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5 毫秒
1.
内蒙古中生代有尾两栖类一新种: 道虎沟辽西螈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王原 《科学通报》2004,49(8):814-815
有尾两栖类化石在中生代十分稀少且多数残破.我国近期报道了5属5种保存骨架化石的中生代有尾类,因而引起国际同行的重视.它们都产自下白垩统热河群或略低的层位中.与世界其他地区有尾类相比,我国种类具有时代早、化石较完整以及分异度大等特点,对研究有尾两栖类的起源、早期演化和散布具有特别意义.在我国已知中生代有尾类化石点中,内蒙古道虎沟的化石材料最为丰富,已报道了奇异热河螈和天义初螈2属2种.但道虎沟化石层的时代争论很大,  相似文献   

2.
古胚胎化石——寒武纪大爆发的历史见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崇玉 《科学通报》1998,43(17):1793-1794
在动物学中,通常把动物个体发育中从受精卵到孵化的这一阶段称为胚胎.现代胚胎学系研究生物胚胎的学科.而化石胚胎学在以往的古生物学研究中尚未被重视,其原因在于除脊椎动物外,无脊椎动物的卵及胚胎个体微小,且无矿化的外壳包封.因此,它们难以保存为化石,更难以为研究者所发现和认识.迄今为止,已报道的少数几例无脊椎动物卵化石仅为微小球状体,缺乏可鉴定的特征[1].胚胎化石更为罕见,已报道的一例为中寒武世的微小球体.其表面具多边形结构,该结构被解释为节肢动物胚胎的囊胚细胞[2].但是,这一报道由于化石数量较少,且保存质量较差,未能反映…  相似文献   

3.
盘古 《科学通报》1999,44(4):337-338
本刊自1992年发表“辽宁中生代早期鸟类化石的初步研究”[1]以来,1995年又发表“侏罗纪鸟类化石在中国的首次发现”[2]和1996年发表“中国发现侏罗纪龙骨突鸟类”[3]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华夏鸟、孔子鸟和辽宁鸟已成为当今研究早期鸟类演化必参考的重要科学资料.至今才几年的时间又在辽西发现了2个早期鸟类群:早白垩世的华夏鸟类群和晚侏罗世的孔子鸟类群,这是世界已知最大、最丰富的中生代鸟类群,它不仅包括大量(数以千计)的孔子鸟,还有现生鸟类最早的代表———辽宁鸟.本刊第3期(p311~314)发表的侯连海、陈丕基的“最小的早期鸟类—…  相似文献   

4.
金帆  张福成  李志恒  张江永  李淳  周忠和 《科学通报》2008,53(11):1311-1317
产自河北丰宁四岔口盆地的原羽鸟是迄今所知最为原始的反鸟类化石, 其产出岩段不含辽西义县组的标志性化石; 该岩段所含的鱼类和鸟类化石显示了比义县组相关属种更原始的特征状态, 且叶肢介化石为多见于冀北大北沟组和大店子组的属种. 就地层发育序列而言, 含原羽鸟的沉积岩段在相邻盆地伏于含义县组标志性化石的地层之下, 因而确认原羽鸟的层位应低于辽西的义县组, 大致相当于冀北的大店子组, 这是目前国内鸟类化石与世界上反鸟类的最低产出层位. 与原羽鸟相伴的还有其他鸟类、鲟形鱼类、有尾两栖动物和哺乳动物, 据此新建丰宁北票鲟-丰宁原羽鸟脊椎动物组合, 这一组合将热河生物群中脊椎动物的演变历史推进到130.7 Ma前. 建议以控制生物阶段性发展的大尺度构造沉积旋回来界定热河生物群, 并以北票鲟替代狼鳍鱼作为热河生物群的代表化石.  相似文献   

5.
卢立伍  李大庆  杨良锋 《科学通报》2005,50(10):1058-1059
鲟形鱼类是古老的原始硬骨鱼类之一,其现生代表大多为濒危鱼类,如生活于长江的中华鲟、白鲟等.世界上发现的鲟形鱼类化石中,英国早侏罗世的软骨硬鳞鱼(Chondrosteus)是迄今为止时代最老的[1].在中国,近些年曾于冀北、辽西中生代地层发现鲟形鱼类化石,如北票鲟、燕鲟、原白鲟、辽鲟等,其中时代最老的是产于北票中侏罗世的辽鲟[2].本文记述的鲟形鱼类化石发现于甘肃省肃北县.与新材料一起发现的还有大量古鳕类化石,包括吐鲁番鳕等.鱼类组合面貌与新疆吐鲁番的晚二叠世鱼群类似[3].这一新发现,是鲟形鱼类化石在古生代地层的首次发现,从而将这…  相似文献   

6.
亚洲最早的盘舌蟾类化石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王原  高克勤 《科学通报》1999,44(4):407-412
根据一保存完好的骨架,描述了辽宁西部上侏罗统/下白垩统义县组一新的无尾两栖类:三燕丽蟾(新属、新种)Callobatrachus sanyanensis gen.et sp.nov.,并把它归入盘舌蟾科。这是中国第1侏盘舌蟾类化石及亚洲盘舌蟾类最早的化石记录,也是世界上仅有的第2种产自中生界的具完整骨架的盘舌蟾类。盘舌蟾科被普遍认为是一原始的无尾类类群,亚洲虽有现生代表,却始终无确定的化石记录。辽  相似文献   

