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編輯後記     
日本举行了大選、明眼人都知道這种不民主的選舉,並不能使日本達到真正民主化。本期譯载的‘投降六月后的日本’一文,可以幫助我們對於日本近情的認識。  相似文献   

2.
編輯後記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个国庆节,本刊除了在上期发表社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六年”外,本期又刊载了两篇文章。张明养同志的“中国人民保卫和平斗争获得伟大胜利的又一年”,综述了一年来新中国在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维护国际和平方面获得的巨大成就。陈原同志的“黄河综合规划向世界表明了什么?”以生动的例子,说明史无前例的黄河规划的伟大工程,祗有在中国人民获得了解放、建立了人民民主制度之后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3.
編輯後記     
这是一九四六年底本刊最後的一期了。第十四卷的本刊,也到此为止。今年本来还剩有一个星期,为了整理一年来积下来的工作,准备明年开始的下一卷的本刊,所以这最后一週  相似文献   

4.
編輯室     
建议和批评关于选题和文章内容:广东读者江川要求增辟“国际大事”一栏,把半个月来的国际大事按日期摘要排列,使读者有一完整的概念。福建读者张世洲建议在一些文章之后,将不易懂的名词加以简要的解释,以帮助读者对文章内容有更深刻的了解。青岛读者程功等希望能多组织些有关各国人民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文章。青岛读者学惠建议把世界各国的报刊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系统地加以介绍,并认为范围可以扩大一些,把各国的通讯社也一并介绍。(接:本刊今年增辟的“国际常识”一栏已这样做了。)重庆读者李文魁对本刊第十三期的“让事实来说话”(波兰通讯)一文表示欢迎,认为该文文字简洁 ,配合的图解能说明问题。希望以后多组织这类  相似文献   

5.
編輯室     
沈陽市工会鑫同志来信,請我們轉询“日本瑣記”的作者吳半农同志:“日本人为什么把一种用木制或泥制的‘人形’当作貴重礼物赠给人,这有何意义?”現将吳半农同志的解答照录如下: “日本的‘人形’有好几种,据我記忆所及:(一)用綢子做的人形,主要为艺妓,有大有小,表演各种舞蹈姿势,好一点的都装在玻璃架子里,(二)金属做的或貼有金片的人形,主要为神像,也是有大有小,大的非  相似文献   

6.
編輯室     
我们在今年第一期发表“敬告读者”以来,已经半年了。我们很愿意趁这个时机,请读者和作者帮助我们检查一下,看我们在实现年初提出的本刊改进方针方面,有哪些成绩,哪些缺点,以后还应当怎样做,使我们能在下半年继续努力,更好地改进工作,满足广大读者的  相似文献   

7.
編輯室     
关于“从鋼的生产看世界”中数字的质疑山西日报资料组、上海复旦大学王天庆和广东合浦读者傅多仁来信,对本刊今年第十五期“从鋼的生产看世界”一文中若干数字提出质疑,经转与作者后,据作者答复如下: 1.山西日报资料组指出,该文第—段“1956年全世界生产了鋼铁和鋼铸件三亿一千二百八十四万吨”句中的“鋼铁”应为鋼,是完全正确的,因为这数字不包括生铁在内。 2.文中所用资料,一般都根据美国商务部今年4月15日公布的数字、1957年“世界知識手册”及各人民民主国家的正式文件。其他报刊所载数字因来源不同,可能有出入。“布拉格廵礼”中的事实错误读者小峰、金君辉自布拉格来信認为“布拉格廵礼”(通  相似文献   

8.
編輯室     
去年波兹南博览会并未中断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方扬春、解建群两位同志来信,指出上期本刊的“游波兹南博览会”一文中有一句话与事实不符。我们感谢这两位同志的热心指正,并向读者致歉。兹将来信刊登如下: “贵刊第十六期胡思升同志写的‘游波兹南博览会’的一文中,第三段‘去年的博览会由于众所周知的波茲南事件而中断’一语与事不有出入。“1956年波兹南事件发生时,我们恰在波兹南。波兹南事件并没有使博览会中断。“事实是这样:6月28日(星期四)早晨,街上出现了游行队伍,下午发生暴乱。第二天暴乱就基本上平息了,所以下午博览会照常开放,接待观众。直到  相似文献   

9.
编辑後記     
最近以來,国际上發生了一系列意义重大的事件:苏联共產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的举行、苏联向美國倡議締結苏联和美國及其他大國之間的友好合作条約、我國提出解决亚洲特别是远东懸而未决的国际問題的建设性建議、華沙条約締約国的布拉格会議等等,深深激励了全世界的進步人类。本期所發表的社論,纪隆同志的“建設性的建議”,譚文瑞同志的“布拉格会議对加强和平事業的貢献”等文,就是在論述这些重大事件对於緩和国  相似文献   

10.
編后記     
本期所收的各篇译文,翻译和校对的工作都出自青年同志之手,其中有三位是青年翻译工作者,其余都是本校世界古代史教师进修班的学员,他们翻译这些古代文献,原是为着配合自己业务学习和论文写作用的;象我们在前一期“世界古代史译文”专号(科学集刊1957年第二期)中所指出的那样,这一期的各篇译文,本来也不是为着发表,也不是成熟的译稿。现在我们又把这些非成品的翻译文献发表,因为我们觉得这些文献目前也还有用,世界古代史教师可以参考,中国古代史的研究者也可以参考。在这几篇译文中,内容译得不正确、文字不通顺的地方,一定不少,请读者不吝指教。  相似文献   

