可以提高地方政府的住房用地供应量;但计划目标设定过高时,计划效力减弱,计划未完成率提升。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无定河流域和陕北黄土高原土地的研究,提出土地结构是土地空间组合格局的观点;分析了土地质与量群聚的对比关系;并用信息论中的熵函数给出了土地出现频率和复杂度。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土地市场化进程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间自相关是空间统计学和空间计量经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在设定显著性水平下衡量邻近位置属性(或现象)之间的相关性.我国大陆省区土地市场化程度的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1999年至2005年期间,土地市场化程度存在着显著的正空间自相关,土地市场化程度高的省区趋向于与高的省区相邻,土地市场化程度低的省区趋向于与低的省区接壤,我国大陆省区土地市场化程度呈现出以聚集为特征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20.
主要结合广西的城市土地需求形势,分析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人口变化、生态环境改善、区域和区位条件以及相关政策等因素对广西城市土地需求的影响,为广西城市发展及未来土地需求量预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