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吐哈盆地胜北洼陷中侏罗统储层油气资源分布广泛,对其流体包裹体特征和成藏期次进行系统研究,有利于油气的精细勘探开发。为厘定胜北洼陷中侏罗统储层油气藏形成和分布规律,基于包裹体岩相学、荧光观测及显微测温技术,分析流体包裹体特征,并结合埋藏史模拟对中侏罗致密砂岩储层油气成藏时间与期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胜北洼陷中侏罗统储层发育大量烃类包裹体和次生盐水包裹体。其中,油包裹体通常以串珠状成带或成群赋存于石英颗粒愈合裂纹和穿石英颗粒裂纹内,荧光颜色多呈浅黄色和蓝绿,分别指示成熟和高熟油气充注,气包裹体不发荧光;烃类包裹体以及与之共生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范围较广,呈多幕次分布特征。结合沉积地层埋藏史和热史模拟结果,可见研究区油气成藏主要有两期,早期成藏主要发生在晚侏罗至早白垩世,晚期成藏主要发生在晚第三纪至今,这与基于烃源岩生排烃史及圈闭形成时间所限定的油气成藏时间和期次相一致。该研究对于进一步明确胜北洼陷中侏罗统致密油气勘探有利区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传统的油气成藏期分析方法的概念及其局限性,介绍了油气成藏期分析方法的新进展,主要包括流体包裹体法、有机岩石学法、同位素年代学法、磁性矿物古地磁学法、储层沥青和油藏地球化学法等,其中许多方法属于“反演”,基本实现了由传统的定性(定期)研究到定量或半定量研究的转变,可以较准确地确定油气藏形成时间。  相似文献   

3.
准噶尔盆地腹部石西油田成藏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油气包裹体的研究 ,对准噶尔盆地腹部石西油田油气藏成藏期次进行了划分 :1侏罗系油藏为一次成藏 ,充注低熟油气 ;2石炭系油藏为多期次成藏 ,主要充注高熟油气。结合区域地质演化特征对油气藏成藏序列分析得出 :来源于二叠系烃源岩的侏罗系油气藏为次生油气藏 ;石炭系油气藏为原生油气藏 ,二者之间有成因关系  相似文献   

4.
以塔里木盆地英南2井气藏为例,用流体包裹体进行油气成藏期次的研究。镜下观察流体包裹体,并对与烃类共生的盐水包裹体进行均一化温度和冰融点测试,进行油气藏成藏期的分析。流体包裹体分析表明英南2井气藏多为气态烃包裹体,大部分存在于石英次生加大边中,共生的盐水包裹体的均一化温度集中且接近现今井温,对比埋藏史得出:天然气是在近10Ma时一次性充注成藏。  相似文献   

5.
流体包裹体精细分析在塔中志留系油气成藏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均一温度、荧光光谱、红外光谱、三维荧光光谱(TSF)、色谱-质谱(GC-MS)等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对塔中志留系油气藏的复杂油气成藏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塔中志留系储层中发育3期不同类型的烃类包裹体;确定塔中志留系油气藏的3期成藏过程,即在泥盆纪沉积末期中下寒武统来源的原油第I期成藏,泥盆纪末构造抬升剥蚀遭受破坏形成残余沥青;二叠纪沉积末期中上奥陶统来源的原油第Ⅱ期成藏;喜山期中下寒武统来源的深部调整油气第Ⅲ期成藏;现今油气主要为第Ⅱ期和第Ⅲ期成藏的油气混合。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玉北地区奥陶系储层流体包裹体进行岩相学观察、显微荧光光谱分析和显微测温分析,研究油气充注特征,划分油气成藏期次并确定其成藏时间.结果表明玉北地区奥陶系存在3幕2期油气成藏:第1期发生在海西晚期283~252 Ma,可分为2个幕次油气充注,其中第1幕(283~272Ma)以低成熟度油气成藏为主,第2幕(268~252 Ma)油气大规模成藏,具混源充注特征;第2期发生在喜马拉雅中-晚期16~3 Ma,主要以高成熟的油气成藏为主,油气成分较均一.在两期油气成藏中,海西晚期油气成藏规模大,为主成藏期.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历史分析玉北地区奥陶系油气成藏史.  相似文献   