11.
編后記     
本期所收的八篇译文,除“雅典改制”外,都是本校世界古代史研究生和进修教师在1955—56年雨年间的译作;力野和日知合译的“雅典政制”,则从1954年秋季就开始翻译,译稿经过几番更易。当初翻译这些论文和史料的目的,不是为着发表,而是为着我们自己学习和从事科学研究的参考。这些译作无疑的都是不成熟的初稿。近来校外有些从事古代世界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同志常常责备我们不肯把这一类的非成品公诸同好,我们接受这种意见,  相似文献   

12.
编輯室     
歐戰正以空前的速度擴大,在最近半月間,已經發生了許多鸞人的變化。五月廿七日比王對德投降,六月二日佛蘭特大會戰結束,五日德發動第二次大進攻,向巴黎推進,十日德軍距巴黎三十四哩;同日義大利突然宣布參戰  相似文献   

13.
後记编辑     
戰後世界形势的發展,今天又碰到了一個很大的逆流。東北問題的激湯,美蘇關係的波動,以及國際反動派的叫器,使莫斯科會議以後明朗化的國際局勢,又蒙上了暗影。因此我们特約請專家寫了幾篇文章,從不同的角度把目前形勢作了深刻的分  相似文献   

14.
編者的话     
《科技导报》复刊已整整一周年了。这本杂志象一株枯木,逢春而发,经过短短的一个春秋,已变成青枝绿叶,呈现一派盎然生机。导报复刊以来,受到各方的瞩目和关注。去年11月16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中国科技导报社成立一周年座谈会,一百八十余人到会祝贺,簿一波、周谷城、伍修权等同志在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于《科技导报》的社会效益和作用作了充分肯定。最近,中国科技导报社派代表赴美访谒了六十余位美籍华人编委和有关学者,所到之处,均受到热情接  相似文献   

15.
新事旧編     
当年希特勒和他的同伙挑起战爭的时候,是指望速战速决的。据說,他們預先分配好誰該得面餅和油糕,誰該得青伤和腫塊。他們显然把青伤和腫塊預定給敌人,而把面餅和油糕預定給自己。可是結果,他們不但不得不領受了青伤和腫塊,而且还从此进  相似文献   

16.
葡萄变酸記     
“酸葡萄,有什么吃头!”吃不到果子,白赔口水,只好摆出一付鄙夷的神色大骂一声,安慰安慰自己。这种“精神胜利法”,大西洋彼岸的真洋鬼子表演得比阿Q还高明呢。举一个例,美国的文武头儿们曾经不断地吹嘘所谓“原子威慑力量”。他们双手捧着原子弹、氢弹横冲直撞,到处吓人。在苏联宣布美国并不是占有氢弹的唯一国家以后不久,崇拜战神的人们又趾高气扬地祭起导弹这个法宝。他们自我陶醉地宣称,美国已经掌握了导弹的秘密。长射程的导弹可以飞越大洋轟击苏联。据说,这种神速万分、携带氢弹头的洲际弹道火箭是一种绝对无法防御的“最后武器”或“绝对武器”。美国将军们神气十足,一有机会就叫嚷要发动对苏联的闪击战争,毁灭社会主义世界。那个时候,葡葡一点也不酸,他们满心欢喜地幻想着蜜果。  相似文献   

17.
读者與編者     
芮正皋先生:地图配合文字,本刊一向注意。十四卷第七期因篇幅關係,把地圖漏下了,第八期已補上。外交史實和人物介紹等等,當再增多。“羅斯福見闻錄”你會發見是最生動的史料。  相似文献   

18.
喀山散記     
别有風味的建筑喀山,这座俄罗斯美丽而又古老的城市,对于我們并不陌生。因为正是从这里,全世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列宁开始他的初期革命活动。也正是从这里,苏联偉大的革命文豪——高尔基开始他的早年流浪生活。喀山現在是韃靼共和国的首都。它位于伏尔加河中流。伏尔加,  相似文献   

19.
卢森堡散記     
在比利时安特卫普停留了两周,我们就到卢森堡去访问。为了接一位住在布鲁塞尔的朋友一起去,我们绕道布鲁塞尔、纳穋城和纽沙朵城。过了纽沙朵城就是比卢国境上著名的“胜利大道”。这一带是山地,路的两旁是黑森森的松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法西斯军队几乎绞杀尽了这地区的居民,但比卢人民游击队始终坚持战斗。到1944年秋,希特勒末日将近的时候,数以万计的德兵被困在这里,遭到聚歼,为正义而战的人民得到了胜利。比卢人民为了欢呼胜利,把这条公路称为“胜利大道”。边境似乎没有设防,我们不知不觉地就进了卢森堡的国境,等我们到了首都卢森堡市,在旅馆住下,才发觉出入卢森堡国境是不检查护照的,我们申请到的卢森堡签证在边境没有发挥它应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国际札記     
对西方的“挑战”苏联公布的發展國民經济第六个五年計划的指示草案给全体進步人类以巨大的鼓舞,但是西方國家,特别是美國的报刊評論員却因此感到極大的不安。他們認为,苏联国力的迅速和巨大的增長是对於西方國家的一个“挑战”。美國“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記者哈希寫道:“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一个非西方國家建立的工業能够响应西方自工業革命以來在工業方面發出的挑战。”美國报界担心的是:苏联將要在王業生產上很快赶上和超过美國,而这个自称为資本主义世界最强的工業国將要失去它的优势地位,这样一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要進一步在全世界產生更大的影响。“紐約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