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大巴山区由于特殊的地质构造,滑坡、泥石流和崩塌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为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科学利用这片国土,采用观察和检测方法对其进行研究;该区没有地震等强烈的地质灾害;从总体上讲,大巴山区岩石圈环境质量是较好的;土壤圈水土流失严重,但没受污染,环境质量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重庆大巴山区的天牛总科(Cerambycoidea)昆虫的种类和地理区系分布特征。【方法】以重庆市下辖的城口、巫溪、巫山等3县的全境为调查范围,采取样线法、灯诱法和马来氏网法对天牛总科昆虫进行野外调查,并对标本进行分类鉴定和地理区系分析。【结果】鉴定出天牛总科昆虫标本共计392头,其中隶属天牛科(Cerambycidae)的有5亚科、53属、80种,为重庆市新纪录种、大巴山区新纪录种的分别有22,64种。整理出最新的重庆大巴山区天牛总科名录,分属于天牛科5亚科62属90种。重庆大巴山区的天牛总科昆虫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以华中区占主要成分,与西南区、华南区和华北区联系紧密,与青藏区关系最远。【结论】初步掌握了重庆大巴山区天牛总科昆虫的基本组成,为后续研究和天牛的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1984年以来,西北大学开始对扬子板块北缘北大巴山区一套富钛的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进行研究,并于1987年在陕西岚皋发现了钾镁煌斑岩,随后中国地质科学院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一室火山组也相继在该地发现了同类岩石。该区钾镁煌斑岩侵入于早古生界地层中,多呈岩床状产出,岩体出露宽度不等,大至数  相似文献   

4.
大巴山区坡地灾害地貌十分严重,引起坡地灾害地貌的原因主要是暴雨和连日降雨.降雨特征是:(1)暴雨出现频率高,强度大;(2)连续降雨时间长,次降雨过程的雨量大;(3)受地形影响,降雨分布的地区差异大.降雨对坡地灾害地貌的影响分三种类型:(1)突然暴雨主要引起崩塌和坡面泥石流;(2)连日降雨主要引起滑坡和特殊地段的坡面泥石流;(3)久雨后的暴雨主要引起沟谷泥石流和滑坡.  相似文献   

5.
青海湖北岸植被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青了孔和QH85-14C孔的孢粉分析资料以及对青海湖北岸植物群落的系统取样调查,对该地区的植被进行了区系、生活型、演变趋势及环境因子等综合研究。结果表明:(1)该地区现有种子植物26科、75属、142种,其地理成分复杂,分布区交错,起源有老有新,特有种、属少,种类不多;(2)自然植被可分为7个植被型、24个群落;(3)与本地区高寒的气候特征相适应,植物群落以地上芽植物和隐芽植物为主;(4)全新世以来,随着气候由暖→冷,湿→干、植被演变趋势为森林草原→森林→温性草原;(5)影响植被分异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海拔(热量)、大气温度和大气湿度。  相似文献   

6.
前言这—篇报告是根据西北大学地理系经济地理教研组接受陕西省交通厅航务处的委托,组织任河调查小组从一九五八年七月到九月在沿河地区进行调查,所收集到的资料和所观察到的情况,经过分析整理之后编写的。这一次调查的目标是要估计大巴山区任河的航运在运量上一直发展到1972年的远景。因此全文六节分三方面来说明(1)第一、二节说明任河航运以往遭受限制的原因和今后发展的条件。(2)第三、四、五节分别说明从下游到上游各段有关地区的发展情况和今后发展航运的具体条件。(3)第六节试作有关运量远景的估计。处在当  相似文献   

7.
绿化树种对大气氯污染的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反应方式来选择城市绿化树种是减轻大气污染物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通过观察污染地区绿化树种叶片的受害症状来判断植物对以氯为主要污染物的抗性程度,根据植物对其污染物的反应特性划分植物的抗性等级,筛选出对以氯为主要污染物的抗性植物种类和敏感监测植物种类,从而为绿化植物的合理选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抗性树种有:花曲柳、桑树、皂角、旱柳、柽柳、忍冬、枸杞、水蜡、紫穗槐、桂香柳、叶底珠、卫矛、刺槐、山桃、木槿、榆树、枣树、臭椿;敏感监测树种有:油松、锦带花、榆叶梅、糠椴、山杏、连翘、糖槭、云杉、桧柏、白桦.  相似文献   

