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探讨大黄鱼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对各主要消化器官进行了研究.胃前段粘膜上皮由柱状细胞和粘液细胞组成;胃中后段粘膜上皮仅有柱状细胞,固有层含有发达的胃腺,胃腺上皮由Ⅰ型和Ⅱ型细胞构成.幽门盲囊与肠粘膜形成发达的皱襞和绒毛,粘膜上皮由柱状细胞和粘液细胞组成.胰腺为弥散性腺体.胃中后段粘膜柱状细胞呈现脂酶和非特异性酯酶活性;胃前段粘膜粘液细胞及胃腺Ⅰ型细胞分泌中性和酸性混合粘液,胃腺Ⅱ型细胞呈现强蛋白酶活性.幽门盲囊与肠粘膜粘液细胞分泌酸性粘液,柱状细胞呈现蛋白酶、脂酶和非特异性酯酶活性,其游离端质膜和胞质还分别具有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肝细胞和胰腺细胞呈现非特异性酯酶和弱蛋白酶活性,肝细胞还贮存糖原.  相似文献   

2.
长蛸消化道的组织学与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对长蛸消化道进行了研究,长蛸消化道由口、食道、嗉囊、胃、胃盲囊、肠和直肠组成,消化管壁由3层组成:粘膜层、粘膜下层和肌层。粘膜层为单层上皮,由柱状或立方细胞组成,在胃盲囊、肠和直肠还含有粘液细胞、食道、嗉囊和胃粘膜上皮表面衬有护膜,胃盲囊内壁形成长的侧褶,胃盲囊和肠柱状细胞呈现蛋白酶、非特异性酯酶、脂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细胞表面有密集的微绒毛,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胃盲  相似文献   

3.
运用石蜡切片法,透射电镜技术及组织化学方法,对栉孔扇贝的消化盲 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消化盲囊的腺上皮由消化(吸收)细胞和分泌细胞组成,消化(吸收)细胞顶端有微绒毛,细胞内有酸性磷酸酶,碱笥磷酸酶,脂酶和酯酶活性,还含有糖原和脂肪,是进行食物的细胞内消化和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场所,并有储存能量的功能,分泌细胞内含粗面内质网,高尔基体和分泌颗粒,具有酸性磷酸酶和碱民生磷酸酶活性,并含有丰富的RNA和蛋白质,有分泌化酶的功能,消化盲囊导管上皮细顶端有纤毛和微绒毛,细胸内有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及脂酶活性,也能分泌消化酶,消化(吸收)细胞浅细胞质及及其释放到盲囊腔中的质团中含铁,各部位不含钙。  相似文献   

4.
黄姑鱼消化道粘液细胞的类型和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体重为8.5:±0.5 g的2月龄幼鱼及120±8.0 g的12月龄成鱼为研究对象,采用阿利新蓝-过碘酸希夫氏(ABPAS)反应染色方法,研究黄姑鱼幼鱼和成鱼消化道粘液细胞中的类型及分布.结果表明:黄姑鱼成鱼消化道各部位粘液细胞总数目均显著大于幼鱼;幼鱼和成鱼口咽部、食道及胃体均以含有中性和酸性混合粘液性物质的Ⅲ型或Ⅳ型粘液细胞为主,且Ⅳ型粘液细胞在成鱼消化道口咽部、食道及胃体的数目均显著大于幼鱼;成鱼和幼鱼前肠、中肠及后肠中,仅发现含混合性粘液物质的Ⅳ型粘液细胞的数目显著大于幼鱼.  相似文献   

5.
以多种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日本Xun的消化系统。结果表明,肝胰腺的分泌细胞呈现蛋白酶,非特异性酯酶和脂酶活性,吸收细胞含丰富的RNA和蛋白质,储存细胞含有脂类和糖原;中肠粘膜上皮细胞的游离端质膜呈现碱性磷酸酶活性;食道腺和后肠腺分泌弱硫酸化酸性粘多糖。  相似文献   

