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翻译,无论是“直译”,或是“意译”,最终只能做到“译意”。而原文语言(sourcelanguage)文化中的某些特殊语言形式、现象;及其所蕴含的独有文化内涵;尤其是其独特的语言神韵和联想意义(associationmeaning),却是译文语言(targetlanguage)无法通过翻译手段完全表达出来的,而这些特点往往是原文语言的美之所在。我们称这种现象为:美不可译  相似文献   

2.
侯燚 《科技信息》2008,(32):9-10
针对传统的翻译标准“忠实”、等值“无法解释中文报刊新词必要的翻译现象,以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家H.J.弗米尔(H.J.Vermeer)提出的“目的论”为切入点,探讨了目的论在中文报刊翻译中的应用,目的论的提出拓宽了翻译理论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3.
于佳  常璇璇 《科技咨询导报》2010,(8):232-232,234
翻译是将一种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转换成相对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转换的内容包括各种各样的语言、文字、图形和符号等等。当代的翻译理论以西方的翻译流派为主导,其中又分为语言学派,释义学派和功能学派。现代社会广泛流传的功能实用翻译就是由功能学派的基础理论演变而来。以德汉互译为例对比一下功能翻译中,文献型翻译(dokumentarische ubersetzung)和工具型翻译(instrumentelle ubersetzung)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4.
“信”是翻译标准的核心。“译界泰斗”杨宪益、戴乃迭对鲁迅作品翻译的精妙之处,在于其译著能完全传达原文的思想,译文的风格和笔调与原文一致,译文与原文一样流畅通顺,达到了翻译的“信”的评判标准。  相似文献   

5.
创建现代管理科学的中国学派,这是中国管理科学界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中国学派的基本特点是:具有中国特色,现代的,先进的,世界的,开放而与时俱进的。创建的基本途径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近为今用,综合集成。管理活动是人类的第二类活动,它为第一类活动(作业活动)提供服务;管理科学是研究管理活动规律与做好管理工作的知识体系。鉴于中文的“管理”对英文单词是“一对多”而不是“一对一”,“管理科学”与management science在含义上差别比较大,不宜来回翻译,笔者建议:在中文翻译为英文的时候,采用“管理”的汉语拼音guanli来表达,管理科学则表达为guanli science(GS),“现代管理科学的中国学派”可以翻译为The Chinese School of Modern Guanli Science(CSMGS)。选择工程管理领域开展中国学派创建工作的试验性研究,介绍了开展研究工作的设想。  相似文献   

6.
功能翻译理论将翻译视为一项须考虑读者和客户要求的全新的目的性交际活动,它的核心就是“功能”。将功能翻译理论的相关知识(翻译的具体要求、源语文本分析及文本功能等)应用到翻译过程、译者研究上来,既可以利用功能翻译理论指导译者,使读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再局限于原文,又能够关注“功能”的作用,可以通过译者的有意识的行为发展功能翻译理论,使其不断地获得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7.
在Guido's relations一文中,庞德全面展示了自己的翻译理论。relations一词,主要是指译作与原作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部分的、不完整的,而且倾向于译者的兴趣”。庞德的翻译革新主张主要有三点:一是认为要抛弃维多利亚时期那种虚饰做作、生僻古涩的翻译措词;二是主张译文是对原文的“再创作(rewrite)”;三是认为可以运用节奏对等来实现对原文的忠实。  相似文献   

8.
张丽娟  崔瑾英 《科技信息》2009,(31):J0152-J0152
0.引言翻译对等的概念在翻译理论和现代翻译研究中一直是一个重要话题。但是,在翻译家们尝试给翻译对等一个充分、综合定义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截然相反的论点。为区分形式对等(原语和目标学语形式上最近的搭配)和功能对等(译文读者应能像原文读者理解原文那样,对译文做出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9.
董玉芳 《科技信息》2009,(21):I0154-I0154,I0192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德国翻译学者提出“功能翻译理论”后,对等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挑战。有些学者认为,“对等理论”存在诸多局限性,而“功能翻译理论”更适合指导翻译实践。那么,“对等理论”是不是真的失去其存在价值?翻译中译者到底是以最大程度上实现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对等为重,还是应着重考虑译文受众,最大程度上实现译文在的语中应取得的“预期功能(目的)”?本文以诗歌翻译为研究对象,以许渊冲先生所译唐诗为例,探讨在诗歌翻译中究竟是采用“对等理论”还是“功能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10.
张婷婷 《南昌高专学报》2010,25(6):41-42,60
误译是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误译有无意误译和有意误译之分。无意误译主要归因于译者的双语能力,以及对双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等的掌握情况,它不涉及译者的主观故意或翻译的目的。有意误译是译者出于某种翻译目的,在翻译过程中为传达原文的形式、内容、风格等方面而表现出来的故意不忠实于原文的翻译行为。本文以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的翻译目的论为理论基础来探讨有意误译,旨在目的论的视角下探讨有意误译存在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1.
从英汉散文语篇结构形式、文体风格以及语言特征等角度出发,采用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对英国散文家奥立弗的《民族偏见》的两篇中译文一金衡山(1995)和杨自伍(1996)进行评析。研究发现,这两篇中译文在文体风格上与原文存在较大“偏离”,且有几处不符合逻辑推理和汉语表达习惯。从而阐明在散文翻译过程中应注意语篇的结构和连贯性,使译文在形式和意义上与原文对等。  相似文献   

