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威 《科学之友》2005,(4):43-43
南极,地球的一个端点,很早就为探险家们所垂青,为完成向这个地球之端的冲刺,探险家们作了极其艰苦卓绝的努力,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20世纪初,英国的斯科特探险队与挪威的阿蒙森探险队,为争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先到达南极点的殊荣,在这块银色大陆上开始了艰险的征程。挪威的阿蒙森探险队从鲸湾出发,用狗拉雪撬,经过53天的时间,于1911年12月14日第一次到达了南极点。英国的斯科特探险队,在阿蒙森队抵达南极点的1个月后即1912年1月18日,也终于到达南极点,但在归程中不幸罹难。他们的顽强献身精神和悲壮事迹,同样载入了南极探险史册。为了纪念这…  相似文献   

2.
当4名失事英国探险家半死不活地穿过雪堆,满脸胡子,褴楼衣服与脸带着污垢最后来到了边远的南乔治岛挪威人的捕鲸站时,年轻的孩子们吓的逃开了。那是在1916年5月20日。那些人能活着到达那里真是个奇迹。在南极圈附近冰海上忍受饥饿、疾病与那让人畏惧的寒冷整整18个月后,埃勒耐斯特·萨克莱顿爵士和他的船员从南极回来的消息让布宜诺斯爱利  相似文献   

3.
比猫还要大的老鼠、伪装成地衣的蜘蛛、奇形怪状的毛毛虫、在游动时会从鱼鳔中发出哼哼声的鱼……这些似乎只有科幻小说里才存在的动物,正和你我一样,快乐地生活在这个地球的某一个地方。20万年来,它们一直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所以变得和地球上的其他生物有点不太一样。最近,一个科学探险小组悄悄地摸了进去……  相似文献   

4.
在墨西哥乌瓦特拉高原深处有一系列洞穴,人们认为这些神秘的洞穴是地球上最深的洞穴。为了证明这一点,科学家们曾在1988年往洞穴入口处的溪流倒入染料,带有颜色的水流最终出现在低于入口处5492英尺的地方。虽然这是一个令人惊喜的结果,但由于连接洞穴的大部分通道都在水下,没有人能证明实验的正确性。自1968年人类发现这些洞穴以来,已有18支探险队试图穿过这些迷宫般的洞穴,但却屡试屡败。前年3月,由44名探险队员组成的一支美国探险队再次进入乌瓦特拉洞穴,尽管他们也没有走完全程,而且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但终于获得了可信的证明。最近,美  相似文献   

5.
《大自然探索》2012,(2):11-11
尽管科学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知道“死亡冰柱”的存在,但他们直到最近才首次拍摄到它沉降至南极海底、在此过程中毁灭一切与它接触的生物的场景。  相似文献   

6.
在南极的极点,在这地球的最南端,在一片银色的冰雪高原上,有一座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建立的永久性的科学考察站──阿蒙森·斯科特站。这是为了纪念两位率先征服南极极点的英雄──挪威探险家阿蒙森和英国探险家斯科特。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伟大的地理发现的吸引下,世界各地探险家们向南极发起了冲击,渴望像哥伦布那样名垂青史。阿蒙森和斯科特无疑是其中的校仅者。历史的回顾大约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人从对称美的角度出发提出南半球肯定有大块陆地。公元16世纪,荷兰制图学家麦卡托绘制世界地图时,将这块假想地命名为“南方大陆”。…  相似文献   

7.
是半途而废,还是继续前进伊恩·罗兰的悲壮牺牲几乎使斯通的探险计划成为泡影.一个队员护送伊恩的尸体回苏格兰去了.其余的队员愤怒地指责斯通,说他作为队长,工作热心得过了头,对洞穴着了迷.一时间,探察队里关系紧张起来.  相似文献   

8.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前苏联海军不仅加紧了对核潜艇的研制,同时对体积小、行动灵活、噪音小、造价低廉的常规潜艇也非常重视,所以前苏联海军的常规潜艇也得到了空前发展。到了60年代,前苏联拥有的常规潜艇就多达150余艘,居世界首位,并且在常规动力潜艇技术上,也远远地超过了美国等其他国家。而美军在60年代真正能投入使用的常规动力潜艇只有几艘。  相似文献   