7.
准确厘定柴达木盆地内含油气储层中烃类充注历史对于全面认识青藏高原隆升构造活动影响盆地内油气的成藏和分布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详尽地调查了柴西南地区新生界主力含油层位的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数据及所对应的烃类充注期次及时间,全面厘清了油气充注期次与高原隆升强活动期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油气藏普遍存在至少2期次的油气充注,通常发生在青藏高原隆升强活动期C、D和E期(中新世以后),几乎所有的油气藏均在强活动E期发生过规模化的油气聚集,说明青藏高原隆升运动末期的构造活动是研究区油气成藏和分布的关键影响因素。由于“多期成藏、晚期富集”的油气成藏特征,早期充注的石油可能改变砂岩储层的天然亲水性,有利于晚期油气的运移和聚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储层在继续埋藏过程中的物性损失,预示着深层存在油气勘探潜力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多期构造运动对油气成藏产生了重要作用,认识油气藏的形成过程与分布规律需要准确厘定油气成藏期次。文中根据目前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研究成藏期方法的特点,在塔里木盆地温演化过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流体包裹体样品埋深范围在150 m以内的选取原则,统计了典型井主要含油层位样品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并以5℃的温度间隔分别分析了奥陶系、石炭系、三叠系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结合埋藏史-热史分析,认为对于轮南地区奥陶系沉积后主要成藏可分为4期:分别发生在中-晚泥盆世,大约在375~394百万年;早-中二叠世,大约在251~282百万年;早-中白垩世,大约在97~117百万年;新近纪,大约在4~18百万年。  相似文献   

9.
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油气晚期成藏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盐湖相烃源岩成熟期为晚第三纪,成烃期相对较晚;盆地西部大部分构造圈闭是在晚第三纪末—第四纪形成,只有少数构造圈闭是在早第三纪末期形成,总体上讲构造圈闭形成比较晚;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测定结果表明,盆地西部油气藏存在两次充注,第一次是在晚第三纪早期,第二次是在晚第三纪末期,充注期次相对比较晚;对成藏期次综合分析后确定盆地西部油气成藏时期比较晚,为柴达木盆地油气藏形成的一大特点.  相似文献   

10.
为了确定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地区三叠系延长组油气藏的成藏时间,采用了流体包裹体测温技术.通过对大量流体包裹体特征的研究,发现研究区的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有2期分布:85~105℃,115~125℃.从研究区延长组不同层位均一温度平均值对比来看,石英加大边中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显示出一个明显特点,即从长82→长81→长71,包裹体均一温度呈逐渐减小的趋势,而从长71→长63→长61→长4+5,均一温度又呈逐渐增加.这一变化趋势可能与油气的运聚有关.利用包裹体均一温度与油气成藏之间的关系,可推测油气藏的形成时间.研究区主要成藏期为早侏罗世中期—中侏罗世中期,中侏罗世末期-早白垩世早期.  相似文献   

11.
MCI分析法在确定油气成藏期次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流体包裹体分子成分 (MCI)分析技术及其特点 ,以塔里木盆地英南 2气藏为例 ,利用 MCI技术及其研究方法进行油气成藏期次的研究。对塔里木盆地英南 2现今气藏储层中的烃类 (凝析油与储层沥青 )以及气藏志留系与侏罗系储层成岩矿物中的含油包裹体分子进行了地球化学成分分析 ,对比研究含油包裹体分子地球化学成分和现今气藏中的烃类的分子地球化学成分。研究表明油包裹体分子成分与原油和储层沥青分子成分相似 ,反映它们来源相同 ,是同一期烃类充注的产物 ,英南 2气藏油气成藏期次为一期  相似文献   

12.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油气成藏期次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油气成藏期次。方法圈闭形成时期、烃源岩生排烃史、储层自生伊利石测年和包裹体均一温度法。结果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油气成藏期主要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油气成藏时期大约在距今120~90 Ma,相当于伊敏组沉积时期,是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最主要的成藏时期。油气大规模注入储层时期应该在105~90 Ma,相当于伊敏组二三段沉积时期,此时期为烃源岩大量生排烃时期,油气运移动力充足,有利于油气运移并聚集成藏;第二阶段为青元岗组沉积至今。青元岗组沉积以来,发生过近东西向的挤压反转,使已形成的油气藏重新调整,同时,二次生成的油气继续注入成藏。结论乌尔逊凹陷油气成藏时期研究取得新的认识,对于盆地下一步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借助钻井岩心与薄片观察、包裹体均一温度测定与地球化学分析等技术手段,结合储层热演化历史恢复成果,对川中磨溪构造寒武系龙王庙组储层特征、孔洞缝充填矿物的次序关系进行分析,并恢复龙王庙组油气运聚期次。研究结果表明,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晶粒残余砂屑白云岩,储集空间以粒间孔、晶间孔为主,但基质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均较低。储层孔、洞、缝中矿物的充填次序和类型及不同期次包裹体发育特征反映龙王庙组储层至少经历了4期油气成藏,第一期油气成藏发生在中-晚三叠世,被细晶-微晶白云石中均一温度为110~133℃的包裹体所记录;第二期油气充注发生在早-中侏罗世,被孔洞中的第一世代白云石中均一温度为143~167℃的包裹体记录;第三期油气成藏为古油藏在高温作用下裂解为天然气的过程,被储层孔洞缝中充填的第二世代沥青所记录;第四期油气充注发生在中-晚白垩世,被第三世代石英中均一温度为190~210℃的流体包裹体记录。这些不同期次和不同世代的矿物记录了磨溪构造龙王庙组油气成藏流体充注完整的序列和过程。  相似文献   