7.
《科学通报》2011,56(15):1240-1240
象类化石历来引人注目, 但大部分的发现都是一些零碎的牙齿, 完整的头骨少之又少. 最近,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王世骐和邓涛报道了发现于甘肃和政地区的广河豕脊齿象(Choerolophodon guangheensis) 新种头骨化石, 该文发表在《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http://earth.scichina.com/cn/dqml.asp)2011 年第4 期上. 这件标本弥足珍贵, 因为它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象类头骨化石. 广河豕脊齿象的时代约为1600 万年前的早中新世晚期, 时间已接近于中国出现的最早的象类(党河铲齿象下颌, 约2000 万年前), 而众所周知的黄河象的生存时代不过约250 万年前.  相似文献   

8.
自1784年考古学家发现翼龙化石以来,有一个谜题一直困惑着古生物学家:翼龙是卵生还是胎生? 2003年6月10日,国际权威杂志《自然》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汪筱林和周忠和的论文,报道了在我国著名的辽西热河生物群中发现的世界首枚翼龙蛋及其胚胎化石。这一重要研究成果终于使这一谜题有了明确的答案。  相似文献   

9.
徐星 《科学》2002,54(2):33-34
鸟类起源的研究是进化生物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过去的几十年内,由于鸟类恐龙起源说的复活和兴起,这一方向的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尤其是上个世纪末期以来,我国辽西地区带羽毛恐龙化石的发现一次又一次震惊了世界,为我们了解恐龙向鸟类的演化过程提供了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信息,使得鸟类恐龙起源说建立在了更加坚实的化石证据的基础上.最近,辽西的恐龙新发现再次引起了各国古生物学家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宁城道虎沟化石层的地层关系与时代讨论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近年来详细的野外区域地质调查发现, 道虎沟化石层的分布并非仅仅局限在道虎沟村附近, 还断续出露于相邻其他几个地区. 道虎沟化石层角度不整合在复杂的基底地层之上, 岩石地层层序由三部分组成, 其中下部为夹红色页岩沉积, 这一地层曾经被误认为是下伏土城子组. 野外大规模化石发掘显示, 道虎沟层的化石主要富集在上部地层的湖相页岩中; 由于后期强烈的构造改造, 地层在多处发生褶皱倒转. 新发现的地层接触界线清楚地证明, 一直被认为是“上覆”地层的髫髻山组中酸性火山熔岩(同位素年龄159~164 Ma)实际上为其下伏地层, 道虎沟化石层的时代不可能早于这一年龄, 也不可能是中侏罗世“九龙山组”. 目前的化石发现和研究显示, 叶肢介和昆虫组合所反映的时代要早于脊椎动物化石所代表的时代, 如辽西螈、热河翼龙和带羽毛的手盗龙类等与义县组同一类群的分子非常相似. 虽然目前还没有发现可靠的热河生物群鱼类化石, 但是这一地层的脊椎动物化石组合更接近于早白垩世热河群. 道虎沟层与热河群无论从沉积地层特征、火山活动和脊椎动物群面貌都很相似, 属于相同的火山-沉积旋回, 化石动物群可能代表了热河生物群最早的记录.  相似文献   

11.
方德声 《科学》2006,58(2):28-28
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06年2月24日报道,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研究员与合作者于2006年2月9日的英国Nature上报道了世界上最早的霸王龙类——冠龙。冠龙化石产于中国新疆准噶尔盆地出露的石树沟组.地质时代大约为1.6亿年前。冠龙代表最原始的霸王龙类,把霸王龙类的确切化石记录提前了近3000万年。同时,冠龙化石也是已知保存最完整的侏罗纪虚骨龙类之一。  相似文献   

12.
叶勇 《大自然探索》1998,17(2):82-84
四川盆地侏罗纪的龟鳖类化石叶勇(自贡恐龙博物馆,四川自贡643013)四川盆地龟鳖类化石的研究始于50年代初期,1953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杨钟健、周明镇发表了《四川中生代爬行类动物的新发现》一文,文中记述的龟鳖类化石有3科4属6种。这...  相似文献   

13.
筱薇 《科学》2007,59(1):42-42
[本刊讯]最近,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孟津与该所胡耀明、王元青、汪筱林和李传夔,报道了一件发现于内蒙古宁城地区中生代地层中的几乎完整的哺乳动物化石。该化石证明.至少在1、25亿年前.继翼龙和鸟类之后能够在空中飞行的哺乳动物就已经在地球上出现了。这是已知最早的会飞的哺乳动物.也是迄今唯一与恐龙同时代的飞行哺乳动物。这一发现将飞行哺乳动物的历史推前了至少7000万年.此前最早的记录是大约5100万年前的蝙蝠化石。  相似文献   

