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常温时添加剂对Ce-Mn转化膜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提高常温下Ce-Mn转化膜在铝合金表面的成膜速度和耐腐蚀性能,在室温、pH=2的Ce(NO3)3和KMnO4的混合溶液中分别添加H3BO3、Zr(SO4)2、NaF、HF、NaBF4和Na2ZrF66种添加剂,研究添加剂对Ce-Mn转化膜的影响.通过光学显微镜、涡流测厚仪、点滴腐蚀法、Tafel极化曲线和交流阻抗等研究了膜的金相组织、厚度及耐腐蚀性能等;同时,通过SEM和EDS研究了氟化钠对膜的形貌和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氟化钠是较佳的常温成膜促进剂,常温下9 min就能成膜,相对于无添加剂的Ce-Mn转化膜,膜厚增加2.3倍,耐点滴腐蚀时间延长2.0倍,腐蚀电流密度降低至原来的1/3,膜电阻提高3.9倍:添加NaF后膜的铈含量从5.14%提高到8.59%,锰含量从7.70%提高到14.42%. 相似文献
2.
铝合金表面稀土转化膜成膜机理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电化学测试方法、XPS技术等研究了CKS转化膜的形式过程及其组成,元素价态及元素在膜中沿深度的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CKS转化膜的成膜机理。 相似文献
3.
以"稀土盐"代替传统"铬酸盐"进行航空镁合金表面化学转化处理,用金相显微镜对稀土转化膜表面形貌进行观察,通过极化曲线和浸泡挂片试验对基体试样和膜层试样进行模拟腐蚀试验。实验表明,室温条件下,在3g/L CeCl3·H2O、5g/L KMnO4等物质组成的稀土盐转化液中进行化学转化处理,镁合金试样表面生成一层黄褐色转化膜,且该膜层具有很好的耐蚀性能。用化学热力学原理对稀土盐化学转化膜组成及膜形成过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稀土盐化学转化膜层的成分有MgO、CeO2、MnO2、Mg(OH)2和Ce(OH)4等物质。在稀土盐化学转化初期,试样增重率随时间快速增长,化学转化进行到30min时,试样增重率几乎不变。 相似文献
4.
文建国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1998,5(1):18-21
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俄歇深度剖析等表面分析技术,并结合扫描电镜和动电位极化实验研究了LY12CZ铝合金表面铈化膜的形成条件,耐蚀性和组成结构。 相似文献
5.
用一定成分的铝合金钝化液,以成膜时间为影响因素研究了不同钝化时间生成的铝合金铈锰转化膜的耐蚀性能。用扫描电镜分析了不同成膜时间生成的转化膜的形貌,用点滴试验检测了转化膜的耐蚀性能。结果表明,钝化时间为8min生成的转化膜耐蚀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6.
用电化学交流阻抗法研究铝合金表面稀土转化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电化学阻抗谱(EIS)研究了铝合金表面稀土膜的成膜过程和机理,并通过测试极化曲线,比较了不同极化电位、不同pH值对层耐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铈盐溶液中可在铝合金表面成膜,与成膜过程相对应的EIS变化清楚地显示膜层的变化,转化膜层具有良好的耐蚀能力。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在等效应变幅为0.22%时ZL101 T6铝合金在单轴、比例、非比例圆形路径下的低周疲劳行为,并用金相显微镜观察了在循环加载条件下硅颗粒的破坏行为.结果表明:在循环加载下,硅颗粒表现出断裂和与铝基体界面分离2种破坏行为,但以断裂方式为主;硅颗粒的形貌、大小、分布对硅颗粒的断裂行为有重要影响,形貌率大、颗粒长轴方向平行于拉伸轴或位于试样表面、孔洞边沿突起的硅颗粒优先发生断裂;不同的加载路径可改变硅颗粒的断裂方式,在多轴非比例加载下,同一硅颗粒可能会在多个方向上发生断裂,而在单轴或比例加载下一般只能出现平行断裂或普通断裂;断裂硅颗粒可影响疲劳裂纹的萌生和扩展,在不同路径下硅颗粒的断裂速率由大到小依次是非比例网形路径、比例路径、单轴加载. 相似文献
8.