8.
重庆市降水量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重庆市98个雨量站从1950—1985年的降水资料的分析,探讨了重庆市年降水量的时空分布规律.在空间上,降水量自长寿沿东北方向,大致从1200mm先逐步降低至1100mm,然后开始增加,至大巴山区达到1800mm左右;自丰都沿东南方向,降水量大致从950mm开始逐步增加,至酉阳秀山一带达到1500mm左右.在大巴山区,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在岭谷间降水量的多少与水汽输送线路有关.在时间上,在长江河谷地区降水量存在约12年和18年的变化周期,在大巴山区存在约9,10年的变化周期,在川东平行岭谷区和乌江流域区则存在约11年或12年的变化周期.在四川盆地东部、大巴山区和乌江流域,降水量的季节变化明显,主要降水期集中在4—10月,其可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  相似文献   

9.
绿化植物受大气SO2、铅复合污染伤害特征及抗性表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气污染是人类面临的环境危机之一,依据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反应方式来选择城市绿化树种是减轻大气污染物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通过观察污染地区绿化树种叶片的受害症状来判断植物对SO2、铅复合污染物的抗性程度,根据植物对SO2、铅复合污染物的反应特性划分植物对大气污染物的抗性等级,从而筛选出对SO2、铅复合污染物的抗性植物种类和敏感监测植物种类,研究结果表明,抗性树种有:花曲柳、桑树、皂角、山桃、黄檗、臭椿、紫丁香、忍冬、柽柳、桧柏、枸杞、水蜡、刺槐、色赤杨、加拿大杨、黄刺枚、玫瑰、欧洲白榆、茶条槭;敏感监测树种有:连翘、榆叶梅、锦带花、风箱果、云杉、油松、樟子松、山槐、此研究结果可为绿化植物的合理选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佛山市抗大气污染应用植物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调查了佛山市不同污染区大气污染及其应用植物生长状况。根据植物的污染生态效应,筛选出了部分适合佛山市不同污染区生长的抗大气污染应用植物。本文主要提出了抗交通污染和抗工业污染的植物及按不同的大气环境质量分区配置相应的抗大气污染植物,为合理规划好佛山市不同污染区的应用植物、发挥植物净化环境的功能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以黑河中游为研究区, 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灰色线性规划模型和Dyna-CLUES模型, 在揭示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基础上进行景观结构优化, 并通过耕地、林地和草地分布概率的博弈, 进行退耕还林区、退耕还草区和人工造林区的空间位置识别, 得到如下结果。到2020年, 在水资源满足生产发展、生活保障和生态优化的情景下, 黑河中游水资源可承载人口为144.16 万, 可承载工业增加值为79.73 亿元, 可承载耕地、林地和草地面积分别为3027.88, 953.535和3947.115 km2。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基本约束, 黑河中游景观最优结构为耕地2742.49 km2, 林地 846.456 km2, 草地2184.57 km2, 水域170.671 km2, 建设用地364.509 km2, 未利用地13289.23 km2。生态建设空间分布格局较分散, 退耕还林区集中在高台、临泽和甘州绿洲边缘, 以期增强绿洲抵御风沙功能; 退耕还草区集中在山丹和肃南的海拔较高、坡度较大、水资源和耕作条件均较差的区域, 以期减轻区域水资源压力; 人工造林区集中在民乐和山丹两县的耕地外围, 以地势平坦、水资源条件相对较好的未利用地为主, 以期增强区域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等功能。  相似文献   

12.
<正>一九八五年年七月一日至十日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召开了第九届世界林业大会,作为中国林业代表团的一个成员,我也出席了这个全世界林业工作者的盛会,得益颇多。现根据参加会议的认识和体会,撰写了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13.
基于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库,构建土地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中国土地资源生态敏感性评价,揭示土地生态敏感性的空间分布特点,进而对不同土地资源和不同农业区土地资源的生态敏感性进行差异分析,得到如下结果.1)中国土地资源生态敏感性空间差异显著,高度生态敏感区集中在4个区域:北方干旱/半干旱沙漠(地)的土地沙化敏感区、黄土高...  相似文献   

