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萧红自传》是肖凤老师筛选的一本萧红作品集。虽然萧红生前没有写过自传,但这本合成的自传和其他自传一样记录了作者的生平经历、个性特点、心灵感受,同时,还让我们领略作者的创作风格。合上自传,一个全景式的萧红历历在目。《萧红自传》的编写是严谨的,也是严肃的,其写作具有诗的旋律,具有很高的文本价值。  相似文献   

2.
文章运用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诗学的理论,对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进行了研究。作者从小说的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语言三方面探索了萧红《呼兰河传》的陌生化手法。认为,正是陌生化手法的运用,强化了小说的审美效果,体现了萧红创作的现代意识和自觉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3.
萧红是20世纪享誉海内外的女作家,得到了鲁迅、茅盾等许多文学大家的赞许,虽然创作生涯仅有九年,然而在有限的时间里,她从自身生命体验出发反映了那个特定年代的社会生活,成为文学史上一个特殊的存在。萧红唯一的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系统地传达了她的理想追求。在詹姆斯自我理论的观照下,萧红的《呼兰河传》通过国民性的书写,实现了自我的建构。这个自我建构的过程既是萧红寻求社会认同的过程,更是她追求完美人格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女性的生存状况和她们受男性世界压抑的现实,一直是萧红在作品中所关注最多的。萧红在作品中塑造了众多受男性世界压迫,从而只能生活在暗日下的女性形象。"王婆"是萧红代表作《生死场》中的人物,她也是萧红笔下女性形象中的异类。从王婆作为妻子和母亲这两个人生角色来分析这一形象,可以看到萧红所寄予这个人物的深刻的期望。王婆这个形象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萧红对改变女性命运的深深企盼。  相似文献   

5.
萧红的创作风格是现实主义的。她个人不幸的人生遭际,以及“九·一八”之后的故乡东北人民的悲惨命运,使得她在创作之初就格外关注人间的苦难。作为女性作家,萧红感受最深、体会最切的,当是她作为女人的那份经验,这就使得她的现实主义创作的对象主体自然集中在女性角色身上。深深同情女性的命运,热切呼唤女性的平等,热情讴歌女性的反抗,是萧红创作女性题材作品的主要特征。深入分析和正确把握这一特征,是我们认识萧红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东北女作家萧红,因其禀赋才情和特殊的人生经历,创作出《生死场》和《呼兰河传》等优秀作品,再加上文坛巨擘鲁迅的支持,成为30年代中国现代文坛的重要女性作家之一。强烈的女性意识是她作品的一大特色,女性自我审视下的孤独情怀和倔强的抗争精神成为其创作的主线。  相似文献   

7.
父爱导致的两幕悲剧——李尔王与高老头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尔王》是英国人文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作家莎士比亚创作的著名悲剧之一,作於17世纪初期,它充分暴露了“个人自身、家庭、国家甚至宇宙内部蔓延着的紊乱,解释了世界、国家、家庭以及人们的灵魂这个小天地存在的危机。”《高老头》是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伟大代表巴尔扎克创作的《人间喜剧》的代表作。虽然,《李尔王》和《高老头》这两部作品创作时间相距两个多世纪,空间距英法两个不同的国度,在表现主题和运用艺术手法上也各不相同,却塑造了两个极其相似的人物  相似文献   

8.
萧红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女作家之一。她的创作是丰厚的,艺术成就是辉煌的;然而她的命运却是悲惨的,人生是暗淡的。这两者之间的反差,常使我们发生感叹:为什么文艺女神对萧红如此厚爱,而命运之神却对她这么苛酷呢?这是必然的,还是属于偶然?是人为的,还是出于命运的摆布?是后行必须为前者付出的代价,还是毫无关联?过去人们出于对萧红作品的喜爱和对她不幸命运的同情,几乎把悲剧的原因都推到了社会和他人身上,从而把萧红身上表现的这两个方面割裂开来了,看不到两旨之间的联系。我始终感到萧红的艺术成就与她的悲剧命…  相似文献   

9.
萧红、迟子建两位女作家的创作都表现出浓厚的乡土意识,但她们的作品在相似之中又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萧红的作品着重于乡土文化的审视批判,迟子建的作品着重于乡土文化的眷恋缅怀;萧红突出表现的是乡村自然风俗的荒凉冷漠;迟子建刻意描绘的是边地自然风情的宁静淳朴.萧红的创作体现出明显的现代性,迟子建的创作却有向传统回归的倾向.  相似文献   

