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研究珠蛋白水解物对肌球蛋白大豆油乳液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血球蛋白粉和珠蛋白相比,珠蛋白水解物具有较高的溶解度(P<0.05),但铁离子质量比较低(P<0.05);相比于血球蛋白粉和珠蛋白,珠蛋白水解物降低了肌球蛋白大豆油乳液的分层指数和粒径(P<0.05),提高了肌球蛋白大豆油乳液的乳化活力指数和乳化稳定性(P<0.05)。微观结构表明,与血球蛋白粉和珠蛋白相比,珠蛋白水解物有利于形成更小、更均匀的液滴。与空白组相比,珠蛋白水解物、珠蛋白和血球蛋白粉均促进肌球蛋白大豆油乳液中过氧化物和硫代巴比妥酸的生成(P<0.05),但珠蛋白水解产物加速脂质氧化的效果最弱(P<0.05)。研究结果表明珠蛋白水解物有效地增强了肌球蛋白大豆油乳液的物理稳定性,且对脂质氧化的不利影响最小,在食品工业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乳清分离蛋白(whey protein isolate, WPI)和莲藕支链淀粉(lotus root amylopectin, LRA)的复合物为乳化剂,测定纳米乳液的抑菌特性,分析不同油相比、芯壁比对乳液粒径、储存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豆油(soybean oil, SO)和薄荷油(peppermint oil, PO)混合油相的使用能够预防乳液奥氏熟化现象的发生。抗菌实验表明,虽然PO纳米乳液、PO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和阪崎肠杆菌(Enterobacter sakazakii)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一致,均为0.50%,但微生物75 h生长曲线表明PO纳米乳液抑制微生物的生长时效明显比PO更长。  相似文献   

3.
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用量和聚氧乙烯(EO)链长数目变化的条件下制备了纯丙烯酸酯聚合物乳液(简称纯丙乳液),考查了非离子型乳化剂用量和EO链长对乳液聚合稳定性及乳液冻融稳定性,Ca2 稳定性,玻璃化温度(Tg),粒径和黏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非离子乳化剂用量和EO链长的增加,有助于乳液聚合反应的平稳进行,得到的乳液粒径较小,黏度较大,Tg较低,乳液的冻融稳定性和Ca2 稳定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4.
以石蜡和β-环糊精为原料,通过分子自组装合成一种新型固体颗粒乳化剂,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和热分析仪(TGA)对产物进行分析表征,并将制备的颗粒乳化剂用于乳化长链烷基硅油制备大粒径乳液。通过光学显微镜(OM)和粒度分析仪分析乳液滴的形貌和大小,并对乳液的耐温性、耐酸碱性和耐电解质性进行测试。结果表明:石蜡与β-环糊精质量比为1∶8,自组装颗粒的用量为长链烷基硅油质量的50%时,乳液体系分散均匀,乳液滴为规整的球形,乳液层的平均粒径为43.5μm。颗粒物中石蜡组分的熔点越高,乳液的耐温性越好;乳液在酸性条件下的稳定性好于碱性条件下的稳定性;在低浓度电解质溶液中,乳液的稳定性良好,但高浓度电解质溶液会使乳液的稳定性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煤泥水水质对仲辛醇乳液稳定性的影响,采用酸碱和电解质调节乳液环境的方法,通过测定乳液样品的乳化性能综合指数(S)、平均粒径和ζ电位,研究pH和电解质(NaCl,CaCl2和Al Cl3)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并利用经典DLVO理论揭示pH和电解质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当pH由4增加到11时,乳液体系位能曲线势垒不断增大,油滴间静电斥力亦随之增大而不易聚并,乳液粒径减小,稳定性增强,分散性变好,当pH由11增大到12时与上述规律相反;随电解质浓度及阳离子价态的升高,乳液位能曲线势垒降低,油滴间静电斥力减小导致聚并,乳液粒径增大,稳定性降低,分散性变差;弱碱性的煤泥水有利于乳液稳定,但其含有的电解质不利于乳液稳定,总体上导致乳液稳定性降低,在矿浆中分散性变差。  相似文献   