14.
近30年中国不同土地覆被类型的地表气温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气象观测减再分析资料方法(OMR)研究了中国不同土地覆被的地表气温变化。使用1979?2007年的地面观测气温和NCEP/NCAR R1再分析地表气温月数据, 计算了OMR趋势, 得到中国OMR气温趋势为+0.18℃/10a。采用AVHRR全球土地覆被分类数据统计中国不同土地覆被的OMR气温趋势。结果表明地表气温变化对不同土地覆被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大部分土地覆被类型OMR趋势为正, 森林覆被型为负。不同土地网格阈值下的OMR结果相差不大, 说明这种方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5.
研究星云湖流域水土流失,揭示水土流失的空间分异规律,能够为该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理论基础。根据典型的土壤侵蚀RUSLE模型,选用能体现流域特点的估算模型分别计算出了降雨侵蚀力因子、土壤可蚀性因子等五个因子,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计算出星云湖流域土壤侵蚀模数,并统计分析流域的侵蚀状况。结果表明:星云湖流域土壤侵蚀以微度侵蚀为主;剧烈侵蚀主要分布在流域的北部和东部区域,其中,子流域中主要集中在螺浉河小流域和北部坝区小流域,乡镇中主要在路居镇,用地类型主要为其他用地和耕地;其次流域内平均侵蚀量最大的地形主要集中于25°~35°之间,以半阴坡坡向为主。应加强螺浉河小流域和北部坝区小流域的水土流失治理,坡度大于25°和坡向为半阴坡的区域水土流失较为严重,不适宜耕种,应加强退耕还林工作,优化未利用地的管理,有针对性地对流域内水土流失进行治理与防治。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山区土地覆被发生了巨大变化,为研究退耕还林后,覆被类型对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的影响,对典型覆被类型的山区土地开展了不同季节土壤含水率变化监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深度土壤水分随季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相同季节不同的覆被类型对降水入渗及土壤水运动也有极大影响,且对土壤水分有效性有显著影响.植树造林有利于林地0~3m土壤水的补给,但仍会出现土壤干层,且下部土壤水的补给明显受到该干层的影响.覆被类型不同,土壤水分的变化趋势不同,当土壤水分改变后,又反作用于植被.土壤水与植被之间存在一个平衡状态,当平衡状态被打破时,直接影响植被的生长,而影响土壤水分的运动.  相似文献   

17.
对久居高原地区的女大学生与新入住高原地区女大学生的肺活量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高原女大学生的肺质量通气指标低于平原女大学生和新入住高原的女大学生.这是慢性低氧条件下通气改变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运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GlobeLand30,分析兰坪县2000-2020期不同地表覆盖类型之间的转变趋势;借助GIS空间分析功能,研究高程、坡度、坡向、居民点、道路和耕地对林地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县林地、灌木地和湿地面积呈先增后减趋势,草地为持续减少趋势,人造地表呈先减后增趋势,水体和耕地为持续增加趋势,且2010-2020期的总变化率是2000-2010期的17.8倍。该县林地转换率由2000-2010期的6.03%增加到2010-2020期的8.17%,草地由30.90%增长到44.82%,灌木地由45.08%上升为45.24%,主要是由于耕地导致,表明人类活动对林地、灌木地、草地的蚕食较严重。林地变化的活跃度与高程和坡度呈反比,林地变化像元数量与居民点、道路的距离呈三次方衰减,与耕地的距离呈逆模型衰减,表明林地变化受到高程、坡度、坡向的影响,且与居民点、道路、耕地的区位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将有利于兰坪县遗产地的管理规划,为制定合理的生态移民和退耕还林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从事非农业产业人员的增加和传统的耕种业比较收益的下降,部分农村地区出现了土地低效率耕作甚至荒芜现象,这就提出了土地使用权流转问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以及入世后面临的激烈国际竞争,使这一问题显得尤为紧迫。作者据此提出三种方案以供选择实施:①农户之间协商实施土地使用权流转。②集体与农户协商实施土地使用权流转。③集体将荒芜土地退耕还林、还草。  相似文献   

20.
贵州省喀斯特地貌发育,喀斯特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73%,生态环境非常脆弱。贵州矿产资源丰富,其矿业经济产值占全省GDP的48.8%,是全省经济的支柱。分析了贵州喀斯特地区矿产资源开采造成的土地占用和破坏、水体环境的污染、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提出了解决矿产开采与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