9.
2005年3月24日,上海民生路码头,彩旗鲜花一片,锣鼓鞭炮阵阵。刚刚结束南极征程的“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正徐徐靠岸。2004年10月25日,人们也是在这里欢送“雪龙号”出征,转眼150天过去了,“雪尼号”总航程超过26500余海里,破冰累计13海里。其间,“雪龙号”和中国第21次南极科考队的137名考察队员先后6次穿越西风带,经受住了浩瀚大洋的颠簸和西风带最大浪高8米、风速11级以上的南极航行历史上最大的狂风巨浪,战胜了南极冰盖高寒缺氧等恶劣自然环境的严峻考验,除完成了中山站、长城站和南大洋的遥感测绘、两站绝对重力测量、环境监测、特别保护区考察、磷虾资源研究、太平洋-印度洋暖流观测和Argo浮标投放等考察调研项目外,还首次向国际上称为“难以接近之极”的冰盖之巅发起冲顶挑战,由13人组成的中国南极内陆冰盖昆仑科学考察队,最终让鲜艳的五星红旗飘扬在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这次冲顶活动填补了世界南极科学考察史上的一项空白,体现了中华民族勇于探索、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为建设我国第三个南极考察站——“南极内陆考察站”铺平了道路,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0.
深海探险     
浩瀚的海洋,不但给人们以辽阔、美丽、宁静的感觉,它的惊涛骇浪,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在海洋深处,还有一片神奇的世界,却鲜为人知。那里,丝毫没有光线,伸手不见五指,水温奇冷奇热,一向被认为是生物的荒漠,是地球上最后一块未开发的领域。正是这个神奇的世界,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的探险家,想深入其中,探求它的奥秘,然而终因种种条件的限制,直到30多年前才开始起步。划时代的深潜试验1960年1月23日,美国海军上尉顿·华而舒  相似文献   

11.
武隆探险     
在完成广西乐业天坑探险任务后,中英美联合科考探险队将目光瞄准了有着庞大洞穴群的重庆。今年6月上旬,他们在重庆首先进行了10天的前期科考活动。 其实这已是探险队第三次来重庆武隆进行探险科考活动了。1994年和1996年,联合探险队曾两次前来考察。虽然每次队员不尽相同,但目的都是一个,那就是对重庆武隆芙蓉洞群系列洞穴进行考察,寻找芙蓉洞的天然出口,攻克这个世界洞穴研究领域的一大难题。前两次考察虽然获得了大量宝贵的资料,但由于入境签证时间限制,都没有找到天然出口。因而,队员们对这次科考寄予了厚望。 联合…  相似文献   

12.
13.
冰海探险     
这是一组老照片,它记录了中国人首次闯入风浪险恶的南极海域的探险经历,时间是1985年1月,地点是南极圈附近的别林斯高晋海。  相似文献   

14.
雨林探险     
庄林 《科学之友》2005,(5):52-53
地处东南亚的婆罗洲,是世界上著名的热带雨林区之一,其浩瀚与辽阔的程度,仅次于我们熟悉的亚马逊河雨林。这片号称地球肺部之一的热带雨林,虽然与中国仍有相当的距离,但这片雨林所制造的氧气却与我们的“呼吸”息息相关,不仅如此,雨林树木生产的木材、纸浆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15.
16.
探险北极     
黄俊 《科学之友》2003,(5):32-33
一说到北极,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冰天雪地的世界。的确,北极到处都是雪,到处都是冰。因为是地球两极之一,所以有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特点。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北极,体验北极的美妙吧! 北极地区位于地球的最北端,好  相似文献   

17.
深海探险     
在海洋下面几千米的地方,生存着某些最不可思议的动植物。这儿没有阳光,灼热的火山口将海水加热到异常高的温度,在如此严酷的环境中,这儿的生态系统却保持着盎然生机。在海底最深处,灼热的岩浆不断冲破地壳,最终形成了绵延不断的海底山脉,而且这一造山运动仍在不断进行着。流动的  相似文献   

18.
去年11月,中央电视台播出了《神农架中峡探险记》,使亿万观众目睹了神农架中峡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和惊心动魄的探险历程。这次探险活动的参加者神农架林区文化局尹本顺同志应本刊之约,以他亲身的经历撰成此文,现将其编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北极、南极、珠穆朗玛峰并称地球三极。在北极探险与科学考察史上,已有160余人死于非命。 ——题记  相似文献   

20.
埃里伯斯山是这颗星球上最南端的活火山。冰火两重天的奇异环境,吸引着科学家们辗转来此,一探地质演化与生物进化的奥秘。埃里伯斯山诞生于130万年前,在一次次喷发中逐渐崛起,现在的高度是3794m。站在雪原上远远望去,大部分山体被积雪、冰河与裂缝覆盖,山顶却笼罩着氤氲的蒸汽。来自地球内部的热量融化了冰雪,形成了高温、潮湿的土壤,这正是苔藓和微生物理想的生存环境。山顶的土壤温度可达65℃,咫尺之遥的空气却依旧寒冷刺骨,难怪有人把这样的土地比作冰海中的热岛。更有趣的是,土壤的酸度也会随着温度而迅速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