6.
南方鲇消化道组织形态学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组织学技术,对鲇形目南方鲇的消化道组织结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食道、胃和肠壁内突形成明显的粘膜皱褶。食道壁肌肉层极厚,并为横纹肌;胃、肠壁的肌肉层为平滑肌,胃盲囊部、幽门部的肌肉层明显比贲门部厚,肠前段的环肌层较中段厚,后段的环肌层最厚。胃腺发达,贲门部的胃腺较厚,从盲囊部下段至幽门部,胃腺逐渐减少至消失。食道近胃贲门处,贲门部和胃幽门部的粘膜下层有丰富的致密结缔组织,且有众多分支伸入肌肉层,逐渐分支变细直达肌肉细胞之间,彼此联结成网状,该结构在鱼类消化道中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7.
大口黑鲈主要消化器官淀粉酶活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从酶学分析角度研究了大口黑鲈各消化道内淀粉酶的活力分布,以及不同温度、pH和底物浓度条件下其肝脏、幽门盲囊、胃、肠中淀粉酶的活力变化。结果表明,淀粉酶活力在消化道内活性强度存在明显差异,由高到低依次为肝脏、幽门盲囊、肠、胃。淀粉酶的活力随温度和pH变化呈现一定规律性变化,存在最适温度和pH,依次为:肝脏(40℃,7.2)、幽门盲囊(30℃,8.0)、肠(40℃,8.4)、胃(35℃,6.4)。幽门盲囊和肠淀粉酶在碱性环境下活力最大,肝胰脏和胃淀粉酶在中性或酸性条件下活力充分发挥。淀粉酶的活力大小与底物浓度有关,底物淀粉最适浓度依次为肝脏1%、幽门盲囊4%、肠2%、胃2%。本研究旨在为大口黑鲈人工饲料的研究与开发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8.
中国蛤蜊消化系统的组织学与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中国蛤蜊的消化生理,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对其消化系统进行了研究.消化道粘膜上皮由纤毛柱状细胞和数量不等的粘液细胞组成.胃和肠纤毛柱状细胞呈现蛋白酶、脂酶、非特异性酯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消化腺腺上皮由嗜碱性细胞和消化细胞组成.嗜碱性细胞含丰富的RNA和蛋白质;消化细胞呈现蛋白酶、脂酶、非特异性酯酶、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表明该细胞能进行细胞内消化.  相似文献   

9.
贝氏高原鳅消化道的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解剖学、组织学、组织化学以及透射电镜技术等方法,对贝氏高原鳅Triplophysa bleekeri消化道的结构进行了详细观察.结果表明:贝氏高原鳅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肠和肛门5个部分组成.口咽腔宽阔,顶壁粘膜层粘液细胞和味蕾丰富,底壁棒状细胞含量较多.食道粘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上皮细胞顶端有短微绒毛,胞质内常见线粒体,偶见粗面型内质网、滑面型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和溶酶体.上皮细胞之间夹杂大量粘液细胞,有发达的微管泡系统.基膜内有少量的纤维细胞、网状纤维以及大量胶原纤维束.肌肉层为横纹肌,环肌发达.胃为"V"形,粘膜上皮为典型单层柱状上皮.上皮细胞内含大量分泌颗粒,PAS反应呈强阳性,线粒体发达,多位于细胞基底部.粘膜层无杯状细胞,但贲门和胃体固有膜内具有发达的单管状腺体,胃腺细胞内含大量酶原颗粒、线粒体和粗面型内质网,胃腺细胞周围有发达的微管泡系统.胃体肌肉层变化较大:近贲门部内层为纵肌,外层为环肌;胃体中部内为薄层环肌,外为厚层纵肌;近幽门部内层为环肌,外层为纵肌.肠绕胃呈"φ"形,粘膜皱襞发达,单层柱状上皮游离面有很多微绒毛.上皮细胞之间分散有大量的粘液细胞,其内充满均质的分泌颗粒;整个肠段,粘液细胞自前向后数量逐渐减少.粘膜层细胞间有大量空泡状结构,近基膜处形成发达的微管泡系统.肛门为半开放结构,粘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粘膜下层为致密结缔组织,由较厚的横纹肌层支持.  相似文献   