6.
为制备p(nBA-DEAEMA)乳液及表面具有纤毛样结构的共聚物膜材料,采用半连续乳液聚合法合成p(nBA/DEAEMA)乳液,再用Velcro成型工艺将纯化干燥的产物制备成纤毛样膜.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er,FT-IR)、核磁共振光谱(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 HNMR)、凝胶色谱(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GPC)、粒径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静态接触角测定、示差扫描量热分析(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及力学分析对材料进行详细表征.最后用浸提液实验对材料的生物安全性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显示:FT-IR和~1 HNMR表明目标产物结构正确.共聚物乳液的多分散系数(polydispersity,PDI)为0.385,平均粒径(Z-average)为46.48nm.DSC结果显示共聚物的玻璃化温度(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Tg)和粘流温度(viscous flow temperature,Tf)分别为33.2℃和47.7℃.纤毛样膜对水的接触角为102.3°,表面自由能13.81J·m2.SEM结果显示共聚物粒子大小为40~50nm,纤毛样层高度为5~10μm.细胞实验结果显示材料对大鼠气道上皮细胞(bronchial epithelial cells,BECs)具有可接受的生物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作者综述并分析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在水生生态系统的环境介质、生物个体中的环境行为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如下。1)风速、温度、生产力、溶氧、颗粒物的成分、粒径等气象和理化因素通过改变POPs在水–气界面及水柱–沉积物界面的传递以及POPs的降解、沉降、再悬浮、吸附、解吸等过程,影响POPs在水生生态系统环境介质中的环境行为。2)POPs的种类、分子结构、大小、亲脂性等理化性质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其在生物体内的被动扩散和代谢分解,影响生物富集性大小。在不同的条件下,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不同,且各因素间互相影响,起到协同或拮抗作用。3)生物个体的生长率越大,生物转化越强,生物富集程度越小,脂质含量越高,生物富集能力越强。4)雌性个体的生物富集能力弱于雄性,不同条件下体型对生物富集的影响不同。当前有关POPs在环境介质、生物个体环境行为中的研究大多是独立开展的,缺少对其互相联系与影响的综合分析,也缺少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动态变化的研究。食物网是POPs传递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由于其结构的复杂多变,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未来需要更深入的探索,特别需要加强对底栖食物网、浮游–底栖耦合食物网及微食物网在POPs传递中的作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有机硅-丙烯酸酯共聚乳液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ATS)与丙烯酸酯类单体进行乳液共聚,制备了有机硅丙烯酸酯共聚乳液.考察了聚合方法和有机硅单体含量对聚合过程稳定性的影响,详细讨论了有机硅单体用量对乳液粒径大小和粘度的影响,采用PCS跟踪了聚合过程的粒径大小,并对粒子形态采用TEM进行了表征.实验表明.采用种子乳液法时,乳液的聚合稳定性良好.聚合过程中乳胶粒径逐步增加.随MATS用量的增加.乳液的聚合稳定性变差,乳胶粒的平均粒径增加,乳液的粘度增大.乳胶粒子呈球形,粒径分布较窄。  相似文献   

9.
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微乳液共聚合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70℃,以过硫酸钾(KPS)和亚硫酸钠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作为引发剂,将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进行微乳液共聚合,成功制得了固含量为35%、平均粒径在45nm左右的蓝色半透明微乳液.进一步考察了引发剂及乳化剂用量对微乳液粒子粒径的影响;深入研究了微乳液的粒子形态、粒径大小及其分布和微乳液流变性能.  相似文献   

10.
分别用琥珀酸聚乙二醇辛醇双酯磺酸钠(RCS-8),琥珀酸聚乙二醇十二正烷醇双酯磺酸钠(RCS-12)和琥珀酸壬基酚聚氧乙烯(10)醚酯磺酸钠(RCD-NP)为乳化剂合成了苯丙乳液,并进行了乳液表面张力、机械稳定性、粒径和粒径分布等的测试和比较.结果表明,烷基醇Gemini表面活性剂可以取代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用于苯丙乳液合成,其结构对合成乳液的性能影响大.采用RCS-8与RCD-NP为乳化剂合成的苯丙乳液其主要理化性能无明显差异,而其凝胶率、机械稳定性、粒径分布等方面优于后者.聚合温度为80℃,引发剂用量为单体质量的1%时,用RCS-8合成的苯丙乳液的粒径最小,粒径分布范围最窄.  相似文献   