铝合金表面稀土转化膜技术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种环保表面处理技术,本文以镧盐作为主要转化液主要成分制得了表面裂纹极少的转化膜,并对膜层的工艺参数进行正交试验优化,通过SEM(扫描电子显微镜)、EIS(电化学阻抗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优化结果的综合性能。膜层裂纹很少,对铝基体起到良好保护,与基体结合良好。转化液正交试验得到的最佳工艺为:LaCl3.7H2O浓度10g/L,NaOH浓度0.4g/L,过氧化氢浓度40ml/L。 相似文献
9.
AZ91D镁合金植酸转化膜组成与耐蚀性能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采用一种环保型金属处理剂植酸对AZ91D镁台金进行化学转化处理,并通过电化学测试技术和化学浸泡方法考查其耐蚀性能.结果表明,经植酸处理后,与传统的铬酸盐制品相比,在室温模拟汗液中,AZ91D镁合金的腐蚀电位从-1.6V提高到-1.2V(SCE);在相同电位下,阳极极化电流密度减小5个数量级,电化学性能得到显著改善.涂覆聚丙烯酸树脂后,在模拟汗液中浸泡72h没有观察到腐蚀迹泉.根据扫描电镜观察、电子能谱分析和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测试结果,发现植酸在镁台金表面发生化学吸附,以植酸盐的形式在合金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具有网状裂纹的转化膜.该转化膜能够有效地阻止浸蚀性阴离子与金属基体接触,从而提高了镁合金的耐蚀性能. 相似文献
10.
对铸造锌铝合金ZA27在室温下的力学性能和低周疲劳性能进行了测试,获得了锌铝合金ZA27的循环应力应变曲线,并对锌铝合金疲劳试件断口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锌铝合金ZA27表现为循环软化。 相似文献
11.
将无铬化学转化新工艺与射频等离子化学气相沉积(PECVD)技术相结合,先在镁合金表面生成一层多孔结构、附着力高的化学转化膜作为过渡层,再采用PECVD技术低温沉积一层硅掺杂类金刚石(Si-DLC)薄膜复合涂层。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拉曼光谱图分析证实,获得的薄膜由sp2和sp3键杂化的碳硅氢化合物呈层状堆积而成,薄膜均匀、平整致密;制备的薄膜为典型的类金刚石结构。原子力显微镜直观地观察到,掺杂硅的类金刚石薄膜比未掺杂的平整致密。当硅含量达到20%时,得到的DLC薄膜最为平整致密,无铬化学转化膜层均被含硅的DLC薄膜覆盖。性能测试实验表明,将化学转化膜作为中间过渡层并采用PECVD沉积含硅的DLC薄膜明显提高了镁合金基体与其的结合强度,同时也大幅度提高了镁合金的耐磨、耐高温和耐蚀性。 相似文献
12.
13.
为研究铝金属薄膜上三氯十八硅烷(OTS)自组装分子膜的摩擦学特性,采用自组装的方法在铝金属薄膜上制备OTS自组装分子膜,分析了纳米尺度和毫牛尺度下载荷、滑动速度以及紫外照射对薄膜摩擦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的OTS自组装分子膜具有疏水特性和良好的润滑性能.紫外照射5 min后,自组装分子膜摩擦力降低;紫外照射15 min时,自组装分子膜的网状结构受到破坏,减弱了润滑效果.在纳米尺度和毫牛尺度下,摩擦力随载荷和滑动速度的增大而增大;铝金属薄膜摩擦系数降低时,自组装分子膜磨损显著降低,摩擦副的耐久性略有提高. 相似文献
14.
