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日本大正时期的代表作家芥川龙之介,在书画鉴赏方面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爱好。芥川一生收集了许多包括中国书画名家的作品在内众多的书画作品,在他的文章中也有许多与书画相关的作品,可见芥川对书画的爱好在其文学素养的形成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日本大正时期的代表作家芥川龙之介,在书画鉴赏方面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爱好。芥川一生收集了许多包括中国书画名家的作品在内众多的书画作品,在他的文章中也有许多与书画相关的作品,可见芥川对书画的爱好在其文学素养的形成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从《地狱图》看芥川龙之介的人生观和艺术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白晶 《长春大学学报》2003,13(1):109-110
通过对芥川龙之介的作品《地狱图》的分析,阐明了芥川龙之介的人生观和艺术观,即追求艺术、崇尚艺术、为艺术无所顾忌的艺术至上思想。  相似文献   

4.
略论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近代著名短篇小说家,新思潮派的杰出代表。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新思潮派的文学思想和主要艺术特点,他的前期创作以历史题材为主,其旨趣在于借古喻今,针砭时弊,揭露风行于世的利己主义,表述他对人生、艺术的见解;后期创作转向现实题材题材,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幻灭情绪,由揭露他人的利己主义进而剖析自己的灵魂。  相似文献   

5.
《鼻子》是芥川龙之介历史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他取材于历史,用旧事写新意,探索人性中的利己主义,鲁迅在芥川龙之介的影响下开始了历史小说的创作,《奔月》非常具有代表性。以《鼻子》和《奔月》为中心,从人物形象塑造、体现的社会性与哲理性、艺术手法的异同三个方面比较鲁迅和芥川龙之介历史小说之间的同与异。  相似文献   

6.
芥川龙之介乃日本近代文学三杰之一。其在中国的接受已近百年,其人其作是中日文学界研究焦点之一,研究成果丰硕。国内芥川笔下中国形象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借助接受美学、东方主义和比较文学形象学等理论得以深化,理论基础呈多元化趋势,各研究方向极具潜能及整合可能性;对芥川中国游前后文本的考察较为深入,展现了其笔下中国形象流变的基本脉络,但仍有细化深挖空间。反思现有研究成果,思考补齐短板之策,旨在全面挖掘芥川笔下中国形象流变,为描摹中日文学关系发展脉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赵群 《科技信息》2009,(34):I0118-I0119
作为日本大正时期最受关注的作家之一,芥川龙之介的作品往往一开始便倍受瞩目,成为众多文学评论家评论的焦点。纵观之前研究可以发现,纵使其出发点有所不同,但就芥川一直着力于通过文学作品来展现人性这一点上可谓殊途同归。本文尝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一个新视角出发,即通过对芥川龙之介部分小说中旁观者形象的分析,进一步探究芥川怀疑主义的人性观,并对其形成作简要阐释。  相似文献   

8.
芥川龙之介是土生土长的日本作家,武士的形象多次出现在其作品中,武士道精神也贯穿在人物形象之中,芥川对武士道的接受是矛盾的,他既赞同武士道中的“义”,又反对其对人性的压抑及复仇精神。因此,芥川笔下的人物与他本人一样,充满了矛盾,这种矛盾使他笔下的人物痛苦挣扎,使他本人走向死亡。  相似文献   

9.
《酒虫》描述了主人公刘大成与酒虫间的故事,僧人和孙先生的登场也铺垫了情节的发展。在《酒虫》中芥川I通过作品把个人情感内化,来隐微阐述自己的思想。本文首先通过对刘大成与酒虫关系的分析,指出被酒虫控制着灵魂的刘大成所进行的自我救赎。继而通过对孙先生的解读,进一步指出同样作为旁观者的芥川对当时社会的隐微反讽。  相似文献   

10.
郭林秀 《科技信息》2010,(18):151-151
短篇小说《鼻子》是芥川龙之介的成名作。作者运用借古喻今的手法,以细腻的心理描写、巧妙的构思和幽默的情趣表现了小说的主题。以犀利的文笔揭示了主人公禅智内供自尊心的虚伪和脆弱,同时也刻画了旁观者的利己主义心态,辛辣的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的自私、虚荣和冷漠。引发人们的沉思。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对达斡尔族文学的研究日益增多,主要集中在其民间文学、具体作家作品分析研究,而对其文学史领域的探讨相对较少。在搜集、整理达斡尔族文学史相关文献和其当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拟以达斡尔族当代小说研究为切入点,对不同版本达斡尔族文学史进行比较分析,探寻其不同版本之间的联系与差异,并发掘、分析其内在成因。  相似文献   

12.
梳理严复与德莱顿的翻译实践和译论,比较分析两者在翻译标准与方法、翻译之难、翻译目的与功用和译者素养等方面的异同,探讨中外翻译理论共通的内在规律,揭示翻译的复杂性及其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贽和卢梭关于自然人性的文艺思想观点,都对后世文艺思想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所以开展李贽与卢梭文艺思想比较研究非常必要。目前关于李贽与卢梭文艺思想的研究现状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李贽文艺思想研究概况,二是卢梭文艺思想研究概况,三是李贽与卢梭文艺思想比较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14.
通过回顾无锡职业教育的百年发展历程,对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无锡职业教育异同点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出无锡职业教育稳健长远发展,需要得到政府、行业、企业各方有力支持;需要引进培养“双师素质”人才,构建高质量师资队伍;需要不断汲取先进职教理念,形成特色职教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主题学和母题的定义。认为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类的基本行为、精神现象以及人类关于周围世界的概念的世界文学中,母题的数目是相对有限的,而且表现出较多的客观性。探讨了如何对一些作品的母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一生是始终站在时代最前列,英勇、顽强地战斗在思想政治斗争最前线的与时俱进的一生。鲁迅以其丰富的创作实践与社会活动实现了他与时俱进的先进思想,并以与时俱进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重要标准。为此,鲁迅总是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以便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  相似文献   

17.
联觉与通感分别是普通心理学与审美心理学中的两个概念,对于它们的研究多分别在各自领域里进行,而鲜有关于二者的比较研究。经比较发现,联觉与通感在生理机制、不自主性、实体投射性、稳定性、衍生知觉的难忘性、与情绪和情感的相关性以及体验性上有共同特点;但在发生率、与情绪和情感的联系、类型的多样性与变化性、范围的广度、受经验影响的程度以及有益性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文艺创作中的感知错觉艺术思维是一种耐人寻味的奇特现象,它往往更加细腻入微,生动别致地展现了特定情境中人的心理活动,情感流程,让我们看到外在的"物理"是如何在个体的心灵中体察,内化,唤起我们共同的美感体验,从而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但丁和屈原都处在新旧交替的时代,都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结,其勇敢的叛逆精神和高傲不屈的人格有着惊人的相似,又都为后人留下伟大的作品。所有这些从美学角度启迪人们思考:孕育着改革风暴的动荡时代,矛盾、复杂又开放的思想和深深的忧患意识,以爱国主义为其精神内涵且人格高洁不屈,具有开拓性的艺术独创等构成了一个伟大作家得以产生的“天时、地利、人和”。  相似文献   

20.
英汉典故性成语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语言的精华,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底蕴。英汉典故性成语折射出中西方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民族传统、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