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80年代以来,肝胰脏细小病毒病在养殖中国对虾中广泛流行并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作者采用免疫金银染色(inmmunogold silvefr staining,IGSS)技术,对患病对虾肝胰脏中的细小病毒(Hepatopancreatic parvovius,HPV)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的研究。结果表明,经IGSS染色的病虾 胰脏上皮细胞核内出现了黑色、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为3~15μm的结构。由于该结构与 相似文献
3.
犬细小病毒病广泛存在于全世界,我国各地也均有报道。该病传播快,病死率高,给养犬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对该病的诊断与防治进行了详细的叙述,为养殖户提供了科学的诊治办法。 相似文献
4.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洵教授的领导下,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和刻苦攻关,终于成功地测定了造成多年来虾病爆发与流行的"罪魁祸首"--对虾白斑杆状病毒(WSBV)基因组的全部序列,从而在世界上率先破译了虾病病毒的遗传密码,而国际同行仅完成了对虾病毒1%的测序工作.这不仅标志着我国基因组研究从人到动物、到农作物之后,又向海洋生物延伸,而且为防治虾病和发展对虾养殖业奠定了分子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5.
1993~1995年中国对虾发生暴发性流行病,经对患病对虾作组织病理学研究和电镜观察,发现此病以消化系统病变更为严重,肝胰腺,胃及肠道上皮层发生变性和坏死,上皮细胞破坏,细胞核肿大;结缔组织发生水肿,血淋巴细胞浸润,在电镜下,病变组织的细胞核内充满一种杆状病毒,大小为260~310nm×90~110nm外被双层囊膜,不形成包涵体,纯化的病毒经负染后在电镜下见到的大多数是病毒核衣壳,大小为286nm 相似文献
6.
通过广东省廉江市龙营围对虾养殖场的现场试验,对3种防治虾病的药物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各处理组斑节对虾杆状病毒(Penaeus
monodon baculovirus,MBV)感染率与用药前及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别(P>0.05).MBV感染度各处理组与用药前及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01).其中以2号药物的作用较明显,但各处理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别(P>0.05).对照组与用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别(P>0.05).研究表明,3种药物均能降低MBV的感染度,起到预防MBV病发作的作用.鉴于2号药物价格较昂贵,而1号药物和维生素C则药源丰富,价格便宜,其作用和2号药物无显著性差别,故主张1号药物和维生素C合用,作为预防MBV病发作的首选药. 相似文献
7.
一种新的长毛对虾球状病毒的观察与分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种新的长毛对虾球状病毒的观察与分离陈晋安,张驰,许宏毅,苏文金(生物学系)自1992年以来,福建省养殖对虾遭受了严重的对虾病毒病。据统计死亡率皆达90%以上,经济损失巨大[1].为预防养殖对虾病毒病的发生与传播,我们从1993年底以来,在有关方面的... 相似文献
8.
虾蟹混养与病毒病的传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了探讨虾触混养的合理性。方法:利用石蜡切片法和电子显微镜对来自同一池塘的发病的班节对虾和锯缘青蟹进行了病原体的检测,结果:在病触和病虾的中肠泉上皮细胞核内均发现了一种不形成包涵体的杆状病毒,在病虾中还发现有斑节杆状病毒感染。结论:虾蟹混养的模式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10.
11.
陈朝晖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
报导了 1990年以来温州四种人工越冬亲虾 (中国对虾、长毛对虾、斑节对虾、日本对虾 )发生的 疾病 ,共发现 19种病害 ,主要病害为细菌病、镰刀菌病、拟阿脑虫病 ,同时研究了其危害情况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海水虾池的太阳池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兆弘 《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9(3):210-215
经观测发现,雨后天晴时,海水虾池易产生太阳池效应.主要表现在池水盐度分层,形成密度梯度,水体热对流受阻,底部水温上升.测得池水表层水温30℃,底层水温达34.2℃,上下层温差达4.2℃.以水族箱模拟冬夏季条件实验结果表明:日气温31—24℃时,经8h太阳光照,下层水温从31.2℃上升到44.7℃,上下层水温差可达7℃,造成水中日本对虾、菲律宾蛤仔死亡.而对照组表层与底层温差不明显,日本对虾未发现死亡.实验结果与海水对虾池实际情况相符,认为太阳池效应是雨后虾池对虾毁灭性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一种引导型音乐病毒的奇特表现形式,传染途径,详细分析了病毒运行机制及其诊治方法,该病严重危害第一个DOS分区大于32M字节的硬盘,并且用现有国内最新的各种正版消毒软件以及国外的消毒软件都不能对硬盘彻底检查和消毒。 相似文献
14.