12.
首次发表奈达与张经浩破解Dynamic Equivalence的信函。奈达的Dynamic Equivalence翻译标准是中国翻译理论经典,教科书中的金科玉律。研究发现理论经典和金科玉律-Dynamic Equivalence被译成“动态对等”是一大错误。“动态对等”四个字严重曲解了奈达的Dynamic Equivalence翻译标准。作为翻译标准的“动态对等”谁也不理解;译文与原文能“对等”?“动态”是什么东西?“动态对等”又是什么意思?张经浩在笔者的请求下给奈达写信求教Dynamic Equivalence的含义,奈达回信完全同意笔者和张经浩的理解:Dynamic不是static(静态)的反义词(动态),Equivalence是贴近,不是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不能翻译成“动态对等”。奈达的信详细破解了Dynamic Equivalence的含义。对被严重误读曲解的奈达Dynamic Equivalence翻译标准的译文进行了评析。笔者抛砖引玉,提供Dynamic Equivalence试译译文。  相似文献   

13.
严复提出的“信达雅”在翻译理论方面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严复自己没有说“信达雅”就是翻译的标准,但他比较全面、完整地强调了忠实原文的重要性。如今,人们认识到,准确是翻译的唯一标准,忠实是翻译的唯一原则。对翻译标准的争议其实最主要的就是对翻译方法的选择,由此产生了“直译”和“意译”之争。直译和意译均需讲究适度,把握分寸。无论直译还是意译,其标准只有一个,就是准确;翻译的原则也只有一条,就是忠实。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习语翻译便有相当的难度。根据翻译的标准和原则,习语翻译应运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力求做到对原文信息转达的准确和忠实。  相似文献   

14.
指鹿为“马”的例子在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中屡见不鲜,当无法保留原文的“形”,同时又为了尽量保证原文信息传达的效果,译作家们往往在译文中以另一种近似的“形”取而代之。显然这种作法是对原文的背叛,而译作者对原文的这种叛逆性再创造,赋予了原文一个完全崭新的面貌。 随着翻译事业的不断繁荣,世界文学间的相互交流越发频繁,而创造性叛逆的翻译就更加突出了。细究根由,这一现象有其存在的必然。笔者就此想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在文化,语言及译者的特点等几方面作一粗浅的论述。  相似文献   

15.
由翻译文化学派提出的翻译中的“文化转向”,为翻译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在文化学派的推动下翻译研究逐渐被广泛认为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然而,“文化转向”这一思想过度强调了文本外诸多文化因素对翻译的作用,其研究重心从语言研究转移到文化研究上,这是其偏颇不足之处,我们在研究其理论时应该对此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16.
诺德的“翻译导向文本分析模式”是一个更为关注原文特色的功能翻译模式.该模式一方面坚持译文目的的导向作用,另一方面强调原文分析对选择适合翻译策略的作用.运用这一模式进行外宣英译,译者可以在对原文功能与译文目的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翻译策略,使译文更好地实现外宣英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准确而完整地表达出来。近代翻译家严复说过,译者有三难:信、达、雅。所谓“信”,就是对原文忠实;“达”就是语言要通顺畅达;“雅”是指文字古雅。看来,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活动,而是透过语言表层,了解其深层内涵,选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准确而灵活地再现原文。直译和意译是翻译史上很有代表性,概括性的两种翻译方法,其目的都是为了忠实地表达原作的思想内容,再现原作的艺术效果。1、直译法所谓“直译”,是指在译文中采用原作的表达法,句子结构与原文较相似,但也不排除在短语…  相似文献   

18.
翻译中的“ChineseEnglish”和“EnglishChinese”是影响译文质量的主要问题。本文试图从社会  文化和语言结构两个方面探讨“ChineseEnglish”和“EnglishChinese”产生的原因或其表现形式以及如何避免  这两种现象 ,更准确地翻译原文。  相似文献   

19.
论译文的回译性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到目前为止,评论界对语际翻译、尤其是英汉翻译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已归纳出不少翻译原则,本文中,作者从多语转换现象出发,提出了“译文回译性”这个新概念,并对其分类进行了讨论。作者认为,在从原文到译文的翻译过程中考虑译文的回译性有利于促使译文“忠实”原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神似”、“化境”,也有利于多语转换和文化交流。据此认为,“译文回译性”应成为译文质量的评判标准之一,回译性研究应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吴竞 《科技信息》2012,(7):38-38,35
图式是认知的基础。本文将运用"图式理论"来研究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作者通过介绍"图式理论"的基本概念来解释该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解码(理解)和编码(表达)过程中是如何运用的,最终实现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的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