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邹韬奋:《世界知识》的亲密战友谈到早期的《世界知识》,就不能不说到邹韬奋。许多人都知道邹韬奋。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在邹韬奋由一个热血青年而“靠近了党”、在思想上发生质的转变的过程中,他的身后始终站着胡愈之。对邹韬奋影响最大和最直接的共产党人就是胡愈之。胡愈之创办《世界知识》时邹韬奋给了他巨大的支持,  相似文献   

2.
主持人话语     
假如木星上真的有高智能的生物,如果在某一天地球的命运将木星人的谈笑之间灰飞烟灭;如果……那么科幻小说《地球的命运》将会告诉你保护地球,挽救自己和同类的命运。  相似文献   

3.
<正> 胡适与邹韬奋均是近代中国的文化名人,两人曾有些交往,但鲜为后人知晓。邹韬奋痛骂过胡适,但也真心推崇过胡适,胡适也曾赏识过邹韬奋。一胡适1891年生,邹韬奋1895年生,相差只4岁,算是同一代人。然而,就出名的先后而言,两人却相差十几年。“五四”前夕,胡适从美国学成归国,出任北京大学教授,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尤以首倡文学改良而誉满中外。而此时的邹韬奋,还默默无闻地在南洋公学和圣约翰大学上学,孜孜以求的是衣食上的自给和学业上的进步。20年代早、中期,胡适仍  相似文献   

4.
我国出版界前辈邹韬奋一再倡导办刊物要以人民大众的立场为立场,要以人民大众的利益为前提。他一生创办了许多种刊物都是真诚地为读者服务,指引人们走正确人生道路的。已有61年历史的《世界知识》(下简称本刊)是在邹韬奋密切关怀和直接支持下问世的。这段往事要从邹韬奋与本刊创办人胡愈之的革命友谊谈起。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学生运动汉代始有史书记载,宋明亦有典型事例。学生运动多发生于政治腐败的王朝末年,主要是太学生及诸郡生徒为挽救封建统治的危机,争取自己的前途和出路而斗争。其形式以上书请愿,评论时政为主,学生运动表现了青年知识分子关注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不顾个人安危,与黑暗势力进行斗争的高风高节。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初期,为了支援抗战,各地抗战爱国民众团体和后援组织纷纷建立。陕西省内也出现了一些爱国民众团体和后援组织,而由国民党陕西省党部发起成立的陕西省各界抗敌后援会是其中影响较为突出的一个抗敌后援组织,该组织成立后积极开展抗敌宣传、民众动员、抗战募捐和劳军运动,在鼓舞士气、组织陕西民众在人力物力上支援抗战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最近以来,亚洲特别是东南亚地区的人民,针对美帝国主义日益猖獗的侵略和干涉活动,掀起了新的反美爱国斗事的浪潮。美帝国主义11月初在南越策动的策事政变,井不能够挽救它的失败命运。在越南南方民族解放  相似文献   

8.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以安抚的态度对待侵华日军和侨民,以谋求日方的合作。这种“以德报怨”的政策,是蒋介石为实现其战后反共、反苏战略目标的重要步骤。这一政策虽然取得了暂时的或局部的成效,但却不能从根本上挽救国民政府失败的命运。  相似文献   

9.
<生活>周刊(1925.10-1933.12)是民国时期邹韬奋主编的一份著名杂志.对于<生活>周刊,邹韬奋倾注了其全部心血和智慧,充分融入了其独立人格精神.这一独立人格精神在其<生活>周刊报刊活动中凝结成为他的"报格"思想.言论自由、精神独立是"报格"的核心内涵;立于民众立场、维护民众利益是"报格"的立足点与动力源泉;经济自立是"报格"的经济前提和物质基础.邹韬奋的"报格"思想及其实践对<生活>周刊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逐渐认识到:革命要取得成功,必须唤起民众,实现民众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在孙中山民众思想的基础上,毛泽东科学地继承和发展了孙中山的民众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的群众观。走群众路线则成为共产党人克敌制胜的一个重要法宝。  相似文献   

