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原作家群中的优秀作家刘庆邦和邵丽,皆以小说创作驰名当代文坛,并都曾荣膺"鲁迅文学奖",而他们的小说在多个方面构成了明显的"互文本"关系。刘庆邦和邵丽小说的"互文性"主要体现在表现丰富的人性、出色的心理描写、注重细节的力量、富有个性的语言表达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英国作家托马斯·柏克素以描写伦敦莱姆豪斯的"中国城"著称.他对中国题材的兴趣来自童年时代与中国人结下的友谊,来自切实的生活经历.既直面生活的阴暗与丑陋,又试图唤起人们的怜悯与同情.本着这种创作意图,他笔下的中国人形象不出两类模式,即心地善良、淳朴温厚一类;狡狯不端的市井细民一类.因而跳出西方"中国城"小说通常的套路,并未贴上"中国人都是恶棍"的种族歧视的标签.  相似文献   

3.
作为解读美国文学的一个独特的切入点,"成长小说"起源于德国.其主题往往包括成长时期、学年时代、旅行、爱情以及寻找自我身份等方面.华裔作家汤亭亭在其<女勇士>中大量运用了成长小说的理论,赋予其成长的主题.然而作为一名华裔女性作家,汤亭亭又改写了传统定义下的成长小说,赋予其新的主题,因此本论文试图从成长小说的角度去探讨汤亭亭<女勇士>中异与传统的成长主题,以证明<女勇士>是德国成长小说的超越.  相似文献   

4.
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及贯彻执行营造了文学史上的"百花时代",一批具有艺术探索价值的文学作品应时而生.1957年夏秋之交,"反右"运动扩大化波及文学界,"百花"小说作家被打成"右派",其作品也由"香花"变成"毒草"遭到粗暴批判.重新解读百花小说及其批判文章发现,百花小说的批判除了是一次"右派"作家的思想清算之外,更主要的原因则是艺术探索与时代语境的误置.  相似文献   

5.
中国作家莫言和美籍作家赛珍珠同为以描写中国题材见长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小说《生死疲劳》与赛珍珠的小说《大地》在题材、人物、主题、形式等方面双水分流,各尽其妙。两位作家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方面都做了可贵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的"新体验小说",主张作家实地考察,亲自经历,提倡描写普通人的生活,远离深刻,强调作家不动声色地将自己的情感体验融入写作中,具有鲜明的自然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法国女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的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理论出发,对美籍华裔作家汤婷婷的女权主义小说《女勇士》进行解读,探索了小说中描绘的父权制和种族主义双重压力下女性的生存处境。通过剖析主要女性人物的"内在性"和"超越性",指出小说塑造了两类女性形象,揭示了她们不同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领域中的两个领军型的作家,贾平凹和莫言关于人的本性的描写都有着自己所独有的特色。本文从贾平凹和莫言小说中关于人的本性的描写进行对比,将贾平凹和莫言小说中的农村、农民的形象再一次展现给读者。  相似文献   

9.
赵树理乡村小说的文化视角,就是自觉地站在农民的立场、以农民代言人的姿态来看待与描写乡村。近年的部分现实主义乡村小说从多个方面体现了赵树理乡村小说这一文化视角,这些方面包括:作家作为"农民代言人"的身份立场、赵树理"问题小说"的创作传统以及鲜活的农民语言和喜剧的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10.
身体语言在交际中广泛应用,在小说里也同样适用。身体语言的描写常通过多方面表现,如穿着、动作、神态等等,在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古典文学著作《红楼梦》关于身体语言方面的描写可谓出神入化,以其中经典描写片段为例,从多角度对小说人物形象的身体语言进行了深度解读和剖析。  相似文献   

11.
民国初年,伴随着社会转型,作家的主体意识发生变化,无论是自觉承担启蒙济世的的重任,还是对小说使命的认知,均与传统迥异。这种变化影响到小说创作,既产生了新的形象,也促使内蕴更新,凸显出人本意识;同时导致小说叙事特征的变革,限知叙事视角的引入、"革命﹢恋爱"叙事模式的产生以及心理描写等叙事特征的嬗变,凸现出中国小说现代化的特质。  相似文献   

12.
美籍华裔作家於梨华的作品,充满对在中西文化碰撞中处于多重困境之华人的人文关怀。小说《又见棕榈,又见棕榈》是一位有着中西文化双重经验的作家自我心历的写照,通过"梦想:天堂美国"、"‘他者’:无根漂浮"和"碎梦:无路逃遁"三个层面对她那一代人的"美国梦"进行了描写和剖析,力图通过现身说法,让国人了解旅美华人的真实生活。  相似文献   

13.
中国封建文化"吃人"意象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的重要创作母题."五四"时期,以鲁迅为核心的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痛切指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吃人"的本质,他们张扬着个性主义的大旗,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封建礼治秩序进行了深刻的抨击与刻画:从食人者"吃人"到被食者"吃人"再到残酷的"自食",一层比一层残酷,一层比一层令人发指.五四先驱者所描述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无异于"吃人的筵宴".  相似文献   

14.
"镜"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传统意象。唐诗中"镜"意象的频繁出现与唐代的社会经济环境、生活环境以及其自身的流衍是密切相关的。唐诗中的"镜"意象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和对时光易逝的感叹。  相似文献   

15.
被誉为同情女性的经典《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处处呈现出男权传统的性别化规约。出生下层的女性身体的发展路线其实由两种力量趋动:其一是一种病态的下层女子对青年知识男性肉体的疯狂渴望;其二是这种肉欲的渴望又附着了上层贵妇人对浪漫爱情的虚拟想象。充斥着传统性相观念的男性隐含作者,不自觉地以一个女性叙述人、引诱者的名义,敷设了一个维护既定性别秩序的现代神话。  相似文献   

16.
象征主义文学意象派诗歌与中国诗歌意象论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象征主义文学及其分支意象派诗歌的创作特点的阐述和对中国古代文学对于意与象阐释的分析 ,比较了中西方意象派诗歌的联系与不同  相似文献   

17.
英国作家詹姆斯·巴里在其小说《彼得·潘》中设置小仙子“叮叮铃”这一重要人物形象的意义,在于她事实上象征着儿童自我意识的觉醒,凝聚了儿童善恶交织的本性、特定时期儿童要求被关注的焦虑以及性别身份的自我发现等层面。书中的“永无乡之行”构建了一个成长仪式的结构模式。该书的意义不止于在文化转型期中“消解”了主流法则,更在于它探索...  相似文献   

18.
老子“象论”与毕达哥拉斯学派“数论”分别构成了中西古典美学的意义之发端。两在思想路向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老子“象论”及其人生论的思想路向启发了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象”本体论和以“境界”为最高审美理想的思想;毕达哥拉斯学派“数论”及其知识论的思想路向启发了西方古典美学中的“形式”本体论和以“真理”为最高审美理想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融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的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搞好《概论》课教学,需要在深刻认识《概论》课的历史责任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的特点与《概论》课教学的着力点,对传统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进行切实的改进。  相似文献   

20.
在20世纪50年代,冯友兰就如何对待中国哲学遗产问题提出了被称之为“抽象继承法”的观点。这一观点后引起中国哲学史界的广泛争议,受到了强烈的批判和否定。70年代末至今,学术界不断就冯友兰的这一主张进行重新讨论和认识。本文认为“抽象继承法”的真正的意义在于,冯友兰在当时的情况下提出“抽象继承法”.捍卫了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