11.
通过逐步聚合反应将改性氧化石墨烯(DIGN)接枝到水性聚氨酯(WPU)链段中,制备得到DIGN/WPU纳米复合乳液。通过IR、AFM、SEM对氧化石墨烯(GO)、DIGN、WPU及DIGN/WPU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进行表征;并研究了DIGN用量对乳液粒径,流变性能及其胶膜的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DIGN的引入使得乳液具有了假塑性流体特性,并随DIGN含量的增加,乳液黏度,粒径及分布指数增大,纳米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明显改善;当w(DIGN)=1wt%时,拉伸强度增加80.33%,杨氏模量提高192.11%,断裂伸长率下降了42.74%。  相似文献   

12.
油脂作为可可的主要成分,高温高湿条件下易被氧化变质导致其应用受限,因此,以辛烯基琥珀酸(OSA)淀粉作为稳定可可油相的固体颗粒,超临界CO2提取的可可精油(CEO)作为油相,优化Pickering乳液制备过程并研究其乳液稳定性。结果表明:CEO中主要脂肪酸有6种,当OSA淀粉质量浓度和CEO体积分数分别是250mg/mL和5%时,Pickering乳液粒径最小,为0.587μm。通过光学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以及扫描电镜发现乳液呈现小液滴聚集状态,油滴完全被淀粉包裹且界面相对光滑。稳定性实验表明,乳液在pH值5、低粒子浓度(0~0.3mol/L)条件下相对稳定。贮藏21d后发现,随着贮藏时间增加,5%油相体积分数下的Pickering乳液粒径由0.587μm增长至1.160μm,50~300mg/mL淀粉质量浓度下的Pickering乳液粒径增长约1.500μm,最大粒径达2.760μm。研究表明,OSA淀粉-可可精油Pickering乳液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以82(50)、陇亚7号、匈牙利3号和范昵等4个亚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亚麻籽粒中维生素E(VE)的类型、质量分数及积累规律,结果表明:VE总质量分数以82(50)最高,达36.02 mg/100 g,其次为陇亚7号(28.25 mg/100g)和范昵(26.18 mg/100g),而匈牙利3号最低(21.08 mg/100g).82(50)和陇亚7号品种中,VE主要为Vγ-E1种类型,范昵和匈牙利3号中,VE主要为Vα-E,Vγ-E和Vδ-E 3种类型.各品种间VE积累的速度和时间不完全相同,82(50)中VE的积累主要在籽粒发育成熟的中后期,陇亚7号在整个籽粒发育成熟期间,VE的积累速度基本一致,匈牙利3号和范昵品种中,VE的积累主要发生在籽粒发育成熟的早期.Vδ-E在整个籽粒发育成熟期积累,匈牙利3号中Vα-E在整个籽粒发育成熟期间持续积累,范昵品种在籽粒发育成熟的早期Vα-E积累速度较快.  相似文献   

14.
大豆球蛋白是一种优质植物蛋白,而大豆皂苷则是一种天然两亲性小分子活性物质,二者均可单独作为界面稳定剂制备水包油乳液,但在部分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乳液的稳定性较差。将大豆球蛋白与大豆皂苷混合后作为乳化剂制备复合乳液,研究了典型环境因素(酸、温度、冻融)对大豆球蛋白-大豆皂苷复合乳液稳定性的影响。采用多重光散射技术对热(90、120℃)、酸化(pH值为2.0、3.0、4.5)处理乳液的整体稳定性进行了测定,并对热、酸化及冻融处理后乳液的粒径分布、粒径大小及絮凝率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复合乳液经热处理后稳定性有所降低,但添加质量分数为0.05%~0.50%的大豆皂苷的复合乳液稳定性仍好于由大豆球蛋白单独稳定的乳液;pH值为4.5时复合乳液稳定性较差,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分层现象,进一步降低pH值至2.0后乳液稳定性好转,各组乳液24h时的稳定性动力学指数降至8.5以内,酸化处理显著影响了乳液的稳定性;此外,添加0.05%~0.50%的大豆皂苷亦能降低冻融处理后复合乳液的絮凝率。研究结果表明,添加少量大豆皂苷能够提高大豆球蛋白乳液在热和酸化处理后的稳定性,但没有明显改善冻融处理后乳液的失稳现象。  相似文献   