14.
包裹体技术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包裹体技术在我国被广泛用于确定油气的成藏期。在应用过程中 ,假设条件和涉及到的不确定因素 (矿物的结晶温度、地表温度、埋藏史和热演化史 )较多。由于涉及到的任何一个因素有误都可能导致不正确的结果 ,因而将该技术与确定油气成藏期的其他技术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研究 ,才能更准确地确定出油气的成藏期。包裹体技术具有三大发展趋势 :①与其他技术一同使用 ,从而更好地解决相关的地质问题 ;②强化对有机包裹体的研究 ,定量研究石油包裹体丰度可以更好地确定古油水界面 ;③对有机包裹体成分的研究从定性到定量 ,定量的分析结果可以用于推测油气的充注史和确定砂岩储层的分割化。  相似文献   

15.
系统地介绍了有机包裹体在研究油气运移通道、运移期次、演化程度、油源判断、运移方向等方面的最新成果,阐述了有机包裹体对油气运移、聚集和成藏的示踪作用,指出利用包裹体研究油气运移和成藏时应注意的问题,以及有机包裹体分析测试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川西坳陷中段须二段天然气成藏年代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烃源岩生排烃期分析、K-Ar同位素年龄测定及包裹体均一温度等的综合研究,认为川西坳陷中段须二段储层至少存在3个油气成藏期,分别为:须家河组沉积末期、中侏罗世末期到晚侏罗世时期和喜马拉雅期,其中第二期为最重要的成藏期.位于沉降中心及其周边的气藏如川鸭95井、金深1井、马深1井成藏期相对较早,而相对远离生烃中心的川孝565、川高561等井成藏期则相对较晚,显示了早期烃源灶的分布可能控制了古油气藏的分布.理论和实践均表明烃源岩生排烃期分析、K-Ar同位素年龄测定及包裹体均一温度相结合是研究油气藏成藏年代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包裹体技术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包裹体技术在我国被广泛用于确定油气的成藏期。在应用过程中,假设条件和涉及到的不确定因素(矿物的结晶温度、地表温度、埋藏史和热演化史)较多。由于涉及到的任何一个因素有误都可能导致不正确的结果,因而将该技术与确定油气成藏期的其他技术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研究,才能更准确地确定出油气的成藏期。包裹体技术具有三大发展趋势:①与其他技术一同使用,从而更好地解决相关的地质问题;②强化对有机包裹体的研究,定量研究石油包裹体丰度可以更好地确定古油水界面;③对有机包裹体成分的研究从定性到定量,定量的分析结果可以用于推测油气的充注史和确定砂岩储层的分割化。  相似文献   

18.
应用流体包裹体分析、盆地模拟和有机地球化学等手段,研究东海西湖凹陷平湖构造带超压系统与油气成藏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平湖构造带油气主要来源于平湖组煤系源岩,而且油气主成藏期为晚期,与生烃增压的形成期大致相同,另外油气藏多分布在超压顶界面附近,这些均指示超压与油气成藏存在密切关系;镜质体反射率、地温梯度及包裹体均一温度反映的热异常,储层物性、非均一捕获的包裹体、"气烟囱"反映的流体压力异常、凝析油轻烃组分反映的组分异常证实研究区流体在超压主导下晚期高效率快速流体;高压流体的泄压排放诱发断裂开启,并为流体运移提供动力,从而控制油气在超压界面附近高效成藏。  相似文献   

19.
油气充注历史的研究一直是石油地质学和油藏地球化学的重点和难点,而近年来流体定年技术的兴起为人们解决油气充注期次和时间提供了定量分析手段.利用伊利石K-Ar定年技术和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别研究了大民屯凹陷油气充注史.前者确定出的主充注期略晚于后者的分析结果.结合生烃史模拟资料认为:伊利石K-Ar定年结果可能更精确,但其样品挑选难度大,且只能用于砂岩油藏成藏史分析.而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可用于碎屑岩和非碎屑岩油藏成藏史的分析.大民屯凹陷下第三系和太古界潜山油藏主充注时期为沙一二—东营早期,其中北部安福屯洼陷成藏期(沙一二期)略早于南部荣胜堡洼陷(东营早期).  相似文献   

20.
利用岩芯资料,分析巴麦地区小海子组碳酸盐岩储集层特征、影响因素,评价有利储集层分布;应用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技术和方法,分析油气藏类型与油气注入成藏史,总结油气成藏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小海子组碳酸盐岩储集层主要岩石类型为颗粒灰岩和白云岩,储集空间类型为孔隙型、孔隙-裂缝型和裂缝型;影响储集层物性的主要因素为沉积作用、成岩作用以及构造作用;最有利的储集层分布区位于巴楚西部巴5-巴参1-麦4-曲1井区一带及周缘;油气藏类型主要为背斜油气藏,其中巴什托背斜油气藏至少发生了海西晚期与喜玛拉雅晚期2次油气注入成藏期,亚松迪Ⅰ号背斜油气藏至少发生了喜玛拉雅晚期1次油气注入成藏期;储集层质量是控制油气成藏的主要因素,构造演化、断裂和圈闭是控制油气成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