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世荣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6(6):683-686
在17—19世纪,朝鲜主要通过汉译西方科技著作了解西方科技知识,朝鲜学者从《西洋新法历书》、《天学初函》、《天步真原》、《历学会通》、《律吕渊源》、《历象考成》等汉译著作中获取大量西方数学与天文历法方面的知识.17—18世纪朝鲜对汉译西方历法与数学著作的引进,是朝鲜引进西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专业类著作的汉译,首先是准确传递作者原著中的信息。但为了有效地与我国该专业的读者沟通,译者不应简单、机械地把一种文字变成汉字,而是应想方设法帮助文化背景不同、使用汉字却对这个专业感兴趣的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原意。所以,专业类著作的译者应当在翻译过程中,在保持原著学术性、权威性的前提下多做一些编辑思考,以适应我国读者的要求。从专业术语的使用、句子的结构、地理名称的规范3个方面,讨论了专业类著作汉译的编辑问题。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19世纪下半叶中国出版的汉译方数学著作在日本的流传情况,重点论述和讨论了《数学启蒙》和《代微积拾级》这两部数学著作的流播对当时日本数学的影响,认为汉译西方数学著作对于日本吸收和消化西方近代数学以及日本数学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都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17~19世纪中叶.正值西方各主要国家完成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而这时的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解体,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一些先进知识分子为了“强国富民”而引进西方科技作。本对这些早期传入中国的西方科技作及其作用进行了介绍阐述。 相似文献
5.
科技语篇中存在着大量的语法隐喻现象,语法隐喻与科技语篇的结合形式是名词化与动词化,名词化现象的存在令科技语篇信息密度大,表达清晰,文本具有客观性,正式性和权威性。本文主要讨论名词化现象的发展,并探索科技语篇中的名词化现象,旨在更好完成科技英语中名词化向汉语的转化。 相似文献
6.
晚清时期是西方近代数学在中国的传入初期,高等数学著作开始译入我国.李善兰与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历合作汉译了<代微积拾级,这是中国翻译出版的第一部高等数学著作,其创造的大量中文数学名词被普遍接受并沿用至今.这个时期尚未进入中国现代数学研究开拓时期,汉译的国外数学文献多是中国人和外国人合作完成的,为中国现代数学研究开拓时期的数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吴云兴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12(5):42-46,54
结合笔者科技汉译英的实践经验,从汉语原文的理解、词语的选择、直译与意译到被动句式与主动句式的灵活应用、翻译软件的利用和因特网资源的协助翻译等方面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谢智乐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1999,5(2):148-150
在科技英语汉译时,为使译文趋于平稳流畅或达成行文节奏匀称之音乐感,要重复某些关键词,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或介词等,此时重复会使译文舒卷自如且更富于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9.
唐建中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20,12(1):71-73
中西方交流在地理大发现之后的明清两代逐渐增多,伴随着西方传教士而来的西方绘画艺术,尤以铜版画为代表,其数量最多且影响较为广泛,对明清之际中国绘画不论是宫廷美术和文人绘画、民间美术都产生了较为显著的影响,而此时的中国绘画一方面是本土文化意识的觉醒与提高,另一方面是国门日益被打开西方文化的强势侵袭;在内外双重作用力之下,求新思变是必然的,逐渐出现一些新的气象。 相似文献
10.
仲玉花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23,(1):28-36
一百年多前,无数仁人志士历尽艰难通过翻译等途径向中国引入了马克思主义。一代又一代译者的艰辛工作为我们留下了浩瀚如烟的马克思主义文献。深入探究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史,须在国际比较与历史比较的视野下,立足于大量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对早期马克思主义文献的汉译与传播进行系统考证研究。文章以日本社会主义思想家幸德秋水著《社会主义神髓》为例,通过汉日文本及不同译本之间的对比,从文献学、翻译学和历史学等角度考证其汉译与传播历程,分析不同时期译本特征,以深化马克思主义文本、版本及传播史研究。 相似文献
11.
定语从句是科技英语中使用较为频繁的语法修饰成分。它的使用使句子变得更长、结构更加复杂、承载的信息量更大,往往给理解和翻译带来极大困难。传统语法教学过分注重语言形式分析,而忽略其功能、意义的把握,对定语从句的理解和汉译造成了一定的误导。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指出应采取多视角的分析方法去理解定语从句,并讨论了其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2.