15.
聚甘油单硬脂酸酯乳化二甲基硅油及乳液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聚甘油单硬脂酸酯复配乳化1 Pa.s的二甲基硅油,考察复配乳化剂的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对乳液体积平均粒径、乳液黏度、乳液离心稳定性的影响以及乳液的耐高温稳定性。结果表明:复配乳化剂HLB值对乳液体积平均粒径、黏度、离心稳定性的影响显著,选择高聚合度的亲水型乳化剂和高聚合度的亲油型乳化剂进行复配乳化,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硅油乳液。最佳乳化条件为乳化剂(二聚甘油单硬酯和八聚甘油单硬脂酸酯,HLB=10.5)、硅油和水的质量比为7∶23∶70。在最佳乳化条件下制得的乳液体积平均粒径为8.06μm,黏度为387 mPa.s,固相质量分数差为2.91%。乳液高温稳定性良好,在110℃保持5 h,乳液体积平均粒径增大至11.63μm,固相质量分数差增大至6.12%。  相似文献   

16.
利用硅烷偶联剂KH570改性的蒙脱石固体颗粒乳化制备稳定的皮克林乳液型烯基琥珀酸酐(ASA)造纸施胶剂,研究了pH值、油水比和固体颗粒浓度对ASA皮克林乳液稳定性及施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蒙脱石明显改善了ASA乳液的稳定性;随着pH值的增大,所制备的ASA乳液的稳定性先升高后降低,pH值为7.0时乳液稳定性最高;油水比达3:1时会发生转相,ASA皮克林乳液由水包油(O/W)型乳液转变为油包水(W/O)型乳液;固体颗粒浓度与油水界面处的固体颗粒膜以及连续相中固体颗粒网络结构的形成密切相关;固体颗粒浓度越大,乳液粒径越小,乳液稳定性越好;所制备的ASA乳液的最佳固体颗粒浓度为1.5%~2.0%;改性蒙脱石有效提高了ASA乳液的水解稳定性,具有良好的施胶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选用1日龄固始鸡4C雏鸡540只,随机分成9组,每组60只.试验预试期为1周,试验期为6周.饲养49 d后,通过测定固始鸡4C商品代肉鸡血液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以及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比较不同的VE与VC添加水平对固始鸡4C商品代肉鸡血液指标和脂质抗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饲粮中添加不同浓度的维生素E与维生素C可以显著降低贮存14 d腿肌中丙二醛含量,同时可以显著提高血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P<0.05).本试验结果提示:在固始鸡4C饲粮中添加高浓度的VE和VC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清除自由基、减少脂质过氧化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采用复合乳化剂,以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PS)和甲基三乙氧基硅烷(MTES)为原料,乳液聚合合成了性能稳定的聚硅氧烷乳液.讨论了反应温度,投料方式,单体配比对乳液粒径变化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30~50℃范围内,乳液粒径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变大;随着单体用量的增加,粒径逐渐增大.相同条件下,一次加料的乳液粒径比单体滴加的乳液粒径大.当反应温度为45℃,乳化剂用量为5%(对单体),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用量为0.20 g,nMPS∶nMTES=1∶1(摩尔比)时,得到的乳液粒径分布及稳定性最佳,且粒子形貌为规整球形.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维生素 E(VE)及其与维生素 C(VC) ,维生素 B2 (VB2 )联用对小鼠机体抗氧化机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对小鼠单独饲喂 VC或 VE,VC,VB2 联合饲喂 ,均能显著提高小鼠心、肝组织超氧化歧化酶 (SOD)的活性作用 ;单独饲喂 VE,VC或 VE,VC,VB2 联合饲喂 ,其肝脏丙二醛 (MDA)含量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非常显著 ,肝脏 SOD/ MDA和 GSH-Px/ MDA比值升高 ;单独饲喂 VC组 GSH-Px/ MDA比值升高尤为明显 ;饲喂VE或 VC,VE,VB2 联合饲喂时 ,小鼠肝组织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Px)活力有增强趋势。这表明 3种维生素联合使用时 ,可产生协同抗氧化、调血脂作用 ,这种作用有利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采用原位乳液聚合法制备了苯丙-硅溶胶纳米复合乳液,系统研究了乳化剂种类和用量对乳液稳定性、乳胶膜吸水率以及乳胶粒子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单独使用,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与壬基酚聚氧化乙烯基醚(OP-10)按质量比为2∶1复配时制备的乳液稳定性最好;当乳化剂用量为0.75%~1.5%时,所制复合乳液稳定性好,乳胶膜的吸水率为3.64%~5.72%.与共混乳液(硅溶胶和苯丙乳液的共混物)和苯丙乳液的乳胶膜相比,复合乳胶膜的吸水率显著降低;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检测结果表明:与共混乳液相比,复合乳液中游离的纳米SiO2粒子数大大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