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6 毫秒
1.
以具有代表性的湖北省优秀青少年网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专家调查法对测试指标进行专家遴选,运用素质测试法对运动员身体素质进行测试,并运用数理统计方法中的因子分析法对每个指标进行筛选,最后得出以五次左右两移动、足球掷远、一分钟单摇跳绳、握力和3000米等五项为身体素质代表性(测验)指标;再进一步采用“秩和法”和“权重法”最终建立起了对优秀网球运动员身体素质评价的综合评定方法,为了解运动员身体素质状况及科学地制定训练计划、有效地监控训练过程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法、测试法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参加2004年江苏省青少年田径比赛的少年乙组跳高运动员的体能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少年乙组跳高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指标很好,但心功指数较差,身体素质特征表现为绝对速度和一般耐力较差,爆发力和弹跳力较好。  相似文献   

3.
少年排球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少年排球运动员不仅需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包括肌肉力量、速度、耐力和柔韧性,而且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特征.还有,经笔者归纳分析,优秀少年排球运动员训练中还应注意其六个个方面的问题,从而使训练更加科学性、全面性、系统性、高效性和正规性.  相似文献   

4.
通过文献资料法、测试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参加比赛的全国17支青少年女子排球队共计232名运动员进行7项身体素质测试.测试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女子排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发展不均衡,移动速度较慢、柔韧性和协调性较差制约了青少年女子排球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应在青少年女子运动员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加强柔韧性和协调性练习,提高肌肉协调能力,提高运动员的速度素质.排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发展要充分考虑整体与局部的相互关系,应从整体上把握身体素质训练的比重,使身体素质全面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5.
2003年全国少年乙组(女子)篮球比赛于7月22至27日在浙江省体育运动学校举行.本次比赛共有13支队伍参加。参赛女运动员为1988年、1989年出生,是该年龄段的中国篮球苗子。本次比赛身体素质测验、基本技术测试的指标选用全国青少年儿童篮球教学训练大纲第三套,分别是60米、立定跳远、助跑、单脚跳摸高、综合运球、移动传球、90秒投篮,其中对综合运球、移动传球两个指标要进行技术评定。比赛先采用分组单循环,然后交差决赛,比赛中要求第一、二节必须采用全场紧逼防守等特殊规定。为了初步了解我国目前少年乙组女子篮球运动员的形态、素质、技术…  相似文献   

6.
优秀男子排球运动员弹跳力模型构建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中国台北男子排球代表队22名运动员为测试对象,对与运动员弹跳力水平相关的16项身体素质指标进行测试。采用"0-1规划"方法对所测数据进行指标筛选,对所筛选的指标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并建立回归模型,经检验,该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以该模型为依据,0.5标准差为各等级标准、均数为基点,制定出优秀男子排球运动员弹跳力发展水平与主要素质指标的理论模式。皆在为发展男子排球运动员弹跳力提供一个标准和参考,为进一步实施科学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对大学四年级排球专项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有许多排球运动员入校后身体素质在逐年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排球技战术的效果。找出影响排球专项学生身体素质的因素,从而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可以为运动员今后的训练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郝霞 《科技信息》2007,(15):450-451
排球训练的目的是为了使运动员获得身体素质、技术、战术及心理诸方面的能力。因此,在排球训练当中,不仅要练身体素质、技术、战术及应用,还必须对排球运动员所需要的心理特征施加有意识的训练。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 98、99年度温州市中学生排球赛部分运动员的调查并结合分析温三中男排在比赛中失利  的典型赛例 ,说明排球比赛的胜负不仅取决于运动员的技术 ,战术和身体素质 ,而且取决于他们的心理素质 ,特  别是在实力相当的关键性比赛中 ,心理素质的稳定程度往往对胜负的影响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练员应当十分重  视 .本文就如何加强少年排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供广大中学排球教练员参考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及数理统计法,通过全国青年男子排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6个指标测试数据的统计分析,建立了身体素质各指标评价标准,进而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发展及均衡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教练员提供关于实现身体素质训练过程合理控制的定量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