11.
马寅初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其前半生以发展民族工业,实现“实业救国”理想为己任。然而,出身于一个传统手工业者家庭的马寅初之所以走上“实业救国”的道路,与他于1897至1904年7年间在上海求学的特殊经历不无关系。在这里,他主要形成了三个重要的观念:其一。认识到强的基础在于富;其二,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结合在一起,主张发展经济实现救国的目标;其三,确立了进化论的观点,认为可以通过与西方国家的经济竞争达到救国、富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启蒙在中国不单单意味着个性意识的觉醒,同时还意味着“国民意识”的觉醒,强调个体对民族、国家所应承担的道德义务。由今观之,对《潘先生在难中》中的潘先生这样的底层市民提出过高的“道德”要求是不道德的。当一个人无力“卫国”的时候,奋力“保家”不仅不应受到批判和谴责,反而应该赢得我们的同情与爱敬。遗憾的是,作者批判的锋芒一直是指向潘先生对妻儿的体贴和呵护。对妻儿的爱与呵护也许算不上什么高贵的情感,但却是一切高贵情感的基础。然而由于“卑谦的利己主义”的主题预设,把潘先生对妻儿的感情以及动荡年代“乱离人”的悲剧给漫画化和喜剧化了。五四新文学中,启蒙正是这样与传统士大夫“感时忧国”的固有传统相结合,从而逐步带上了知识独断论色彩,最终形成对个体苦难与个体命运的障蔽与盲视。  相似文献   

13.
刘惠 《韶关学院学报》2009,30(8):114-117
清末民初的军国民教育思潮。实际上是一个时代的觉醒与反应。在当时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军国民教育虽被各种势力别有用心地加以利用.对当时社会产生过一些负面影响;但从总体上看,它对于增进近代中国民族自救能力,提高民族自信心以及国民性的转变产生过积极作用,应当予以肯定。  相似文献   

14.
辛亥革命对国民主体意识觉醒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是一场伟大的政治革命,它不仅结束了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更重要的是使国民的民主意识,自由思想和共和观深入人心。辛亥革命的失败迫使国民对半殖民地意识与“欧化主义”进行深刻反思,从而给国民注入了彻底的人格独立意识,维权意识和科学的辩证的思维方式。辛亥革命对国民思想观念的洗礼、对中国国民主体意识的觉醒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一国两制”构想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从实践中来,又到实践中去。当前,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按照“一国两制”构想来解决台湾问题,虽然面临着一些现实困难,但也初步具备了国际国内条件。我们应该坚定祖国和平统一的信心和决心,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早日完成。  相似文献   

16.
“开民智”是戊戌期间的时代强音,折射着“救亡图存”的教育诉求。在严复看来,“开民智”则必采西学,尤其是西方的科学。因而,他的科学教育观,根植于“教育救国”的理路,是倍受当时舀方强盛的刺激的反映,既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与学习,又强调科学方法的导入与训练,更关注民众科学精神的培植。不仅在当时有着振聋发聩的影响,而且至今仍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老庄哲学中表达了极其深刻的“民本”思想,认为被统治的庶人是立国兴邦的关键所在。民本思想在社会主义中国有了崭新的内涵,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中的第三个代表-“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对具有崭新内涵的民本思想的具体化,借鉴老庄“民本”思想,要实践“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做到重视民意,体察民心向背,必须做到立党为公,执党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必须做到进一步解放与发展生产力,走共同富裕之路。  相似文献   

18.
从“无兵的文化”到“竞逐富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民族的兴盛与一个民族是否具有捍卫自己利益的能力和决心有关,也与一个能够发挥市场优势的制度安排有关。因此,在一个以竞逐富强(thepursuitofpower)为原则而发展起来的现代世界中,中华民族在进行经济与政治制度变革的同时,必须改变自己文化上无兵的传统。  相似文献   

19.
近代的知识分子是当代社会中一个独特的群体。面对历史性的民族危机,他们表现出:(1)同一个“救亡图存,富国强兵”的心愿;(2)共一条学习西方的道路;(3)开放与守旧并蓄的“中体西用”原则;(4)幻想化的教育救亡途径;(5)痛苦的“鱼”与“熊掌”的选择。显现出当代知识分子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所作的强国之举,及其在客观上推进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的有限却富历史意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曾经特别强调民族的“想象”品质,强调先有想象,后有国家;先有想象,后有民族。在一个国家危亡的时代,当先驱者重新建构现代的民族国家时,女性问题往往成为其中的一项重要指标,由此导致的另一种结果是:女性身体解放的私人性一面往往被忽略,而其与国家利益相关的公共性一面则被凸显出来和刻意强调。《新青年》中的“女子问题”讨论,男性论者更多地申述民族自强、国家独立对于女性的要求,彰显女性意识与国家思想相交融的一面。女性成为在场的缺席者,导致女性身体解放的私人性的一面被遮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