10.
中国龙虾消化道的组织学与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中国龙虾的消化道.消化道可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前肠包括口、食道和胃,胃可分为贲门胃和幽门胃,贲门胃内有由几丁质齿、嵴和刚毛组成的胃磨,幽门胃内则有由几丁质板、衬垫及栉状刚毛组成的过滤器.组织学研究结果表明,消化道壁由粘膜层、结缔组织层、肌肉层和外膜构成;除中肠外,其余消化管壁上皮均覆盖有几丁质层;消化道上皮基本由单层柱状细胞构成;肌肉层从排列上可分为纵肌、环肌和放射肌,主要由平滑肌构成,其中食道壁肌肉为骨骼肌;外膜不明显.组织化学研究表明,消化道各段中,几丁质表层的多糖物质含量较多,结缔组织和粘液腺中的次之,中、后肠上皮细胞中含少量糖原;肌肉细胞内含丰富的蛋白质和部分脂类,结缔组织和各段上皮的含量次之.还探讨了中国龙虾消化道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采用解剖和光镜技术对皇冠沙鳅消化道的结构进行了详细观察.结果表明:皇冠沙鳅的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肠及肛门5个部分组成,肠道系数为(0.53±0.02),为典型的肉食性鱼类.口咽腔及食道粘膜层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内含杯状细胞、粘液细胞,偶见味蕾分布;胃"U"形,粘膜层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无杯状细胞,贲门部及胃体部具丰富胃腺,幽门部稀少甚至消失,幽门部肌肉层发达.肠由前肠、中肠和后肠3个部分组成.前肠粘膜褶皱数最多,中肠粘膜褶皱最高,后肠杯状细胞最多且肌肉层最厚.皇冠沙鳅消化道的组织结构特点与其消化和吸收作用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三疣梭子蟹幼体消化道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三疣梭子蟹的消化道分前肠、中肠和后肠,前后肠起源于外胚层,腔内有角质衬里,中肠起源 内胚层,腔内玩角质层,消化管壁均由上皮层、结缔组织层、肌肉层和外有肠包括口腔、食道和胃,食道壁内褶形成食道嵴的折叠程度以及食道放射肌的排列随幼体发育而增加。胃的结构复杂,其内的角质层特民前部的胃磨徨部的腺滤器。胃磨、腺滤器、贲门胃和幽门胃之间的比例以及贲门-幽门瓣在幼体发育过程中变化明显。中肠的前端背面有一对前盲囊  相似文献   

13.
幼龄皱纹盘鲍消化系统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组织学方法研究了45日龄皱纹盘鲍的消化系统,消化道粘膜上皮呈扁平状、立方状或柱状,食道可区分为3段,食道侧囊有3种细胞成分,嗦囊比胃小,肠有5种细胞成分,唾液腺由粘液细胞和纤毛细胞组成,消化腺由消化细胞和嗜碱性细胞组成。  相似文献   

14.
采用阿新兰和过碘酸雪夫氏反应(AB-PAS)染色法对短蛸(Octopus ocellatus)消化系统各器官中粘液细胞的类型和分布进行了研究.将粘液细胞分为红色(Ⅰ)、蓝色(Ⅱ)、紫红色(Ⅲ)和蓝紫色(Ⅳ)4种类型.短蛸口膜、口球、胃盲囊、肠、直肠、肛门侧瓣、前唾液腺和后唾液腺均有粘液细胞分布,而食道、嗉囊、胃和肝胰脏没有粘液细胞分布.口膜外上皮内粘液细胞较多,多为Ⅱ型;口球中副舌腺内含大量粘液细胞,多为Ⅱ型.胃盲囊侧褶基部粘液细胞较多,其中Ⅰ型最多,Ⅱ型次之,Ⅲ型和Ⅳ型很少;侧褶中部小褶上的粘液细胞全为Ⅱ型;侧褶游离端粘液细胞全为Ⅰ型.肠、直肠和肛门侧瓣粘膜上皮内均有大量粘液细胞,多为Ⅱ型.前、后唾液腺内均存在大量粘液细胞,其中前唾液腺中多为Ⅰ型和Ⅲ型,后唾液腺中Ⅳ型最多,Ⅱ型次之,Ⅰ型和Ⅲ型较少.  相似文献   

