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锐及其课题组对张衡地动仪的复原设计目前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在梳理冯锐复原张衡地动仪的主要创见的基础上,就李志超、王鹏飞、李强等对冯锐地动仪的质疑做了陈述和评论,并在此基础上,就冯锐对张衡地动仪的复原设计也提出了一些疑问:1.冯锐的设计没有体现出盖子的用处,其对仪器维修和调整的设计不尽合理;2.冯锐复原设计的关键之处与原始文献记载不能密合。  相似文献   

2.
张衡候风地动仪功能测试和感震原理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前半部探讨了张衡地动仪功能测试的背景,并分析了历来主要各家对张衡地动仪的评述。后半部分,对张衡地动仪的感震原理进行研究。提出了对地面层P、S、R三类地震波循序演变的新认识。此外,还评述了我国近60年某些复原张衡地动仪的论文。从而肯定了张衡作为世界地震仪的最早发明者的崇高地位。又指出:某些人不吃透张衡地动仪设计思路,贸然提出任意增添部件的设想,却以“复原张衡地动仪”为名,发表论文,有损张衡声誉。  相似文献   

3.
“张衡地动仪科学复原”课题组完成了外型的设计和小样铸造,公众看到目前最贴近史料又能工作的地动仪复原模型小样。  相似文献   

4.
打破只能看的纯概念神话成功还原科学仪器“复原模型”课题取得重大进展。1700多年前,地动仪神秘消失,它的模样和工作原理成为千古谜团。2004年8月,河南博物院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组成课题组,联合研究张衡地动仪新的复原模型。目前,这项课题取得重大进展,课题组用“悬垂摆原理”取代了传统的“直立杆原理”。2005年4月16日,这一科研成果得到了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等单位的地震学和考古学专家的肯定。专家们认为:这台复原地动仪首次把概念模型还原成了科学仪器,使之真正有了验震功能。验收:复原模型把概念模型复原成了科学仪器2005年4…  相似文献   

5.
~~张衡地动仪复原模型~~  相似文献   

6.
研究表明,在复原研究地动仪时,袁宏的《后汉纪》中的相关内容应作为首选文献,而《后汉纪》提供的信息表明,张衡的地动仪很可能原理正确,但反应失灵。通过对历史上“京师地震”和“陇西地震”文献记载的分析,进一步否定了用公元143年陇西地震来测试地动仪的可能性。在科学史模拟试验和复原研究中,文献与模拟试验之间存在着一种无奈的张力关系,其可靠性与所研究问题的学科属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后汉书·张衡传》对候风地动仪的描述。教科书里的木质地动仪外观模型,王振铎于1951年制作完成。围绕张衡地动仪复原模型而展开的争辩成为网络焦点。这个被很多人误认为"古董"的模型,竟是上世纪50年代的古代科技史专家根据不到  相似文献   

8.
对地动仪传统模型的置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振铎1951年设计的地动仪展览模型存在偏谬和失误:直立杆工作原理不正确,其科学性与可行性被严格的理论计算、实验检验和地震观测所否定。把地动仪复原成报警器而非验震器是致命性失误;外部基形不合理,与史料记载和出土汉代酒尊的形制不符合,并使仪器整体不稳定;龙和蟾蜍的艺术造型不符合史料,特别是日本人服部一三首创的那种离散的蟾蜍摆设不符合中国传统。因此,这个模型被否定。把它作为惟一的复原模型进行宣传,已出现负面社会影响,国内外学术界长期的批评和否定意见中肯而严肃,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9.
地动仪复原模型的造型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动仪复原模型的造型设计是科学复原的一个重要部分,既是实现仪器功能的需要,也是展现汉代文化和艺术的一种方式,涉及到结构造型和艺术造型两方面的研究。文章回顾了史料和考古研究的新进展,介绍了筒状、钟状和卵状三类现有的造型。基于中国地震局和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所完成的新复原模型,分析了结构基形、悬挂点位置、调整结构和仪器稳定性等结构问题,对新模型的造型设计和研究思路做了具体介绍。  相似文献   

10.
张衡地动仪是我国古代科技的光辉典范,因早已失传,一百多年来国内外争相复原,已达40多种版本,但尚未达到原有水平。为此,探讨了它的工作原理,明确了它的性能要求,提出了倒立摆方案,开展了模拟陇西地震试验。结果表明,新方案已能实现对东汉陇西地震的敏感,并产生触发吐丸等系列动作。理论分析和实验表明,历史上的张衡地动仪是真实存在的,怀疑甚至否定中国古代科技光辉的论断都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