2519铝合金薄板在不同时效状态的抗晶间腐蚀能力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研究了2519铝合金薄板经165 ℃不同时效状态的晶间腐蚀情况,分析了产生不同腐蚀情况的组织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欠时效状态有明显的晶间腐蚀;而峰值时效或过时效状态无晶间腐蚀敏感性,且样品的峰值时效状态晶间腐蚀比过时效状态严重;欠时效状态下,晶界上具有较宽的无沉淀带,且析出粗大的沉淀相;而峰值时效和过时效状态下无沉淀带很窄,晶界上有较细小且离散均匀分布的第2相粒子;晶间腐蚀是作为阳极的贫铜区发生腐蚀形成溶解通道所致;贫铜区越宽,晶间腐蚀越严重,且其中大的脱溶相也降低了晶界的耐蚀能力. 相似文献
15.
基于有限元分析的铝合金等温挤压工艺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常规挤压条件下(推杆速度不变),热挤压件的微观组织(例如亚晶粒)沿长度方向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为了控制(或减少)这种不均匀性,工业界常采用等温挤压工艺,即挤压过程中根据所测的挤压件表面温度去调整推杆速度或对坯料进行梯度加热,研究了如何使用商用有限元软件去设计推杆速度曲线,并比较等温挤压工艺和常规挤压工艺在挤压载荷、温度以及亚晶粒尺寸分布等方面的不同。 相似文献
16.
预析出对冷轧3003铝合金析出行为及再结晶晶粒尺寸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电阻法、光学显微镜观察、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以及能谱分析, 研究预析出对冷轧3003铝合金析出行为及再结晶晶粒尺寸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3003铝合金经610 ℃/36 h均匀化接着经480 ℃/10 h预析出处理后, 晶粒内析出大量含Mn的第二相粒子, 降低了固溶体中的Mn含量, 从而降低了合金冷轧后再结晶退火时的析出驱动力, 其析出温度比未经预析出合金的温度提高了约50 ℃. 在最后的再结晶退火过程中, 在再结晶基体上第二次析出的弥散粒子与预析出的粒子共同阻碍了再结晶晶粒的长大, 从而获得了晶粒细小的再结晶组织. 相似文献
17.
从应变空间表述的塑性增量本构模型一般形式出发,根据航空铝合金等线性强化材料特性建立应变空间弹塑性本构模型。应变空间本构模型所需参数通过应力空间中对应参数转化得到,材料的屈服准则、流动法则、内变量和塑性模量等准则及参量均以应变空间的形式建立,从而构建适合铝合金等线性强化材料的弹塑性增量模型。通过算例计算,证明该模型与应力空间增量本构模型等效。该模型所需计算变量为可在线获得的应变,使应力分析计算大为简化,可以方便地求解应力空间本构模型难以求解的强化材料变形问题。因此特别适合于航空铝合金厚板预拉伸等金属变形加工工艺的应力分析。 相似文献
18.
采用冰盘抛光新技术,首次对LY12铝合金材料进行了纳米抛光加工实验研究,给出了实际测量结果。通过分析与实验验证,得出了不同加工参数对冰盘抛光精度带来不同影响的规律。对冰盘抛光纳米加工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9.
针对某型铸铝合金的不同热处理状态、不同表面防护体系(硫酸阳极化、化学氧化和微弧氧化)进行960h的盐雾对比试验。借助三维显微镜进行宏观和微观分析,结果表明对于该型铸铝合金T7热处理状态抗腐蚀能力优于T5;微弧氧化表面防腐方法比常规方法(硫酸阳极化 重铬酸盐封闭、化学氧化 涂H06-2锌黄环氧酯底漆 涂H61-1环氧有机硅耐热漆)抗腐蚀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paper, the sustainable Ce-Mn chemical conversion coating was fabricated on 6063 aluminium alloy by means of Ce(NO3)3 and KMnO4 as the inhibitors and NaF as the accelerator. The morphologies, composition and valence state of the coating were analyz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metry (EDS) 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e-Mn conversion coating was formed. The anticorrosion of the coating was evaluated in 3.5 wt.% NaCl aqueous solution at room temperature by using polarization curve and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 (EIS). It indicated that the treated surface presented better anticorrosion behavior in chloride media than on the original material surface. The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Ce-Mn conversion coating was about equal to the trivalent chromium conversion coating.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