10.
《呼兰河传》和《边城》是两篇具有民俗特色的现代小说。无论是萧红对东北呼兰农村沉滞、落后社会的现实描写,还是沈从文对湘西社会优美、自然、恬淡的田园生活的浪漫抒情,他们均以独特的民俗视角,选择截然不同的民俗事项进行描写,直视国民精神领域,不仅展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而且都较好地实现了各自的创作理想。  相似文献   

11.
赵宁宁 《世界博览》2014,(20):84-85
电影《黄金时代》里不吝啬于拍萧红的"吃":盯邻桌的奶油蛋糕解馋,狼吞虎咽吃排骨,吃黑列巴和白盐,病重,也要咬一口苹果,在车夫店里吃肉丸子。这是因为没有人比萧红更能体会那种来自物质和精神的饥饿了。  相似文献   

12.
萧红是我国新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之一。她一生道路坷坎,备受折磨,只活了三十二岁便与世长辞了,创作生涯也只有短暂的十年。可她“从文学生活的开端到短促的生命的结束,她基本上是一直和劳动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由解放事业共呼吸,共命运的。”遗憾的是,由于受“左”右倾机会主义思潮的影响,过去论述萧红的文章寥寥无几,而且还大多是谈她的爱情生活。打倒“四人帮”后,陆续出现了一些研究萧红的文章,但也多是对萧红生涯及其创作过程作一般的论述,深入探索她的创作艺术的文章,仍然很难看到,因此,本人想试论数端,用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3.
萧红在其成名作《生死场》中刻画了一个哈尔滨附近村庄的人们(尤其是女性群体)的生与死的故事。在小说中,女性的生命价值被践踏,难逃"被虐"的命运,而女性也在有意无意中将自身所受到的种种压迫强加到同类或比自身更为弱小的孩子身上,对他们施以"虐人"行径。本文拟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探讨萧红在《生死场》中对女性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试图挖掘造成小说中女性"被虐"与"虐人"的双重困境的根源,并由《生死场》出发来探究萧红独特的女性写作的背后原因。  相似文献   

14.
萧红在中国现代文坛独树一帜,她以新鲜,明丽的创作风格给文坛带来了异样气息,她的《呼兰河传》通过描写呼兰河畔小城人们的生活,体现出对中国社会深深的文化思考,与鲁迅有一脉相承之功,同时她以攻文似的场面描画生活的写作方式,更体现出艺术思维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海德格尔、萨特等存在主义生命哲学的视角重新审视萧红三大文本 ,论述了生与死的轮回 :《生死场》 ;时间意识的觉醒 :《后花园》 ;孤独、寂寞的生存体验与反抗绝望的生存勇气 :《呼兰河传》。萧红文本具有丰富的存在思想 ,在许多方面暗合于存在主义的生命哲学 ,但表达的却是自己独异的生命体悟。萧红也由此而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继鲁迅之后的又一位存在主义的文学创作大家  相似文献   

16.
《马伯乐》就是萧红毕生创作的两部长篇小说中的一部,而且是她因重病而不得不惜别这个世界时没来得及最后完成的一部。因此,对它的重读就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解说和评析。而似乎是在承担着、盘点着这位才华独具、敏感睿智,而又命运多蹇的女作家的生命代价。  相似文献   

17.
从《生死场》到《呼兰河传》,萧红的小说语言经历了从“本色”到以多种技巧强化艺术表现力的转变。其中,与简洁“背道而驰”的繁复叙述,以内在含义扭转表层语义的“悖反叙述”,有意“越轨”的句子组合方式,以及巧借声韵的婉约传达意味与情趣等特点,构成了萧红后期小说文体的独特魅力,也显示了萧红在小说语言艺术上的探索与变化。  相似文献   

18.
萧红的散文具有明显的自传色彩,情感色彩也比她的小说浓郁得多。而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其中隐含着一条爱的缺失与不懈追求的情感线索。这条情感线索贯穿于萧红散文创作的始终。  相似文献   

19.
《小城三月》是萧红最后一部作品 ,研究者对此作品重视程度尚嫌不足。本文讨论了该作品的主题思想 ;分析了翠姨这一人物的情感世界 ;着重讨论了该作品的悲剧意识 ;探讨了该作品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20.
《歧路灯》是真正的文人独立创作的、以家庭为中心描摹世态的杰出长篇白话小说,是中国长篇白话小说《水浒传》—《金瓶梅》—《红楼梦》这一写实主义传统的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中间环节,它既是《水浒传》《金瓶梅》的继承和发扬光大者,又是与《红楼梦》在几乎相同的历史条件下,由具有不同世界观、艺术观的作家的不同创作实践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