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方德声 《科学》2004,56(6):22-22
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04年9月14日报道,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帅志刚研究员与比利时蒙斯-艾诺大学的布雷达斯(J.-L.Bredas)教授、贝利涅(D.Beljonne)博士合作,在高分子发光显示材料效率的理论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研究结果发表于国际著名刊物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2004.14:684和Physical Review Letters,2004,93:066803。  相似文献   

2.
正科学思想是对科学知识和科学理论的凝练和升华,是在更高层次上对科学知识的进一步抽象和概括,把"理论的表述"变成"观念的表述"。典型的科学思想有演化思想、守恒思想、对称思想、系统思想、极限思想、互补思想等等。科学思想指引科学工作者有效地开展科学研究并取得重大科学发现。演化思想与地质进化论的提出18世纪以来,地质学取得了进展。但是在不少方面,还禁锢在神学的阴影之下。如关于岩石成因的"水成说",就借用了《圣经》中的"大洪水"之说。  相似文献   

3.
陈学雷 《自然杂志》2006,41(6):391-400
2019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三位天文学家,以表彰他们使我们理解宇宙的演化和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方面的贡献。其中,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宇宙学家皮布尔斯(P. J. E. Peebles)获得一半奖金,以奖励他在物理宇宙学中的理论发现;瑞士日内瓦大学的马约尔(Michel Mayor)和瑞士日内瓦大学及英国剑桥大学的奎洛兹(Didier Queloz)分享了另一半奖金,以奖励他们发现一颗环绕类似太阳的恒星的行星。文章介绍这几位学者的科学贡献。  相似文献   

4.
基于物质结构实在性和非线性演化模型而提出的溃变理论是非线性理论的观念性观点。本文从四个方面概括了非线性溃变理论的物质系统不同于西方第一推动体系的制约观。(1)在整体观中具体完善了事物演化的“稳定,渐变,不稳定,突变,通过不连续溃变并演化为新的稳定,渐变……”的系统整体演化链。(2)以物质结构的非均匀性提出了第二搅动下物质的涡旋结构观,揭示了“天人合一”的物质性。(3)在结构信息控制观中阐述了非均匀  相似文献   

5.
在16世纪上半期,黄道周为了解释岁差现象而提出了一种地球围绕宇宙中心“公转”的理论,而当传教士在《崇祯历书》中以批判的口气介绍了哥白尼地球自转说后,他一度又接受并宣传过这一学说,成为中国少有的准哥白尼学说的倡导者.他的地动说提示我们,在当时情况下,中国并非完全没有接受日心地动说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6.
修泽雷 《科学》1999,(10):59-60
自门捷列夫发现周期律(1896年)以来,时至今日、已百年有余通过众多科学工作者的不断努力,无论在深度或广度上.元素周期表所显示的内容及其变化规律,已为愈来愈多的人所熟悉和掌握.成为人们进行社会生产,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人们还发现.宇宙中的已知物质和天体,都是由表内已知元素所组成周期表内原子序数增长的方向,又与组成天体的物质演化趋势一致、这也为众人所共认。  相似文献   

7.
陈旭升 《科学》2000,(10):52-59
一.衡量生物体制进化的理论困惑 生物学是进化思想的发祥地。早在50年代,许多生物学家就开始探索,力图找出一些客观的定量指标来衡量生物体制的进化。其中典型的有:  相似文献   

8.
张李盈  任景莉 《自然杂志》2019,41(2):119-131
渗流理论是从随机扩散现象(如流体粒子通过孔隙介质逐步扩散并形成随机路径的过程)中抽象出的一种广泛的数学模型,主要研究无序体系随机几何结构形成过程中的演化规律、行为特征及各种临界现象。渗流理论涉及概率统计、图论、统计物理、随机过程、拓扑、几何、代数、动力系统分析等众多领域,是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渗流理论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应用背景广阔。过去的50年中,渗流理论因表述简单、内涵丰富,获得了广泛应用,为化学、生态学、物理学、材料科学、传染病学、复杂网络等领域中的问题带来了新视角,提供了新的理论方法。目前渗流研究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渗流中相变临界条件的确定、渗流团簇的复杂结构及其在临界点附近几何特征的理解是渗流研究的核心问题。文章介绍渗流理论研究的主要问题、方法和结果,简要回顾渗流理论发展的标志性成果,最后提出一些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缪希茄 《科学通报》1994,39(21):1939-1939
核磁共振波谱学中存在着大量与射频场照射过程有关的实验,比如自旋去偶,自旋轻扰、选择性激发、自旋锁定以及Raman磁共振实验等.由于射频场照射的参与,使得射频照射过程中自旋系统的时间演化变得复杂化,采用现有的一般核磁共振理论如积算符理论来考察自旋系统在该过程的时间演化就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往往难于得到时间演化的解析结  相似文献   

10.
煤层气组分的形成演化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封闭高压高温热解实验装置,在336.8~600℃模拟温度和50MPa模拟压力及20℃/h和2℃/h升温速率条件下,对泥炭和煤岩进行了热解生气模拟实验,研究了煤层气组分的形成演化.结果表明,煤岩热解煤层气主要由烃类气体组成,其次为非烃气体,而泥炭则相反.烃类气体以甲烷(CH_4)为主,重烃气体(C_2~C_5)较少;非烃气体以二氧化碳(CO_2)为主,氢气(H_2)和硫化氢(H_2S)含量微量.温度是控制煤层气生成演化的主要因素,随着R_o值增大,热解煤层气CH_4生成量呈单向快速增加,CO_2则表现为缓慢增加趋势,C_2~C_5先增后降;泥炭与煤岩及山西组煤岩与太原组煤岩相比较,前者具有更高的煤层气生成潜力,反映了成气物质性质对煤层气组分的生成特征的影响;低温速率有利于CH_4,H_2和CO_2气体的生成以及C_2~C_5气体的裂解,说明时间对煤层气组分的生成演化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结合研究结果,讨论了地质环境下煤层气研究的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