葡萄卷叶病病毒双链RNA(dsRNA)提纯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传统的检测方法为对照经过一系列的筛选后,在国内首次将病毒的dsRNA检测分析引入果树无病毒苗的检测方法之中,确立了葡萄病dsRNA的提取步骤,包括试剂选择、浓度的设定、操作方法的确立,与国外文献相比有多方面的改进,使其更加简单、实用,并在实际的应用当中取得成功。在确立方法的基础上对生产中广泛发生的葡萄卷叶病病毒(GLRv)进行检测并确立检测标准,为今后葡萄病毒病的诊断检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三唑磷对海水虾类、蟹类的急性毒性试验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报道了三唑磷对浙江沿岸常见的脊尾白虾,日本大眼蟹和长毛对虾的24hLC50,48hLC50,96hLC50值,以及中国对虾不同发育阶段的24hLC50,48hLC50,72hLC50值,对处理有关的污染事故和评价海洋环境方面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6.
综述了疾病基因的发病机制和基因重组技术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基因重组技术作为分子生物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它为生命科学的理论研究提供了的技术手段,也为工农业生产和现代化医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研究病毒感染对白斑综合症病毒基因的录调控的影响,将Caspase调控区的DNA进行生物素标记,然后与链霉亲和素修饰的琼脂糖结合.通过下拉发现,Caspase基因的启动子序列与white spot syndromic virus(WSSV)病毒的两个蛋白Vp38和Vp41B有相互作用.通过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发现,Vp38和Vp41B对Caspase启动子活性分别有抑制和激活作用.采用RNAi技术下调两个WSSV蛋白的表达后,研究发现:Vp38和Vp41B分别对对虾血细胞的凋亡水平有促进和抑制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从典型病株上分离到1种大小为12nm*(600-800)nm的线状病毒,该病毒可通过汁液摩擦和棉蚜(Aphis gossypii)传播,人工接种可侵染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i),西葫芦(Cucurbita pepo),南瓜(C.Moschata),黄瓜(Cucumis sativus),西瓜(Cirullus vulgaris),毛节瓜(Citrullus vulgaria)和瓠瓜(Lagenaria siceraria)等葫科植物引起花叶症状,侵染苋色藜(Chenopodium amaranticolor)引起局部褪绿斑点,接种番木瓜(Carica Papaya),普通烟草(Nicotiana tabacum),心叶烟(N,glutimosa),曼陀罗(Datura stramonium),洋酸浆(Physalis floridana),番杏(Tetragonia tetragonioides),豇豆(Vigna sinensis),未见有任何症状:病毒的致死温度为55度-60度,稀释终点为10^-3,10^-4,存在17度-25度下放置10d还有侵染活力;ELISA测定结果表明该病毒与西瓜花叶病毒-2(WMV-2)有密切的血清学关系,上述结果表明,引起广西罗汉果花叶病的病原病毒是WMV-2的一个株系,本研究还表明,罗汉果花叶病毒与番木瓜环斑病毒(PRSV),马铃薯Y病毒*PVY),烟草蚀纹病毒(TEV),大豆花叶病毒(SMV)及莴苣花叶病毒(LMV)均有较密切的血清学关系。 相似文献
19.
20.
秋汛(9—12月)渤海中国对虾生长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对虾(Pe(?) (?)talas Kishinouye)是中国北部沿海的重要经济虾类,本文研究了分布于渤海的中国对虾9~12月份的生长规律,结果为: 1、中国对虾的生长与蜕壳有密切关系,雄虾只进行“生长蜕壳”,到10月上旬以后,蜕壳基本停止.主要生长期结束.雌虾除了“生长蜕壳”之外,在10月下半月还要进行一次“生殖蜕壳”.其主要生长期约比雄虾延长近一个月,即到11月初结束. 2、生活于渤海的中国对虾个体的生长状况与其群体密度呈负相关关系.这一现象符合A.Buckmann氏提出的单纯增重量法则(the simple growth law)。 3、本文设计出用以计算雌、雄性个体自然大小差异较大的水生动物的“渔获尾数”和“渔获平均体重”的数学公式.并用此公式计算出1970~1972年渤海中国对虾在秋汛(9~12月)的各旬(月)被捕捞的准确尾数和个体大小,提出较合理的捕捞时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