15.
不同pH 条件下鳜鱼消化道蛋白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初步研究了不同pH条件下鳜鱼(Sinipercachuatsi)消化道不同部位蛋白酶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鳜鱼消化道不同部位蛋白酶的活性存在较大差异,最适pH也不相同.消化道不同部位蛋白酶的活性强弱顺序为:幽门盲囊>胃>肠前段>肠后段.幽门盲囊的蛋白酶活性最强,明显高于胃、肠前段和肠后段.蛋白酶活性在幽门盲囊的最适pH为8 0~10 4,且在偏碱性条件下有较强的活性;在胃部的最适pH约为2 8,且在偏酸性的条件下活性较高;在肠前段和肠后段的最适pH为9 8.  相似文献   

16.
栉孔扇贝消化系统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以组织学方法研究了栉孔扇贝的消化系统、栉孔扇贝消化系统由食道、胃、晶杆囊、肠、直肠及消化腺等组成,消化道管壁由粘膜层和粘膜下层组成,除食道外缺乏肌层.消化道粘膜上皮主要为纤毛柱状细胞,在食道、肠和直肠还有少量的粘液细胞.消化腺为复管状腺。腺管上皮有消化细胞和嗜碱性细胞两种类型,消化细胞内含许多囊泡和颗粒。  相似文献   

17.
中国对虾消化系统发生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对中国对虾消化道和腺肠的发生进行了研究。完整的中肠管形成于N3期,它是由幼虫腹面的内胚层板向背上线卷合拢而形成,在Z1期消化道完全贯通,至M1期,胃分化为贲门胃和幽门胃两部分,中肠前盲囊和中肠后盲囊也在此期出现,同时胃磨的雏形发生,但完整的胃磨形成于P期,另外,中肠腺始于N4-5期中肠前端突出的两对中肠腺盲囊,第一对中肠腺盲囊于M3期退化消失,而第二对中肠腺肩囊则发育为成体的中肠腺。中肠腺小管  相似文献   

18.
饥饿应激对泥鳅3种组织糖原,ACP和ALP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饥饿应激对泥鳅肝、肠和肌肉3种组织细胞糖原、酸性和碱性磷酸酶的细胞化学变化.对泥鳅进行饥饿处理,0~28 d不喂养食物,29~35 d恢复正常喂食.分别于0、7、14、21、28和35 d取材,利用显微石蜡切片、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其肝、肠和肌肉细胞糖原、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细胞化学特征.结果表明:随着饥饿程度的加深,糖原的量减少,碱性磷酸酶活性下降,酸性磷酸酶活性则增强.投喂后,糖原量、酸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整个过程中,上述变化存在组织差异性.泥鳅中糖原量、酸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与长期饥饿条件下机体的应激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9.
研究长期饥饿和再投喂对泥鳅肝、消化道和肌肉3种组织细胞糖原、酸性和碱性磷酸酶的细胞化学变化.对泥鳅进行饥饿处理,0~28 d不喂养食物,29~35 d恢复正常喂食.分别于0,7,14,21,28和35 d取材,利用显微石蜡切片、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其肝、消化道和肌肉细胞糖原、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LP)细胞化学特征.结果表明,随着饥饿程度的加深,糖原的量减少,碱性磷酸酶活性下降,酸性磷酸酶活性则增强,投喂后,糖原量、酸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整个过程中,它们的变化存在组织差异.泥鳅中酸性和碱性磷酸酶均与长期饥饿条件下机体的应激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组织学技术对华北蝼蛄消化道的组织结构进行了研究。其消化道具有特殊的组织结构,消化道各部的内壁均有隆起的纵脊;口腔和咽上有较粗的短齿;胃盲囊、前胃上有排列紧密的细长刺;食道、嗉囊及后肠上均有纹状缘;直肠上生有成群的纯刺。此项研究为进一步防治病虫害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