14.
热河生物群发现带 “毛” 的翼龙化石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记述了内蒙古宁城义县组底部一件近乎完整的喙嘴龙类化石-宁城热河翼龙(新属、新种)Jeholopterus ningchengensis gen.et sp.nov.该翼龙化石保存有精美的翼膜以及遍布全身的“毛”。它具有许多喙嘴龙类的典型特征,如短的颈部、短的掌骨和特别长的第V脚趾等,可归入一类特殊的具有短尾的喙嘴龙类-蛙嘴龙科(Anurognathidae)。该科已知的成员包括发现于德国Solnhofen的Anurognathus,哈萨克斯坦Karatau的Batrachognathus和中国辽西的树翼龙(Dendrorhynchoides),但都不如新标本保存完整。该标本显示其翼膜与下肢相连,尾膜与第V趾连接,脚趾具蹼。此外,热河翼龙的毛状皮肤衍生物与带毛恐龙中华龙鸟的毛状皮肤衍生物形态相似,但二者是否为同源结构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南京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美国匹兹堡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科学家于2006年2月24日在世界权威杂志《SCIENCE》中,以封面章的形式报道了一件生存于一亿六千五百万年前的哺乳动物化石——獭形狸尾兽(新属、新种)(Castorocauda lutrasimilis gen.et sp.nov.)。[Castor]-拉丁语,意为现生啮齿类哺乳动物“河狸”;[cauda]-拉丁语,意为“尾巴”;属名意指新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具有与河狸相似的尾巴;[lutra]-拉丁语,意为现生水生哺乳动物“水獭”;[similis]-拉丁语,意为“相似”或“形似”之意;种名意指像水獭那样食鱼的生活习性。中美科学家依据特殊的游泳和食鱼习性命名了这个新的中生代哺乳动物。  相似文献   

16.
朱幼安  赵文金  盖志琨  李强  乔妥  卢静  朱敏 《科学通报》2023,(17):2144-2145
<正>只有厘清“从鱼到人”的脊椎动物生命演化,才能解答人类的生物学属性从何而来.脊椎动物早期演化的一个重大飞跃是颌与有颌脊椎动物的出现.包括人类在内,地球上现存99.8%的脊椎动物都具有颌骨(包括上颌与下颌),统称为有颌脊椎动物或有颌类.人类的身体构型和很多重要器官的起源都可追溯到有颌类演化之初.颌的出现与有颌的类崛起具体发生在何地、是如何及为何而发生?已经灭绝的一些有颌类位于脊椎动物之树的什么位置?这些问题需要化石证据及古生物学研究来回答.  相似文献   

17.
叶剑 《自然杂志》2014,36(2):155-156
正我们有"面子",在演化上拜谁所赐?中国古生物学家朱敏研究员带领的跨国研究团队,2013年9月25日在《自然》杂志上报道了来自云南曲靖4.19亿年前的志留纪盾皮鱼类——初始全颌鱼(Entelognathus primordialis),揭开了"面子"起源的面纱[1]。颌骨是构成面部骨骼的主体,长着上下颌骨的脊椎动物称为有颌类,种类数占现生脊椎动物的99.7%。从骨骼结构上来说,有颌类似乎就应该是有"嘴脸"或"面子"的动物。探寻我们"面子"的起源之谜,自然要  相似文献   

18.
辽西四合屯脊椎动物生存时代: 锆石U-Pb年龄证据   总被引:43,自引:7,他引:36  
辽西北票市四合屯及其周边地区赋存长毛恐龙及早期鸟类化石的地层时代,存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和晚侏罗~早白垩世多种观点.近年发表的同位素年龄数据也存在较大分岐.四合屯含脊椎动物化石层位的凝灰岩中锆石U-Pb法定年结果为(125.2±0.9)Ma,锆石强的抗热扰动性及高的U-Pb体系封闭温度,决定了这一年龄值更客观地反映出四合屯脊椎动物生存时代为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19.
中生代的恐龙世界,食肉类恐龙为了寻找食物,食草类恐龙为了活命,在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展开了一场永无休止的生命大搏斗。今天的古生物学家竭尽全力,通过对挖掘出的残破不全的恐龙化石进行复原。再现了这些发生在中生代时期的杀戮与战争的壮观场面。他们是如何进行复原的昵?[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新元古代陡山沱期庙河生物群在贵州江口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国干和陈孟莪1978年首次在湖北秭归县庙河地区上震旦统陡山沱组顶部黑色碳质页岩中发现了宏体藻类化石[1], 1991年, 陈孟莪等人[2]把该化石组合命名为庙河生物群, 并于1992年描述了包括宏体藻类和可疑的动物化石在内的11个形态属种[3]. 丁莲芳等[4]对该化石生物群进行了系统研究, 共描述了9大门类、140属的生物化石, 其中有微体藻类、宏体藻类、后生动物、海绵和遗迹化石. Xiao等人[5] 和袁训来等人[6]对庙河生物群宏体藻类及动物化石进行系统总结和归纳, 认为以往描述的化石多数属于宏体藻类化石, 并根据国际命名法规把它们归入18个形态属, 少部分化石的亲缘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它们有可能是后生动物或者是动物遗迹化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