李伟巍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23,(4):104-108
河流是人类活动和文明的重要载体和见证者,人们依水而居、随水而商形成了稳定的聚落,因商业活动的繁荣逐渐形成了市镇。市镇承载了所在地域时空上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并以物质形态呈现于世。研究传统的市镇空间是对我国城建技艺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其意义深远。论文以流域学的视角和区域的整体观,以汉水流域为线索研究豫西南区域的市镇分布与空间特点,分析其空间构成要素,总结和归纳该流域传统市镇空间形态及其特点,揭示其形成机制。这些对研究该流域建立连续的、整体性的区域市镇空间和传统市镇历史文化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书名翻译的好坏决定着该书能否引起译入语国家的读者注意。以英国著名作家杰洛德·杜瑞尔的自传散文My Family and Other Animals的书名翻译的实际情形为例,指出只有准确把握原名的涵指意义,揭示其中蕴含的作品主题思想,并且同时照顾译入语国家读者的审美习惯,才能做到成功译介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4.
概念整合理论是由Gilles Fauconnier提出并在最近几年得到广泛关注。Fauconnier作为该理论的创始者极大的推动了概念整合理论体系的确立和发展。本文对该理论作了一定程度上的阐述,介绍了概念整合理论的基本定义,分类以及构建原则,并尝试以该理论为依据。通过对罗伯特·佛罗斯特的The Road Not Taken汉译本的分析,试图探讨概念整合理论在英诗汉译上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5.
目前国内水利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在大量引进国外先进科技文献和先进技术的今天,水利科技英语的翻译工作理应备受重视。水利科技英语中语言结构的特点是大量使用专业和半专业词汇,大量使用介词短语,复杂长句较多,大量使用被动语态。在翻译实践中,主要采用的翻译技巧和翻译方法包括词义的选择、特殊词类的处理、长句的译法和语态的转换等。本文主要探讨水利科技英语中语言结构的特点及其汉译原则。 相似文献
16.
17.
通过对地方本科院校在抓学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对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不明确、对学科建设的内涵理解模糊的分析,指出处于培育阶段的学科建设必须纳入科学发展观视野下来考察,正确认识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的关系,从真正意义上确立科技工作在高校整体发展的地位和作用。在此基础上对在学科建设视野中的地方本科院校科技工作路径作了不失为明晰的勾勒。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徽州科举文教事业全面辉煌,但在区域内部却呈现出地理空间、宗族村落和时间序列等方面的非均衡分布特点,这同区域经济发展、宗族人口繁育、宗族对教育的重视、家庭职业分途、时代大背景等众多因素密切相关。明清时期徽州科举文教问题历来是徽学研究的重点,但集中于某个村落宗族的微观个案研究尚不多见。本文以清代乾隆年间续修《济溪游氏宗谱》为主要资料,以宗族村落为观察单元,深入详尽考察明清时期婺源科举文教事业的时空格局及其发展实态。 相似文献
19.
胡小安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4,(3):144-150
通过对明清时期广西桂林府永宁州土司的设置与裁撤过程的分析,指出其过程与国家治策息息相关,并与地方社会的发展变迁相一致,由此希望进一步认识土司在帝国制度体系中的位置以及地方政治与社会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行业是连接技术与社会的桥梁,从行业组织的角度能够探求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以实地调查为主,通过对器物铭文与碑刻的研究,辅以历史文献考察,讨论了明清时期中国钢铁行业生产组织和行会组织,并以山西泽州和广东佛山为例,具体阐述当时铁业“行”与“会”的形成和发展.研究表明,明清时期中国钢铁行业生产组织经历了从工匠家族组织到与异姓合作组织的过程,铁业字号到清代中后期才开始盛行.钢铁技术的不断变迁分化,形成了各色各样的“行”与“会”,有着各自的管理规范.“行”逐渐从具有官方色彩发展成民间组织,“会”从神会性质发展成经营者或工人的行业组织,以老君庙或祖庙会馆为活动中心.这些相近的行业组织并不是独立存在,它们通过共同祖师神灵的祭拜,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推动工匠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